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覆滅後,吳國為什麼又過了17年才滅亡呢?
2023-03-31 12:54:28 1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最後剩下了三個實力最強的,各自建立一個國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對於司馬炎來說,結束於戰爭不斷的三國時代,建立了西晉王朝。不過,早在公元263年,司馬氏掌握大權的魏國就消滅蜀漢了,但是,直到17年後,西晉才正式消滅東吳。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東吳滅亡時間相差17年,這段時間司馬炎在幹什麼呢?
首先,在魏蜀吳三國中,劉備建立的蜀漢是最先滅亡的。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進攻蜀漢,迫使劉禪投降,標誌著蜀漢的正式滅亡。不過,在蜀漢滅亡後,連續發生的幾件事情,導致司馬炎等了17年才正式消滅東吳。根據史料記載,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標誌著西晉王朝的正式建立。
由此,對於司馬炎來說,雖然建立了西晉,但是,其當務之急還是要穩定自己的皇位,而不是出兵進攻東吳。對於司馬氏來說,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努力,雖然掌握了曹魏的大權,但是,對於曹操家族及其相關的勢力,卻並沒有放棄對司馬氏的反抗,比如三國歷史上的「淮南三叛」,就讓司馬氏疲於奔命。在此背景下,雖然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但是,其依然要安撫各方勢力,確保西晉內部的穩定。此外,對於剛剛佔據的蜀漢,西晉也需要時間卻消化。而這,自然延緩了司馬炎進攻東吳的進程。
不過,在筆者看來,導致司馬炎等了十多年才去滅亡東吳的原因,主要還是「秦涼之變」。根據史料記載,秦涼之變是發生在西晉初年的一場動亂,由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起的反抗晉王朝的戰爭,從泰始六年開始到鹹寧五年年末結束,歷時九年。自公元270年——279年,也即接近十年的時間中,西晉王朝都在忙於平定這場叛亂。具體來說,河西鮮卑禿髮部首領禿髮樹機能於泰始六年(270年)發起反抗,秦涼之變由此開始。公元271年,禿髮樹機能聯合北地胡攻金城攻打金城,在青山擊殺涼州刺史牽弘。
最後,由於晉軍連連戰敗,司馬炎寢食難安,又命賈充鎮守關中。直到公元279年,西晉才平定了這場叛亂。在歷時九年的秦涼之變中,為了平定河西鮮卑,司馬炎幾乎將晉朝名將盡數派遣至西北戰場,前後喪失了了四名馳騁西北的封疆大吏,損失了數萬精銳士兵。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導致當時的西晉王朝不可能對東吳用兵。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面對西晉王朝的大軍,東吳皇帝孫皓自知大勢已去,選擇向西晉投降。由此,在蜀漢滅亡後的第十七年,東吳才正式滅亡。
三國時期,蜀國於公元263年被魏國滅亡,然而時隔十七年,吳國才被打敗,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局面。東吳在蜀漢滅亡之後獨自面對強大的魏國,竟然還能支撐十七年之久,而且當時吳國內部還有紛爭,如果沒有內亂,說不定還會更加長久,是否翻盤也未可知,不得不說吳國的實力確實是非常強大了。那麼,為什麼吳國會有這麼強大的實力?
為什麼吳國在蜀國滅亡後十七年才亡國
三國最後的結局是歸於晉國。司馬昭的時候,就下令大舉進攻蜀漢。後來鄧艾直接攻到了成都,蜀漢劉禪投降,蜀漢一國也就直接滅亡了。三國裡面滅亡最早的就是蜀漢了,要是劉備泉下有知,會不會痛恨當初在長坂坡的時候直接不要了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然而東吳的滅亡卻要比蜀漢晚很多,據統計,應該是在蜀漢滅亡之後十七年。那麼為什麼司馬炎居然一點都沒有著急去滅亡東吳呢?
首先一個就是,鄧艾和鍾會的謀反,這對於北方的曹魏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對於內耗是非常嚴重的。而司馬炎最終取代曹魏,也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政治變動,不僅僅人心不穩,而且內部的反對勢力都純純欲動,這個時候,內部尚且不安穩,如果敢於對外傭兵呢?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休養生息,穩定政權,是一個最正確的選擇。等到內部穩定了,再對外一戰,這是用兵之法的本來之道。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東吳方面的問題所決定的。當時東吳方面的君主是暴君孫皓,這個人在歷史上惡名昭著,甚至超越蜀漢的亡國皇帝劉禪。劉禪最起碼還有仁慈之心,還是有點可愛的。孫皓則全沒有人樣。在這樣的暴君治下,東吳很明顯內部越來越亂,最後分崩離析。甚至孫皓還在的時候,就會鬧出起義或叛變。這樣可以直接大大消耗掉東吳的實力,又何須晉朝動手呢?
而且,我們知道袁紹的兩個兒子在對付曹操的時候,一旦曹操進攻就聯合,一旦曹操撤退就互相敵對、開戰,可見政治家的特點就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如果晉朝選擇進攻東吳,在面臨壓力之下,東吳想必會團結一心抵禦外敵。那還不如放任他們自毀長城,自我毀滅。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東吳還是掌握的水軍上優勢。由於多年以來積累的軍事經驗,東吳的水軍底蘊還在,如果晉朝不能夠整出像樣的水軍,很容易就重蹈赤壁之戰的覆轍,所以,一方面晉朝要加緊時間打造屬於自己的水軍,另一方面要選擇合適的水軍統率。因為並不是沒一個人都可以率領水軍的。
即使強如曹操這樣的用兵高手,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難以駕馭水軍。更不要說一般的將領了。所以晉朝也要花時間去物色出色的水軍將領。最終杜預、羊祜成了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也證明,他們確實可以。
所以東吳的滅亡,是當時的時勢使然,不得不為,晉朝方面也是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