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介紹臘八節的習俗的寫事作文
2024-09-22 18:33:11 1
親愛滴同學們,我們為您精心整理了《關於臘八節的作文》的內容,希望為您在這方面的寫作提供一定幫助參考,關於臘八節的作文主要選8篇優質原創文章,每片結尾還帶專家點評。
篇一:介紹臘八節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習俗,今天我給大家來講一種我們中國的習俗——臘八節。
臘八節這天家家都喝臘八粥,泡臘八蒜。
以往我們家都是買臘八粥,去買時沒有了,所以我媽媽今年要在家裡煮臘八粥。
媽媽叫我把紅豆、黑米、花生、蓮子、紅棗……洗乾淨,放在盆裡,對不起,我忘了要把米和乾果分開洗。
開始做了,媽媽說:「要先在壓力鍋裡放大半鍋水,等水開了,把米和乾果放鍋裡,過幾分鐘放裡一把芝麻,等水開了再過二十到三十分鐘,就可以吃了。」
臘八蒜,就是把蒜放入鹹菜壇裡,把醋和一些水(水不要放太多),放裡一些花椒把這些放了作料得水燒開冷涼,倒入鹹菜壇裡封上口放在外邊。到了。大年初一吃餃子時撈出來,酸酸辣辣的可以讓你多吃幾個餃子。
今天,我給你說的中國習俗你學會了嗎?以後我還會給你們一起說一些中國的習俗。拜拜!
篇二:閒話臘八
偶然想起來今天已經是臘月初三,快過年了。過年是中國人傳統的節日,每到這時候,好像天地氣息到處都不一樣了似的,連人也似乎換了個新的。而這過年的年味兒則是一系列的小節日給慢慢烘出來的。這第一個節日就是臘八。
臘八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了,但當時臘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並祈求豐收。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日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並且大宰牲口,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日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儀式和情景。而到了現在,過臘八馬上讓人想起來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臘八粥了。
臘八粥顧名思義,是要湊夠八樣的,紅棗、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隨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寶粥。到了臘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婦就開始準備了,在街頭巷尾碰巧見了,不妨站一會兒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樣,我是哪八樣。總有人忽然的驚叫一聲:哦,我忘了!然後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當地大聲笑起來。臘八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飄著濃濃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學生一直討論到上課仍爭執不休到底誰家的粥更好喝。
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以來源於佛教的說法較多,一說傳為佛教徒仿牧女供養世尊乳糜之典故,而於臘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一說農曆十二月初八為佛誕日,諸大寺作法佛會,煮果品、五穀等物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後多饋贈信徒,以邀佛佑。其後,此風氣漸傳至民間,成為我國民間風俗之一。不過,我老家卻有一個和這毫不相干的傳說,倒也有趣。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非常不仔細(方言:其意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錢就象流水。這一年到了快過年的時候了,我想就是臘月初八日吧,才忽然發現所有的家產都已經花完了,甚至連吃的也沒有了,飢餓之下只好把家裡所有的裝糧食的缸底兒給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剛好湊了八樣,就熬了一鍋粥,這鍋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難盡……最終這個人還是飢餓而死。為警示後人,所以家家到了這一天都要熬臘八粥吃,以示珍惜糧食和財富之意,也有過日子要思量,別鑽過頭不顧屁股之意。
小時候每年喝臘八粥母親都會講這個故事,然後說:「其實也就是快過年了,讓人家兒都把缸底兒的剩糧食清清,打掃乾淨,利利索索的過個年。」母親對什麼事的分析總是一針見血的,我想也許真的是這個意思吧。那就讓我們別忘了清清自己的糧食缸,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過個年吧。
篇三:老北京的臘八粥
煮粥的方法各地不同,地方製作時也有精粗之別。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棗三者為主體。米的繁多,分為粳米、糯米,再加黍稷(黃米和小米),大麥米,果類的薏仁、芡實。豆以赤豆為主,也可以少加芸豆。黃豆、豌豆等絕用。棗是果類之首,取其香,起調味作用。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湯和棗湯,取湯之法是將赤豆煮爛,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湯內。棗煮爛去皮、核,棗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棗、豆的皮渣,用淘米籮在清水中濾一二次,加入原湯,煮粥時用湯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的果肉就煮成味道的臘八粥了。用此法煮出的粥,顏色繹紅,充滿棗、豆的甜香。
