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三星堆所有文物圖片及介紹——青銅器篇

2024-07-01 10:19:03 2

三星堆位於四川廣漢,佔地面積約12平方千米,這是一處相當神奇的位置。人們通過對三星堆的挖掘和研究,也有了不同的了解和認識。下面一起和探秘志小編看看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銅器吧,看看有什麼特別的東西。

三星堆所有文物圖片及介紹——青銅器篇

1、銅人頭像

通寬17.2、通高34.8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人像為二號坑B型中唯一一件平頭頂戴冠頭像,其頂蓋與頭像分鑄。人像所戴頭冠為回字紋平頂冠,腦後髮際線較高。其面容消瘦,雙眉似皺,表情凝重肅然,威嚴直透而出。其頭冠究有何具體含義,今已不詳,估計其所代表的身份等級可能高於其他無冠者頭像,執掌著較大的政治宗教權力。

2、人首鳥身像

通高1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人首鳥身像原鑄於小型銅神樹樹枝端部。該像為平頭頂,頭戴頍,面帶面罩,臉形方正,大耳高鼻,其雙眼呈外凸狀,與縱目面具眼球造型相類似。其鳥身較短,參考與之造型完全相同的同樹另一枝枝端人首鳥身像,可知該像現殘斷的雙翼原當呈寬展狀,尾羽構型亦當為分叉相上下捲曲狀。

這種人首鳥身像除見於小型銅神樹外,在同坑出土的青銅神壇最上層的「盝頂建築」上額正中也鑄飾有此像。古人有「以上為尊」、「居中為尊」的說法。人首鳥身像出現在銅神樹樹枝端部與銅神壇頂部正中,顯然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人首鳥身像所代表的當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臘神話中的之神宙斯一樣。在中國周朝以來的神話中,眾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黃帝。三星堆時代早於周朝,那麼,人首鳥身像指的是誰呢?我們曾指出,人首鳥身像造像當與古蜀遠祖有關,可與古史神話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鳥王」帝顓頊發生聯繫,就其神職內涵象徵而言,該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併兼有太陽神神職的最高權威象徵物。當然,這僅是我們的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尊造像當是古蜀先民諸神崇拜中的主神。

3、銅縱目面具

寬138、高6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一是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釐米高的精美額飾,而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二是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麼誇張,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B型面具就是這件有「千裡眼」、「順風耳」之譽的大型青銅縱目面具。其形象特徵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釐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像,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超現實的造型使得這尊造像顯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靜穆、威嚴正大之氣給人以強烈威懾感。它是天神還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其誇張的雙眼與雙耳,是視通萬裡、耳聽四方的神異能力的象徵?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徵即為「其目縱」。在中國上古神話中,還有一個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其形象特徵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縱目面具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蠶叢和燭龍的形像都有關。同坑出土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或許與「燭龍」神話有更密切的聯繫。目前,對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認為它表現的是蜀族始祖蠶叢外,尚有幾種不同意見:或認為它應是獸面具,或認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鵑鳥的翅膀,其形象應是古史傳說中死後魂化為杜鵑鳥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認為它是太陽神形象,等等。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件面具既非單純的「人面像」,也不是純粹的「獸面具」,而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體量、極為誇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它應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

4、Ⅰ號大型銅神樹

樹幹殘高359、通高39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Ⅰ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採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幹頂部及龍身後段略有殘缺。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成,三面間以內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座上鑄飾象徵太陽的「☉」紋與雲氣紋。樹鑄於「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隻鳥。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關於這株銅樹的內涵,目前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將銅樹界定為「神樹」,則是共識:一種意見認為,這株銅神樹的造型與內涵應與《山海經》中記載的「建木」相關,銅樹是古蜀人溝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於天人之際的特殊宗教權力被古蜀國神權政治集團所獨佔的情況。與此相對的觀點則認為青銅神樹並非建木,從其構型分析,更多的與《山海經》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種意見認為,青銅神樹具有「社」的功能,與載籍所記「桑林」一致,應為「社樹」。一種意見認為,銅神樹為古蜀人的宇宙樹,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神樹起源於古人對日暈現象的認識,代表東西兩極的扶桑與若木。

這裡,我們對這株銅神樹作一簡要分析:銅樹上鑄有九隻鳥,有何具體寓意呢?在古代「十日神話」中,太陽的運行是由自在飛翔於天宇的鳥背負而行,這是先民對太陽東西移行現象富有想像力的『解釋』。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的形象作為太陽的象徵,這在文化人類學資料中有大量的記述。中西考古資料中也有不少鳥日並見的圖像。三星堆銅樹上所鑄的神鳥當即神話中金烏(即太陽)的寫照。三星堆神樹三層九枝及其枝頭分立九鳥的形象,符合「扶桑」和「若木」的「上有十日」這一最為顯著的特徵。銅神樹鑄飾九鳥,或原頂部有一隻鳥,也可能製作者表達的構型意圖是另有一隻鳥在天上值日吧。同時銅神樹也具有「建木」的特徵和功能,載籍描述建木有樹葉、花卉、花果與「黃蛇」,銅神樹的形式構成中同樣有花果與神龍,而銅神樹它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古史神話傳說中所謂「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天地之中」意即「世界中心」,表徵這是一株挺立於大地中心的神樹。

