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何處?
2023-04-01 22:38:48 12
對六祖原義理解的謬誤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那一首相傳在黃梅古剎西間壁上所題的五言法偈,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是對禪宗稍具興趣者,莫不對之及其背後的傳說耳熟能詳。然而「六祖題偈、五祖付法」的故事正如「拈花微笑」的典故,僅具宗教意義而無歷史意義,乃是神化宗教的手段,而此處六祖得法的五言偈更是一宗千古流傳的謬誤。 追根尋源,此偈最原始的依據乃是《壇經》惠昕本。在歷代流傳的十幾個《壇經》本子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只有四個,分別是:初唐法海本(敦煌本、一萬兩千字)、晚唐惠昕本(一萬四千字)、北宋契嵩本(兩萬餘字)、元代宗寶本(兩萬餘字)。無論從年代與字數,都可推測出初唐的法海本在諸本中最具可信性。而在最早的法海本中,這首偈語的本來面目卻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晚唐惠昕本帶頭篡改偈語,加入「本來無一物」一句,契嵩本、宗寶本因之,將這首偽偈以訛傳訛、代代相承。 先勿論法海本中此偈是否亦為人捏造,至少它表達的主題思想與惠能禪宗一致(法海本另附一偈:「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語義含混,當屬衍文)。惠昕本將「佛性常清淨」篡改成「本來無一物」,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明顯歪曲了六祖的原義,致使不問究竟者望文生義,對惠能的禪宗思想形成千古誤解。
早在宋代,禪師黃龍悟心就曾對偽偈中「本來無一物」提出質疑說:「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塗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悟心也誤信「本來無一物」是惠能原話,於是出言諷刺,責其言行不一。其實六祖明明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怎麼可能否定佛性本身而提倡「無物」呢?所謂「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正是「真如緣起」論的最佳註腳。惠能堅信:佛性(即真心、真如)乃世界總宰,貫穿於天地萬物,其實不是「空」而是「有」,眾生的差別僅在於根器利鈍、悟法早遲(才有「眾生即佛,佛即眾生」一說),所以他決不會從根本上否定宇宙間的一切,以為「一切皆空」。 那麼,「本來無一物」一說又源自何處?其實,惠昕本篡改者的本意也許是要向般若思想靠攏。般若(三論)系主張「性空」,稱宇宙萬有,只有假象,而無「自性」,「緣起有,自性空」,是為「性空緣起」論。《智論》有「十八空」說,《大品般若》有「二十空」說,可目空一切的般若系也並不是「空」一切的,它所「空」的只是萬物自性,至於現象的「有」,它也還是承認的。所以「本無」的概念,不僅歪曲了「真如緣起」絡塵埃是誰,也曲解了「性空緣起」,可以說是錯上加錯,是對佛性的根本誤解。
所謂晉代般若系六家七宗中主張「無在有先」、「從無處有」說法的「本無宗」,就是因為同樣的誤解而受到批評。其實自從鳩摩羅什譯出大量般若(三論)系佛經後,「性空緣起」已得證名,「本無」一說已為歷史所淘汰。《壇經》篡改者,添入「本來無一物」一句,明明是愚昧的重蹈了覆轍。而所謂「無在有先」的思想也分明未脫道家信條與玄學的痕跡。正因六祖相信佛性之「有」,接受弘忍法器一事才顯得順理成章。惠昕本自專自用改頭換面,真當按之以佛法四謗(增益謗、損減謗、戲論謗、相違謗)。如果紊亂六祖的「佛性論」與般若空宗,無異於將般若思想與涅槃思想混同、把無著有宗與龍樹空宗對等、把天台宗與三論宗混淆。回首再看法海本「佛性常清淨」一句絡塵埃是誰,則確與六祖佛性論完全吻合,撇開是否出自六祖之口不談,至少在宗教意義上是貼切的。 《壇經》本為筆錄而成,即使是最早的法海本也難免添枝加業、穿鑿附會。其中許多細節,都頗有值得推敲之處,一旦將幾個版本加以對照,便可看出改編增減的歷史脈絡。再比如《壇經》屢次提及《金剛經》,而《金剛經》實為般若系典籍,與《壇經》主旨殊異。何故?說到底乃是為了宗教權威,這也就是《壇經》中提及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的緣故,是要宣告世人:天竺佛法雖經漢化,仍是正宗不二的。
六祖援引《金剛經》僅是借用這塊招牌而已,並非真心信服。惠能的教義乃是「我注金剛」,而非「金剛注我」,所以對於《壇經》中的文字細節有時做不得準。 其實,被奉為禪宗開山經典的《壇經》中,因宣傳需要而捏造附會出的言行事件比比皆是(比如對「一花五葉」的預言),其拙劣粗陋處數不勝數,確是不可盡信的。一般看法,前三十三節是惠能生前的開法記錄,三十四節之後屬於附編,可信性更低。即使是迄今為止最古的法海本,也未必不是加工美化而成。胡適的《壇經考》從根本上質疑其真實性,企圖證明《壇經》實為神會所作,看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