高三優秀作文:端午的思鄉情
2024-09-11 07:22:11 1
今年端午,我又爛醉在酒窖,喝不完的酒,思不完的情。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作文:端午的思鄉情,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第一篇端午的思鄉情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循著端午的香味,是眾多民俗的回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傳統文化記憶。端午節,我們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傳統佳節用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營造喜慶的氛圍,維繫家庭的團聚,承載美麗的鄉愁。
粽子飄香,雄黃酒濃。又到一年端午,家家戶戶在掛菖蒲、懸艾葉,薰蒼朮、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賽龍舟、跳鍾馗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聯想到屈原。「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又到一年艾草香。走在故鄉的大街小巷,能聞到忽遠忽近的艾草香。掛艾草,不僅是故鄉也是全省乃至全國不少地方的端午習俗。傳說把艾草掛在門前,可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為今後的日子帶來平安和好運。因為怕被別人驅除的晦氣降臨到自家門頭,故鄉當地人往往在端午節前數天就將艾草掛在門口,有的人家甚至在農曆四月下旬就掛上艾草,直到年底,防止晦氣有機可乘。
目睹端午節前故鄉的菜市場,不少菜攤前都擺放著一兩捆新採摘的艾草,我的大姐玉玲買菜時順便買了一把艾草。老父親曾是一名自學的中醫,從父親那裡大姐知道了艾草的藥用功能。大姐親自告訴我,她自己的孫子出世時,身體孱弱,她便在端午前後到野外採摘艾草,曬乾、搗碎,為孫子縫製了幾個艾葉芯的枕頭,還經常用乾枯的艾葉泡水給孫子洗澡。在她的護理下,過去經常咳嗽發燒的孫子身體漸漸康健起來。醫書記載,艾草有祛溼、散寒、消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可製成艾條供艾灸用。而端午為春夏之交,暑溼漸盛,百病易生。加上蛇蟲也於此時繁殖生長,易咬傷人,故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為了防百病,抗蛇蟲,人們紛紛在端午時節採摘一些驅蟲防病的花草來預防疾病。久而久之,因其藥性,艾草在民俗中漸漸被賦予了驅邪避晦的神異功能,也寄託了人們對健康平安的嚮往。如今,許多人並不熟悉端午掛艾草習俗背後的故事,只是將其視作一種必不可少的節日象徵。這幾天,除了菜市場,在故鄉各大集市的許多路口也隨處可見專門賣艾草的攤販,他們採摘了大量艾草,開著小四輪到縣城銷售。有些超市、店鋪也準備了許多艾草,以購物送艾草的促銷方式來吸引顧客。
每年端午節前後,故鄉的龍舟賽常態化舉辦已成定勢。鄱陽湖水鄉的村民們的自娛自樂,群「龍」逐浪,鑼鼓震天,觀者如潮,賽舟者與賞舟者,都成為故鄉人們不可或缺的風景線。與龍舟賽相比,包粽子、掛艾草等則是另一項不可或缺的活動。這個多以家庭為單位的習俗,相比龍舟而言,則體現了小家與大家的呼應。民俗學者介紹,端午節食物非常講究,尤其注重色彩。南方粽子多是肉餡,北方粽子多是紅棗或豆沙餡。白裡透紅或是油光醬濃,無論哪種色澤,都能勾勒起人們的食慾。在南方,端午食物還有青團,用艾草汁液和面,再包上豆沙。此外,一些地方還有吃鹹鴨蛋、黃魚等「五黃」食品的習俗。糯米白、糰子青、鴨蛋黃……端午食物有著如此豐富的色彩,是中秋節、春節等其他節日所沒有的,民俗的魅力可見一斑。展示各地端午佳節的慶祝活動,觀察多彩民俗的存續與演變,與網友共同品味中華傳統佳節的韻味。
2008年,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隨後在2009年,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入「遺」,所有華夏兒女都是它的傳承人。一項祭祀活動演變成一個藝術樣式,一段節氣歌謠演變成一個養生理念,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演變史中,並不鮮見。民俗學者認為,一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在時代浪潮的翻湧下,逐漸找回了自己,也改變著自己,端午也不例外。人們出於移風易俗目的和提升節日文化的需要不斷「改造」它。當下,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端午「新民俗」,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同與參與;而傳統節日慶祝形式上的包容性和延展性,也正是一代代老百姓生活智慧的體現。
縱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正在發生著深刻的演變。首先就是保護對象已經從社會精英層面的遺產轉向大眾群體的集體記憶,而傳統節日是大眾集體記憶的最好詮釋。筆者認為,這些年來,文化遺產是否與鄰國申遺項目名稱重複,已不是咱們「糾結」的重點了,心態的成熟,一方面源於從官方到民間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努力,另一方面源於大眾對傳統文化內涵越來越深刻的領悟。