北京煮臘八粥除供佛、自吃外,還饋贈親友。禮尚往來,不免競務新奇。用粥果,還粥果在粥面上擺出美麗的圖案。所用的乾果和果仁中,以核桃仁為最要。蜜餞中以葡萄乾為主。粥初七日就煮好了。晚間,把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就在粥面上用果子擺起圖案來。場面俗稱「擺粥」。大人小孩全家出動,各逞技巧。上面所說小小節日氣氛就指擺粥活動。尤以小孩子最感興趣。擺粥剝製果子手續很繁複,剝果仁的皮,屬核桃最難,剝的要完整不碎,還小鑷子鉗淨折皺部分的皮,以不傷肉為標準。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餅上刻花樣。如原只核桃肉作獅子頭,原只棗肉作獅身。棗肉作花籃,生慄子切片切條作籃柄籃框等等隨意。一碗粥擺好,外表裝飾得瑰麗多姿,博取的欣賞和讚譽。
北地天寒,粥雖煮得多,也顧慮有餿腐之虞,初八日飽餐一頓外,多的粥,屋外,粥結凍後,可以隨時吃。人家臘八粥可以保存到春節。粥結成冰,要塊地砍屋內溶解,再加水燒透而食。但蜜餞類的果品粥裡加熱,蜜餞(是柿餅、蜜糕),經熱後就使粥湯稀釋,米的黏性完全喪失了。粥加白糖原味有濃厚的棗豆香,加赤砂糖則更帶有玫瑰香,都非常可口,加奶油而食,那就更是美味了。加水時,改為加牛奶,也很可吃,決用黃油。
篇四:臘八粥
摘要:臘八粥是由十八種乾果、紅糖和糯米煮成的,這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天上的十八羅漢,讓他們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從我很小的時候,每年奶奶都要煮臘八粥。
這臘八粥是由紅棗、糯米、桂圓、花生、葡萄乾等很多種乾果糧食一起熬成的。臘八粥吃起來非常香,由於放了紅糖,也非常甜,真是兩全其美。奶奶每年都煮一鍋臘八粥,就是我們一大家子每人喝兩碗都喝不完,我奶奶說過,臘八粥是由十八種乾果、紅糖和糯米煮成的,這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天上的十八羅漢,讓他們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所以每到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全家人都要喝臘八粥,喝少了奶奶生氣,喝多了奶奶開心。
每到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我最討厭的一天。因為我小時候比較喜歡喝臘八粥,可是一年過去了,二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每年都得喝這種粥,慢慢地我就討厭喝臘八粥,可是奶奶有辦法讓我喝臘八粥,奶奶說:「你要是不喝臘八粥,我今年不給你壓歲錢。」天呢,奶奶沒壓歲錢怎麼行呢?所以這臘八粥啊,不喝也真不行。
為了壓歲錢我一定要堅持住啊
篇五:記憶中的臘八節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麼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豆、棗等煮製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我還知道關於臘八節的傳說:佛祖迦牟尼原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後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飢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穀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餵他。釋迦牟尼得救後,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裡洗了個澡,然後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曆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後,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行節」。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活動,並仿效牧羊女用五穀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後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勤勞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餵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裡沒米,灶下無柴,臘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後悔沒聽父母的話。為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後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自己勤勞簡樸過日子。現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這一節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個單純的節日風俗。
篇六:泡臘八蒜
每年過春節吃餃子時,我們都要吃媽媽泡製的臘八醋和臘八蒜。那碧綠碧綠的顏色、辣辣的醋和酸酸的蒜,都會給春節的餃子增添濃濃的北京味。這天,媽媽端出早已準備好的大蒜,讓我和她一起泡臘八蒜。
我們先把大蒜頭掰成小瓣,然後再將小蒜瓣的皮剝開。小蒜瓣的皮真不好剝,勁小了剝不開,勁使大了就會摳破蒜瓣。我們剝了好長時間,慢慢的我熟練多了,不但剝去了外皮,還將薄薄的內膜也剝得乾乾淨淨。媽媽取來了一隻大口瓶讓我把剝好的蒜都裝進去,然後媽媽把醋倒進瓶口,把瓶裡的蒜全都沒過後,擰緊瓶蓋,放在背光陽臺上。媽媽說:「等到春節吃餃子時它就會綠了。」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好奇地跑到陽臺去看「它怎麼還不綠呢?」我想,今年的臘八蒜一定特別好吃,因為這是我親手剝的。等哥哥春節回來,我一定讓他好好嘗嘗,看看我有多棒!
