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話題作文:走進魯迅
2024-05-23 00:27:07 1
作文一:走進魯迅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瀰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汙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爾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樣。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的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在為革命做出偉大貢獻的同時,魯迅先生還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裡程碑——《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在現我的眼中,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欣賞他的作品,對他的作品,無論何時,我都是滿懷期望地去閱讀,在他的作品中,我時刻感受到那一種對於文學的熱愛。如果說文學創作是魯迅的生命,那麼他的對於文學的熱愛,就是控制它整個生命的靈魂,假如當初魯迅沒有放棄學醫,可能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覺醒!
在若干年後的今天,在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們記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都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以筆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革命家,魯迅。
魯迅是一個普通的人。
是一個站在我們中間的人。
是一個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聽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作文二:走進魯迅
當我們走近偉人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是那麼的渺小。
——題記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們小荷文學社集體去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那天是星期五,車很堵,原本計劃用一個小時到那,但實際時間遠遠不止這些。幸運的是我們終於在閉館前趕到了那。
走進魯迅紀念館,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巨大的魯迅雕像。它的表情是嚴肅的,卻又有那麼一點親切。我們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著就上樓了。
「瞧,是《阿Q正傳》!」一陣歡快的叫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頭,只見電視裡正播放著《阿Q正傳》。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魯迅通過對貧苦、不覺悟的農民阿Q的描寫與刻畫,寫出了國人的靈魂。他揭露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和傳統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國國民性的特點。值得諷刺的是文中的那個阿Q,被別人打了還說是兒子打老子,這就是眾所皆知的阿Q精神勝利法,多麼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關於三味書屋的介紹。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的一個私塾,位於紹興魯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園」不遠。魯迅曾在文章裡稱它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說塾師壽鏡吾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也是在三味書屋中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接著我們參觀了一個鐵屋子。開始我並不知道這鐵屋子是幹什麼用的,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把舊社會比喻成一個封閉的鐵屋子,把無知,愚蠢的人們比作在鐵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鐵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則是麻木不仁的,感覺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著的人叫醒,他們也會變得痛苦,但是同樣,他們也許能找到打開鐵屋子的方法。」
告別了鐵屋子,我們繼續往前走。一路上我們看了不少有關於魯迅的東西,比如說魯迅的妻子許廣平,百草園等。
到了最後,我們突然看到了一個醒目的魯迅雕像,旁邊寫著魯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我們的心情一下子從輕鬆變得沉重了。是的,魯迅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作家,他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竭力畫出國人的魂靈,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的死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參觀魯迅紀念館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我們便走出了魯迅紀念館。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著依依不捨的表情。
仰望天空,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魯迅先生的樣子,他正在對著我們笑,笑得那麼的親切……
作文三:走進魯迅
母親的書桌上終年擺著一尊鑲嵌著魯迅像的瓷盤。聽母親說,文化大革命「焚書坑儒」,可是沒燒魯迅的書,書店裡除了毛澤東選集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魯迅全集赫然擺在那裡。
魯迅,一個神聖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威懾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著我不敢雙眼直視他。他是作為一個不可言說的奇蹟存在的。
