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印刷術印刷技術

2023-04-02 11:28:33 2

(印刷技術)編輯鎖定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1]宋仁宗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2]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中文名印刷術外文名printing屬於四大發明之一發明者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朝代唐朝發明人畢昇影    響帶動了近代發展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3]。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符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符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符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巖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紮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亦受啟發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釐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溼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幹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7、唐朝(7世紀左右)發明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1]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曆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8、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但沒有普遍使用,而是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毛筆和墨的發明,使得讀書人不僅能讀書還能書寫,不必像刀筆時代那樣需要一個刻寫匠隨時侍候,而且更方便記錄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沒有一人親自著書,原因就在這裡。秦朝蒙恬發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質的方法,促使毛筆的製作技術最終定型,毛筆才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書寫流利、省時省力的書寫方法,使書寫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閒階層的人們閒暇之餘也會寫上幾筆,以消磨時間,並且力圖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以搏一笑,這樣也就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

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大書法家,正說明了筆墨技術的成熟。漢字結構複雜,每個人寫的字都會不同,有的秀麗美觀,有的粗鄙醜陋,促使人們追求書法藝術。提高書法技能的重要途徑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是寫字好的人,一般都是書吏之類,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難見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寫字好的人寫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們練習寫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帶回家中繼續模仿。西漢晚期已出現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現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鑑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於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性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制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性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紙的發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

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後,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跡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開始於唐朝,[4-5]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複製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大量複印,後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製雕版印刷術。其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後由布衣畢昇發明泥活字而成熟。印刷術凸版印刷:凸版印刷的歷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圖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進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當版與紙壓緊時,油墨就會印在紙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鉛版、鋅版、銅板,感光樹脂版等。有些書刊、票據,信封、名片等還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燙金、銀,壓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印刷術平版印刷:這是目前最常見,最廣泛應用的印刷方式。圖像與非圖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與油墨現相互排斥原理,圖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圖文部分相反。印刷過程採用間接法,先將圖像印在橡皮滾筒上,圖文由正變反,再將橡皮滾筒上的圖文轉印到紙上。畫冊、畫刊廣告樣本,年曆等等均可採用此印刷方式。印刷術凹版印刷:凹版印刷與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與圖像凹與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攜帶油墨。

油墨轉到印版(或印版滾筒)上的用量通過網紋輥進行控制。印刷表面在旋轉過程中與印刷材料接觸,從而轉印上圖文。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衝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乾,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1]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裡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

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說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教咒語而擴大到人民喜歡閱讀的詩歌方面去了。[1]835年前後,四川和江蘇北部地方民間都曾「以板印曆日」,拿到市場上去出賣。當時有人說民間所印曆書「已滿天下」,可知還不只四川和江蘇兩地印造。883年,成都書肆能看到一些「陰陽雜記佔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書,和「字書小學」,「率皆雕版印紙」……在印刷術發明後的最初二百年內,它已經是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的一種重要媒介。[1]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至今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複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單版複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複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複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複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

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籤,以備檢索。畢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鑑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昇原有技術。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時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餘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印刷術發明北宋仁宗慶曆元年至八年間,即公元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沈括比畢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複製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係。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

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曆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曆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印刷術雕版印刷的弊端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複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鑑。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麼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麼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複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中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乾淨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於唐朝,並且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1]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后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中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中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裡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曆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曆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曆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曆,老百姓印的新曆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曆書。曆書關係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曆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曆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曆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曆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曆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係呢?」曆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曆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裡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佔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曆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保存下來只有一部鹹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鹹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已經一千多年了。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同类文章
 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 究竟蘊藏著什麼?

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 究竟蘊藏著什麼?