為了能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承擔起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角色,近年來,教育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街道社區等主動作為,收效顯著。在博物院,每當孩子們到聽講解員講解端午起源、端午習俗的有關知識時,還將著漢服,行祭拜之禮,參加漢舞表演等。在中華傳統佳節的這份集體記憶中,當然也少不了海外華人的身影。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美國創業的好友程斌同志,微信告訴我說,端午節既能上唐人街買到粽子,看到華人社區自發組織的龍舟賽,也能欣賞到在國內並非端午專屬、在海外很常見的舞龍舞獅。海外的端午節或許不那麼講究「規範」程式,卻依然有著鮮明的中華印記。
儘管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傳統影響的式微,端午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簡單的吃粽子;但日曆上「休」的字符還是提醒人們,這合家團聚的一天,是為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而傳承千年的習俗,昭示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當然,最固定的一個「習俗」還是與遠在國內的父母互發過節的照片或視頻,寄託思鄉之情。古老的節日所蘊含的生命意識、家國情懷,是綿延千年的所有中國人的鄉愁。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的端午節,更是為了傳遞這份純潔信念,傳承這份家國情懷。
第二篇端午的思鄉情
朋友朱鴻召見我也有了一個小小的院子,就給我送來四棵艾苗。我樹之成,亭亭玉立了。可惜只有四棵,在後院門口,我責怪朱鴻召為什麼只給我四棵,他說:別急,會長出很多的。
那天在院子裡,看著這四棵艾,從安徽老家來上海的母親問我:你們上海買得到艾嗎?我突然驚覺:端午節要來了。母親在我這兒呆了幾個月,想回家了吧。我知道母親的鄉愁,就告訴她:買得到,到時候滿大街都是艾!
上海是一個很有縱深的大城市,農村的風吹不進,農村的土飄不進,連農村的人進城,也會被這個城市褪去鄉氣而多些洋氣。但是,我不是為了安慰而騙母親:確實,在上海,產自鄉野的帶著鄉野水土氣息的艾,在每年的五月端午前,會突然出現在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
這就是傳統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插上了艾,老家屬於丘陵地貌,春末夏初,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蓬蓬勃勃的艾。那些插在門楣的艾,帶著艾蒿特有的香氣,瀰漫了整個村莊。那時貧寒,過節了也沒有什麼好吃好玩的,但是,光是這些艾,一下子就烘託出了節日的氣氛,普通的日子突然就有了些不同的味道,沉悶的心情也有了些莫名的興奮。
節日,是漫漫日子的節點,是冗長時間的頓挫,是急迫人生的閒暇,是沉重勞作的喘息。日子漫漫,如無盡頭的臺階,而我們,則在這樣的臺階上攀爬,喘息,不死不休。這樣無盡頭的攀爬會使我們多麼絕望?因此,我們需要在這樣的漫漫臺階中標註出一些臺階,給它不同的顏色,甚至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質地,不同的功能,然後,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在此臺階上暫歇,喘氣,宣洩,傾訴,哭泣,或者,歌唱。
是啊,人類為什麼需要節日?那麼多完全一樣的日子,為什麼要弄出幾個賦予他們特別的意義?其實,鬥轉星移,寒來暑往,日升月落,黑白交替,所有的日子都無特別之處無特殊意義,是我們的生活需要意義,是我們的生命歷程需要一些特別。節日,就是我們寄放意義的日子,寄託某些特別的訴求和祈盼,懷念和感恩。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據說有20多個其他民族也過端午節),兩千多年來,中國人過了兩千多個端午節了。影響所及,日本、韓國、朝鮮、越南,也過這樣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源與意義,有不少種說法,但是,最為普通大眾熟知、最為流行的觀點,是這個節日和一個詩人的關係。唐代文秀《端午》詩可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兩千三百多年前,在遍布艾蒿和菖蒲的南方大地上,屈原,橫空出世。
劉熙載《藝概》這樣說屈原:「有路可走,卒歸於無路可走,屈子是也。」
其實,在先秦的典籍中,我們看不到對屈原的一個字的記載。如果我們說歷史就是我們對歷史的回憶,那麼,就文字記載的歷史來說,屈原這個人,在先秦,幾乎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漢朝,他突然「存在」了,並且是一個巨大的存在:由漢初幾位最有分量的文字大師記錄在最有分量的典籍裡。
司馬遷在他那不朽的《史記》裡,專門為他闢出一章,為他作傳,從而宣布他是一個歷史的存在,不容置疑。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但司馬遷的這段情緒激動推崇備至的話,可能是照錄他之前的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劉安,因為《淮南子》,也當之無愧地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人物。哦,順變說一下,據說他還是豆腐的發明人。讓我們在端午節的餐桌前對他默默感恩一回吧。