在那個風雲變幻,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拯救陰霾籠罩的舊中國,魯迅先生沉思著、探索著,「眾人皆醉我獨醒」,做出了堅定的選擇,用筆來代替手術刀,摘除中國人封閉頭顱裡思想的毒瘤。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過硬,可沒有人敢說他的思想精神神不過硬。那精神到今天還閃爍著鋒利的光芒。
說到魯迅精神,這個我是知道的,就是以筆為投槍和匕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痛打落水狗,毫小妥協地向一切黑暗勢力挑戰,「一個都小寬恕!」,「橫眉冷對於大指,俯首甘為孺了牛」,「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格,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與之相聯的形象便是孤憤、激昂、單槍匹馬。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槍,身後是飛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簡言之,魯迅的一生是戰士的一生。
魯迅先生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他並不尊唐崇漢,他給中國文學的大河開闢了一個新的支流。他不會因為舊物的羈絆而停止探求新事物的步伐。新文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他都站在最前面。他獨自在黑暗中摸索著,常常「碰壁」,碰扁了鼻子。他無時無刻不在探求著、實踐著。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簡單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納在一兩千字裡,像一塊玲壠的瘦石,但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有著一顆手榴彈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相信進化論的。他有一顆純潔的心,關愛著青年們,有時甚至是溺愛。他相信新一代的青年必定是新中國的棟梁,必定有出息,就用自己的手把他們一個個託起來,唯恐自己的光芒遮住了他們。
中國人民虔誠地崇拜著魯迅。因為他是在國人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挺身而出,頂天立地地站在華夏大地上的。魯迅先生的精神,至少讓三代中國人靈魂受到洗禮。魯迅先生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的每一寸士地。他偉大,他堅強。
魯迅精神並沒有隨著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它已經播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作文四:走進魯迅
翻開中國近現代史的史冊,舉目所見儘是連綿不絕的苦難與掙扎。被奴役被侵略,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中華民族被淹沒在一片死亡般的黑暗中,然而在這深沉的黑暗中,卻總有簇簇閃動的火光,在試圖點燃這片沉默的土地,讓一個民族湮沒已久的熱情與鬥志復甦,重拾昔日的榮光。魯迅,便是這火光中最為明亮的一簇。
「魯迅」這個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民主戰士、思想家、文學家……這些漂亮的名詞都太過空泛,使我看不清魯迅真實的面目。於是,我在歷史中尋找,在記憶中尋找,在《吶喊》中尋找,在《彷徨》中尋找,尋找那個舉著投槍,要刺破黑暗的戰士。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歷經太過久長的忍耐,太過深重的苦難,國民似乎習慣了順從與卑微,在猙獰的統治者與侵略者腳下顫抖而如螻蟻般地生存著,失掉了所有的尊嚴與理想,也失掉了靈魂,只剩下一具具行屍走肉,日復一日地在世上奔波。魯迅看透了這一切,並因此而痛苦憤怒。他決心用自己的筆去拯救這些愚弱的國民,用自己聲嘶力竭的吶喊喚醒沉睡的人們,這些即將成為亡國奴卻渾然不覺的人們。「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和凝聚的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一些青年覺醒了,年輕的血液沸騰著,他們意氣風發地高呼著要去喚醒更多的人。魯迅慈愛地看著他們,這些年輕的靈魂,這些微渺的希望。也許終有一天,這些青年會託起一個全新的世界吧!然而幾聲槍響,幾縷血痕,一切飄渺的希望眼看要變成泡影。魯迅憤怒了,顫抖了,他「已經無話可說了」。這些愚弱的人們親手扼殺了自己的未來,可是魯迅卻依然固執地站立著,指引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正是這樣一個猛士,像傳說中帶領人們衝破黑暗的悲劇之神,掏出心肝化作火炬,他以始終如一的姿態耐心地等待黎明的降臨,用自己的熱情去復燃那些死滅了的火種。
也許,魯迅一生都在追逐著這樣一個希望吧。
魯迅最終還是遠離我們而去了,不需要悲哀與慟哭,「無淚的人拒絕一切為他的哭泣與滅亡」,正如他自己所說:「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於我們來說,魯迅無疑是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但魯迅先生從來是反對「仰視」的,所以如何走近魯迅便成了常談常新的話題。《荀子·勸學篇》云:「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本文是一篇課堂習作,作者是一個嫻靜溫婉的女孩,酷愛魯迅,手撫簡篇,如面聆謦,春溫秋肅,默化潛移,自然獲益靡涯,下筆更是語語中的,氣勢不凡。魯迅先生若地下有靈,當笑慰九泉矣。
作文五:走進魯迅
雙休日,爸爸媽媽帶我到魯迅故裡——紹興遊玩。
紹興可是個古色古香的小鎮啊!我們首先來到了魯迅紀念館。一進門,我就看見魯迅先生那高大的青銅雕像。在這裡,我了解了魯迅先生的一生。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的故居和祖居,體驗了魯迅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魯迅的三條讀書戒律——心到、眼到、口到,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出了紀念館,我們來到了百草園。剛踏進百草園,一股清香就撲鼻而來,只見園子裡種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和五顏六色的花草,還有鬱鬱蔥蔥的樹木。我想像著童年的魯迅在這裡看書、嬉戲,可真愜意啊!
後來,我們又來到了三味書屋。這裡有假山、小水池,還有小花壇,看起來哪像學校,簡直就是一個小花園!我找到了魯迅的座位,看到在桌子右側的一塊玻璃下面壓著魯迅當年刻下的那個「早」字。原來,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了,被先生訓斥了一番,為了不再遲到,魯迅便刻下了這個字。不過,大家可別誤會哦,魯迅可不是貪玩遲到的,而是為了給生病的爸爸抓藥才遲到的。
走近魯迅,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偉大的品格。
作文六:走進魯迅
有沒有一齣戲,活色生香卻又激流暗湧?
有沒有一支筆,起伏跌落後仍靜於喧囂?