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人類對九霄之上的探索已經超出了太陽系,雖然了解不是特別深但是比起深不可測海底了解已經夠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的潛水器也只是能最大限度到大海底的距離是6500米。巨大的壓力讓人類的身體所不能夠承受。而人類刷新的潛水記錄是113米。這與深不可測的海底相比簡直是微不足
 走近科學:星空探秘

走近科學:星空探秘

什麼是科學?科學並不是只有超導、納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學,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層空間、地球深處、億萬年前、億萬年後都有科學的存在。科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走近科學》月刊是我國第一本電視科學雜誌。它將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優秀電視節目轉化為平面
 電視機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康佳排在第一

電視機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康佳排在第一

電視機排名前十名品牌有哪些?挑選電視機,當然要從聞名的品牌下手,這樣就為了保證日後的運用不會呈現任何問題,通過調查,其實有許多的顧客不知道電視機品牌詳細有哪些,那麼下面小編就帶我們去了解一下。1 康佳康佳是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也是在這時康佳才開始從事電視機的出產。在電視機出產上康佳的表現
 潘洛斯階梯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潘洛斯階梯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在科學的世界裡面,只有經過實踐驗證的才是真的科學,而那些經不起科學實踐驗證的都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存在也說明了科學認識對於我們認識的重要性,但是偽科學也有一定的存在必要性,比如說偽科學的存在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科學存在的重要性。潘洛斯階梯是什麼;潘洛斯階梯(PenroseStairs),又名潘羅斯階梯,由
 海底火山為什麼不會被海水撲滅

海底火山為什麼不會被海水撲滅

人類能看到陸地、海島上的火山噴發,而海底火山被厚厚的海水所「覆蓋」,為什麼也會被人們看見呢,火山附近為什麼還會有人住?海底火上為什麼海水不能撲滅,日本火山為什麼那麼多呢。海底火山的介紹:海底火山又叫平頂海山或是海底山。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相當廣泛,海底火山噴發的溶巖表層在海
 盤點太陽系八大行星,它們離太陽有多遠?

盤點太陽系八大行星,它們離太陽有多遠?

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經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索與發現,我們地球是屬於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本來是九大行星的,後來冥王星被排除出去了。你了解這八大行星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水星水星是一顆類地行星,由於其非常靠近太陽,所以只會出現在凌晨稱為辰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
 cpu性能天梯圖,手機cpu性能天梯圖

cpu性能天梯圖,手機cpu性能天梯圖

這些年,智慧型手機商場越發的老練,對於智慧型手機咱們是越發的了解,如何挑選一款運用比較舒服的智慧型手機,現在都清楚了功能好,才能使智慧型手機擁有更好的發展的空間,不管是遊戲還是運用,沒有強大的功能支撐,到頭來只會卡的想哭。那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從而來呢?自然是由SoC晶片而來,也便是咱們常說的處理器,智
 基因工程將創造超人自然人將逐步滅絕

基因工程將創造超人自然人將逐步滅絕

英國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遺作《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定於16日發售。昨日,《星期日泰晤士報》透露著作內容:霍金預測,基因工程可能會讓人們能夠創造出「超人」,而這些「超人」可以摧毀其他人類。霍金警告超人出現將導致自然人逐漸絕跡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留下一批圍繞他所
 衛浴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挑選時注意什麼?

衛浴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挑選時注意什麼?

衛浴首要用於洗澡的衛生間,是供居住者便溺、洗浴、盥洗等日常衛生活動的空間及用品。現階段衛浴又不僅僅是單一衛浴這麼簡略,跟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關於各種產品的要求進步,出現了五顏六色衛浴用品,衛浴的挑選也是很多種,那麼該如何挑選一個好的衛浴品牌呢?下面為我們引薦幾款很不錯的品牌。一、ARROW箭牌衛浴
 西方最先完成了現代化的任務

西方最先完成了現代化的任務

終結了西方模式主宰世界的線性史觀,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是20世紀留給人類的兩大遺產」,中國奇蹟震撼世界,而非唯一選擇,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甚至幾百年走過的路,但同時也遭遇了「現代性之殤」,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