而在劉安之前,還有一個人,賈誼。這是有漢一代最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文章是中國政治史、哲學史、文學史都要專門討論的內容。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和屈原並傳,這是何等的榮耀。「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吊屈原賦》是賈誼的名作之一,記錄著他對於這位先賢的共鳴和對自己坎坷身世的惻然哀傷。
賈誼劉安司馬遷,都是生不逢時或生當其時卻被時代凌虐的,從而他們都滿腔憂憤哀怨,他們濃墨重彩大張旗鼓說屈原,其實也是在借屈原說自己。他們三人的下場也與屈原相似,都是非正常死亡:賈誼抑鬱而亡,劉安謀反事發自殺,司馬遷不知所終,但我曾撰文論及他也應該是自殺。
他們都是無路可走之人。
這三個漢代無路可走的人,合力打撈出了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的詩人。從此,屈原這個名字,在中華的歷史上熠熠生輝,作為一種精神,一種悲劇性的崇高,一種人格的標杆。
但是,第一次打撈屈原的,還不是他們,而是汨羅江畔和洞庭湖邊的百姓們。
屈原舉身赴清流之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不讓魚鱉蛟龍傷害屈原屍體,百姓又紛紛在水中投入用樹葉包好的飯糰。後來,正如我們知道的,划船撈救演變為龍舟競賽,樹葉飯糰演變為粽子,一個普通的日子,因為一個人,就此成為一個民族的節日。
百姓們沒有撈起屈原的屍首,更沒能救出屈原。但是,他們不必失望悲傷,因為他們的撈救,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撈救,屈原從此不會沉沒。只要我們還在過端午節,屈原就不會沉入江底葬身魚腹,而是融入民族的記憶,藏身在民族的心靈裡。
又一個端午節來了,帶來了我們的鄉愁。鄉愁,其實是一種文化情結,是我們對歷史和先賢的離愁和嚮慕。
故鄉者,故人之鄉也。吾中華大地,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像屈原這樣讓我們愛,使我們敬,給我們溫暖的故人?只要這些故人還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永遠活在故鄉,那份美麗鄉愁,就永遠給我們生活以詩意,而那些節日,就永遠為我們珍惜和祈盼。
故人不朽,故鄉永在,我們的鄉愁,直到永遠。
第三篇端午的思鄉情
曾經年少時,那滿街雨絲,戶戶棕香是端午節留給我的最初記憶。讀書的時候,端午節的印象逐漸明朗起來,老師告訴我們這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縈繞在腦海裡的是一位髯發花白的長者衣袂飄飄的形象,仿佛看到一位老者,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他的腳步是那麼堅實,神態是那麼堅毅,其凜然正氣足以讓那些讒陷忠良的群小們心驚膽戰。透過歷史的塵埃,端午節這一古老的節日所蘊含的關愛生命、激揚精神、眷念家國之情,越來越清晰,成為綿延千年中國鄉愁。
每個時代,家和國都成了緊密聯繫的統一體,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是一種宏大而細膩的民族情感。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本一心為國效力,為楚周造福,卻因小人讒佞的汙諂身敗名裂,對待此事情屈原沒有去澄清,而選擇在端午之日抱石投江,以身殉海而死,他的家國情懷深深觸動每一代人的心,端午節也成了紀念屈原、培養愛國熱情的主導方向。歷經時代變遷,端午節的蘊含的對於祖國,對於家園的守望沒有改變,積澱的是蘊含千年沒有改變的鄉愁。
縱觀近代,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成了國人信仰的力量。秋瑾有「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報國決心;中山先生有「振興中華」、「天下為公」的情懷;「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是毛澤東對歷史的叩問……,一位位炎黃子孫對強國的期望,一代代革命黨人對黨國的忠誠,使中國走向了獨立、自由、民主、統一道路,讓國家走上了國泰民安的道路,全國各族人民對革命黨人的敬仰產生了無限崇敬,革命黨人的家國情懷,成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面對荒淫無道的貴族統治集團和汙濁黑暗的社會現實,屈原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嘆,始終保持高潔品格。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曲折,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始終堅持人生的探索。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緬懷屈原,是為了傳承他的家國情懷,傳遞他的憂國憂民的鄉愁,弘揚他的高潔品質,為中華圓夢盡一份綿薄力量。
第四篇端午節的思鄉情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著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仿佛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裡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著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手,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這時才發現只有親人才是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