有沒有一個靈魂,曲終人散後卻永不寂寞?
他是一個奇蹟,一個永恆、神奇的真實。你可以不相信神話,可以任憑那些說書的老人口中的傳奇的人物在風流中流連,而只相信你所看見的。可是你不得不承認,在莫測的風雲中,他就這樣突破重重阻礙向我們走來,他的足跡註定將成為後人永世的追逐。
終於有一天,我尋覓著他的足跡來到他的故鄉——紹興,走他走過的路,感受他的人生,品讀他的情懷。
百草園,他兒時所有的記憶,儘管那只是荒蕪的菜園,但卻是他兒時的樂土。踏上百草園的土地,那樣平靜的氣息,細看來卻也充斥著勃勃生氣,如他一般,無需舞臺,無需襯託,其本身就是主角。厚實的土地是他不可動搖的堅定,土地孕育的生命是他在堅定中的憧憬。
只是在富裕的家庭也難逃沒落的命運。走出百草園,他經歷了人間悲喜、世態炎涼,甚至經歷了家庭落魄。他變賣家產,最後也只得在別人的幫助下逃離故鄉躲避。難道上天也在嫉妒他的才情?但這些苦難絲毫無法阻擋他走向救國的道路。他棄醫從文,原本只為使國人在精神上得到救贖,卻意外的使自己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這是巧合,還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呢?
他一生坎坷,他用自己的文字逐漸積累,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永恆,可是他最懷念的的還是在百草園的童年。
作文七:走進魯迅
他嫉惡如仇;他關心青年;他幽默風趣;他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他是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他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他,就是魯迅。
通過學習第五組的課文和課外閱讀,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的世界。
魯迅先生的寫作是真實的。
比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其實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以為身邊的人都在「吃人」,他想保護自己,更想保護身邊那些活潑天真的孩子。魯迅先生接狂人之口,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無邊的黑暗。而這,並不是別人「敢想、敢說、敢寫」的。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
比如在《藥》這一文中,人們封建迷信,有一戶人家的兒子的了大病,聽了別人的妄言,卻信以為真,拿出積攢的錢去買「人血饅頭」,以為它包治百病,但兒子吃了後,還是去世了。魯迅先生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封建,同時,也寫出了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殘忍。
魯迅先生思念故鄉。
《故鄉》一文是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故鄉的感受。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卻發現,這和記憶中的故鄉有著天壤之別,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再也不是那個見多識廣、機智勇敢的孩子了,中年的閏土和他的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更令魯迅先生失望的是,閏土恭恭敬敬地叫他「老爺」,令魯迅先生的心一下子涼了。離開故鄉時,他也沒有了留戀,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原本清晰,卻又模糊了,使魯迅先生十分悲哀。可見當時的社會多麼可怕,導致魯迅先生再回家鄉時也已物是人非了。
魯迅先生不會去寫那些假惺惺的,只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才受到了這麼多人的愛戴和敬仰。
作文八:走進魯迅故裡
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啊!我走進了魯迅故裡!
魯迅,這位婦孺皆知的大文豪,曾經就在我腳下這片土地生活過。
現在,我順著他的蹤影,追到了「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先生小時侯讀書的地方。我隔著柵欄,遠遠地看見魯迅的位子。方方正正的課桌椅,上邊的油漆已部分剝落了,隱約可以看見一個小小的「早」字。我的腦海裡不禁浮現起小魯迅用功的樣子,他趴在課桌上,品味著詞句,整理著筆記,思考著問題——同學們都奔進後花園玩鬧去了,只留他一人在學習。想著他的模樣,我又望了眼魯迅那看似非常普通的座位,仿拂嗅到了一股書香味兒。
遊好了「三味書屋」,我們又七彎八拐,到了百草圓。這裡不在像「三味書屋」那樣安靜、嚴肅,倒有點活潑、天真的味道。我望著泥牆根一帶,發現那兒早已爬滿了碧綠的爬山虎。在叢叢綠葉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淺淺的、環形的裂痕——這大概就是小魯迅拔何首烏的罪過吧!順著泥牆根走,我們的視野開闊了——菜畦、皂莢樹、石井欄……看!這些菜花真漂亮!小花黃燦燦一片,如金光灑在大海上,真迷人。它的菜杆高高的,綠綠的,散發著活力。看這高高的皂莢樹,它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的,投下一片陰影,供人乘涼。走著走著,我看見了盆栽的五針松。用手一抖它的小花苞,花粉就蔓延開來。這麼多,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走進魯迅故裡,我也走近了小時侯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