篇七:臘八
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慄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餵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篇八:爺爺的臘八
爺爺八十歲時,背著手,在雪地上走路嗖嗖快。腰不彎,氣不喘,寒風掠過謝頂腦門時,後勺一圈兒白髮就勢扯上了銀色鬍子,蜿蜒地掛在腮邊。他聲如洪鐘,常嚇得兒孫們顫抖。見著黃米飯就笑眯眯的,非常溫順。
那時,母親為了討爺爺歡心,一到冬天就隔三差五地燜黃米飯。尤其到臘八日子,黃米飯做得更要有名堂。淘米時要輕搓慢漂,挑出勻溜的白底紫花飯豆,先煮了八分熟,撈起來攢進小碗裡。燒沸水下鍋,奶黃的米粒翻滾,鐵勺子沿了鍋邊轉圈攪動,灶坑裡秸稈呼呼響。少頃,豆子們愉快地散進來,淡淡的甜香在蒸汽裡氤氳。直到泛出稠亮稠亮的光澤,跳動地映入眼帘,盛起一撮兒,拽出黏黏的一道豆花綹子。母親就麻利地取出一個大肚藍邊瓷罐,放在鍋臺角上,一勺一勺往裡裝黃米飯,滿滿登登後,細心地蓋上蓋。蓋子上正好擱進去兩個小碗,一小碗白糖,一小碗葷油梭子。先用小棉被包了,再一閃身到櫃櫥裡取一塊乾淨的屜布子,兜著罐底系出一個結實的結,恰能容胳膊伸進套子裡,挎著走。
屋外的陽光凍得哆嗦,雪花聚在窗臺上,堵得視線都瘦了。母親吆喝著,從大櫃裡掏出兩條厚棉褲,規規矩矩地站在炕上,我們偷偷地捅那大棉褲,它們變得東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笑。豁牙子弟弟淌出口水,我們脫掉只能貓在屋裡的薄棉褲,穿上邁不開步的厚棉褲。褲腰連著兜兜,兩根帶子從後背斜拉過來,扣和鈕擠在肩膀上。完後,又包了圍巾,只露出眼睛,搬起那個黃米飯包裹。母親先走幾步,用力推開房門,屋裡湧動的白色氣體咆哮著鼓出來,我和弟弟也站在門外了。
臘八凍掉下巴,差不多是一年裡最冷的天。土房子縮脖低頭的挺著,柵欄門、羊腸道都默不作聲地抽著臉,平時三五條瘋跑的狗,正夾著尾巴,堆在窩裡草堆旁,悽涼地哼哼。爺爺家在後趟房的東頭,風夾了雪粒子吹過來,我和弟弟趔趄著,眉心和鼻子頭通紅通紅,似要結冰了。鞋底子邦邦硬,踩在雪地裡發出喤喤的響,我伸手拉弟弟,他的鼻涕流出來了,凍在鼻子頭上。看他撇嘴要哭,我連忙喊著:「那個黑老鴰!」他仰起脖子,忘了冷,看見高處一根電線上裹了厚厚的霜,亮晶晶的,正蹲著一個黑老鴰,探頭探腦,左右張望。忽而,--嘎--嘎--嘎--扇幾下翅膀,飛走了,簌簌落下一串串霜花。
我攙著弟弟,胳膊讓這個棉包袱墜得生疼,手插不進兜裡暖和,凍得紅刺刺的,皮都腫起來了。好不容易看見爺爺家大門樁子了,那是一截老樹的枯木樁子。一半身子被抹進黃泥牆裡,露初半側疙瘩琉球、憤怒的臉,頂部鋸掉了,積了一坨子雪,像戴了白絨帽子,靜靜地立在柵欄邊上。前兩年,我一看見它就哭,它像爺爺,我就怕他發火的樣子。我曾拿著長木桿子,把爺爺家窗戶紙糊的外屋門捅得稀巴爛,爺爺從外邊回來,跳起來、大聲喊著,要用大板子砸死我!我一看見他,就逃得遠遠地。
我和弟弟好不容易拽開爺爺家的門,冰把門縫隙封死了,發出嘎巴一聲。爺爺在裡屋喊開了:誰呀!我的腿一抖,忙答應著,三步兩步衝進屋,把包裹放在炕上,一層層打開,端出瓷罐。黃米飯還冒熱氣,爺爺的眼睛眯著,奓著手,大聲叫著:筷子!筷子!小嫂子忙遞過來一雙筷子。爺爺把瓷罐捧在懷裡,先夾一口白糖,抿一口黃米飯,目光柔和地咂著嘴,白鬍子都快把嘴唇蓋上了,一撅一撅的。哦,爺爺的眉毛都是白的,粉紅的臉頰,粉紅的鼻子頭,粉紅的腦門,像個孩子一樣。
小嫂子拉著我的手,學著爺爺的樣子:今兒早起來就念叨,臘八了,得吃黃米飯,黏黏下巴,要不出門該凍掉了!奶奶活著時,爺爺睜開眼睛就吃上黃米飯了!小嫂子委屈地低頭說:「爺爺說我做的黃米飯不好吃。」我看著小嫂子,不知說什麼好,爺爺的大孫媳婦多好看呢。
奶奶走很多年了,爺爺炕上的鋪蓋卷都是兩套。他一套,奶奶一套。太陽下山就睡覺,他給奶奶先鋪上被子,叨叨咕咕說著話,直到自己也睡去了。天空還掛著月牙,爺爺就攜著黎明的清涼下地幹活了。他願意種糜子,老秋時,那些垂頭羞澀的糜穗子,秀氣、文靜又樸實,像奶奶一樣。小倉房裡滿囤的糜子,奶奶就會欣喜地捧起來,金紅色的糜粒子,光滑飽滿,從指縫間倏忽地過了。就像現在,爺爺喜歡這種感覺,香甜地吃一頓黏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