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優美作文
2024-11-02 14:29:10
篇一:重陽節感悟
一年一度的農曆九月九日,即傳統的重陽節來到了。
農曆九月九日,為何稱為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了。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之為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賞菊有祝福老人安康之意。
古代還風行九九重陽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可入藥、製酒,養身、祛病,古人還認為茱萸可避邪除惡),所以又將重陽節叫做茱萸節。唐朝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這首七言絕句,意境深遠,頗耐人尋味。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實在是太可貴了。
今又逢重陽,我情不自禁想起偉大領袖毛某人的詞《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裡霜。」反覆回味毛主席這首詞,越發覺得:「今日又是天豔陽,清風送爽菊花香。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好時光。重陽登山遠眺望,人生道路多漫長。回首崢嶸歲月稠,笑對夕陽不彷徨。
篇二:關於重陽節的名稱
重陽節的名稱,據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就是說,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裡,包含著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說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爛,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說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
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遊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云: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云: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如果說登高遊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遊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慄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
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臺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重陽節名稱來歷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篇三: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九九重陽登高望,瑟瑟寒意起秋風,鴻雁一路向南飛,遊人漫步菊花叢,彼此縱然難聚首,思念依然在心頭,品飲牽掛菊花酒,煩惱苦悶去無憂,此篇譜寫真祝福,字字送出暖問候,重陽佳節好心情,願長信工友幸福到永久。
[重陽節優美作文]相關文章:
1.重陽節的作文300字_節日作文
2.重陽節的作文100字_節日作文
3.重陽節的作文1300字_節日作文
4.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_節日作文
5.金色的重陽作文_描寫重陽節1300字
6.孝暖重陽,愛在重陽作文_描寫重陽節2200字
7.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三篇_節日作文
8.關於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三篇_節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