因此,我們傾向於認為三星堆神樹應是古代傳說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一種複合型產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神靈藉此降世,巫師藉此登天,樹間攀援之龍,或即巫師之駕乘。

三星堆神樹是中國宇宙樹偉大的實物標本,當可視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絕,天人感應,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話意識的形象化寫照。三星堆神樹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話意識中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國宇宙樹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偉大的實物標本。

5、銅大立人像

人像高180、通高260.8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這尊大立人像都堪稱它們的「領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銅人像與之相比,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就全世界範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雕像系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複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臺,即可理解為其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這尊「紀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徵什麼身份呢?目前,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青銅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時又是群巫之長。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古蜀神權政治領袖形象。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其形象酷似漢語古文字中「屍」字的字形,應將其解讀為「立屍」。這種觀點所提到的「屍」,大體來說,具有主持祭神儀式的主祭者和作為神靈象徵的受祭者的雙重身份。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該人像與古文獻中所謂「立屍」或「坐屍」的內涵截然不同。我們傾向於認為,他是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於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之象徵。

人像身佩的方格紋帶飾,當具有表徵權威的「法帶」性質。其衣服上的幾組龍紋裝飾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種法器?有人認為是琮,有人認為是權杖,有人認為是大象牙,還有人認為是類似彝族畢摩(祭司)的神筒或籤筒,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空手揮舞,表現的是是祭祀時的一種特定姿態。

古蜀歷史早已偃旗息鼓,無言的文物拋給人們的是難解的文化之謎……

6、青銅戈

寬:2.5~4.3、通長20.4~21釐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共出土青銅戈61件,其形制均為十字形。按其形態的相對變化,共分五種類型。

三星堆十字形青銅戈的援呈細長等腰三角形,兩側有鋸齒或連弧狀刃口。一般認為,這種銅戈可能是西周至戰國時期巴蜀三角援無胡式銅戈的祖型。就器物分類而言,銅戈屬「青銅兵器」,但從三星堆銅戈呈薄片狀、不大具有殺傷性這點看,其應屬仿實戰兵器製成的禮儀用品。推測三星堆十字形銅戈是在宗教儀式表演活動中用作儀仗,以壯其隆儀。此外,在古蜀人的祭祖請神儀式中,也可能使用這種銅戈作驅邪之法器。

7、銅人身形牌飾

牌飾背部上寬17、下寬17.6、高34、通高46.4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青銅人身形器整體造型頗似一無頭無手之人體,古怪莫名,用途難測。此器上部如穿衣袍之人身,下有雙腿,腿前內凹,下端飾凸弦紋。器身滿飾圖案,主題紋飾為兩組倒置的變形鸛鳥紋。上組為兩鸛鳥,下組為三鸛鳥,布列緊密,鳥喙長及等身,風格縝密奇古。該器所飾鳥紋應非一般裝飾,應與古蜀的鳥崇拜有關,器身所飾鳥圖像或系神鳥之象徵?

此器是三星堆文物中最神奇的器物之一,究竟如何放置才是製作者與使用者的本意,讓今人難得其解。如依鳥紋的正看面,安放時似應腿部向上,腿部頂端的凸弦紋可繫繩而用於懸掛,當是三星堆神廟中的祭祀物品之一。

8、銅牌飾

長14、寬4.9-5.6、厚0.2釐米 三星堆遺址出土

A型。銅牌形制為呈圓角的長方形。牌面形式處理為鏤空花紋圖像,牌面中心為一主幹,兩側有五對10個「S」形的鏤孔,空隙處飾20個三角形鏤孔和4個彎月形鏤孔。一般認為,該銅牌的圖像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獸面紋。

9、銅罍

通高35.4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此為二號坑Ⅱ式銅圓罍,器型略顯瘦高。器物為方唇窄沿,器口與器頸、腹部皆平直,近底處弧形內收,圈足稍外撇。頸部飾三周凸弦紋,肩外緣補鑄四個卷角簡化羊頭。肩部、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扉稜,上下對應,將紋飾四等分。肩部與腹部上沿飾象鼻龍紋,腹中部主紋獸面紋的正中起一淺凸稜,主紋兩側系以扉稜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其下為目雲紋飾帶。圈足飾雙列式目紋。1987年湖北沙市近郊出土的一件銅罍的形態特徵與這件銅罍極為相似,頗具比較研究價值。

10、銅尊

通高45.5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該器為Ⅴ式銅圓尊。其肩外緣補鑄三個卷角羊頭,與三立鳥相間,羊角之間也有一立鳥。尊肩部飾象鼻龍紋,以雙鉤雲雷紋為地。腹部主紋為以雙夔龍合構而成的獸面紋,兩側為以扉稜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地紋亦為雙鉤雲雷紋。器圈足上部環周飾以凸弦紋,其下主紋為虎耳龍紋組成的獸面紋,兩側仍為以扉稜為中軸的倒置獸面紋,以雙鉤雲雷紋為地。其整體風格莊重典雅,頗為美觀。

11、銅龍虎尊

圈足高12、殘高43.3釐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器肩上鑄高浮雕的三龍呈蠕動遊弋狀,龍頭由器肩伸出,龍角為高柱狀構型,龍眼渾圓,身飾菱形重環紋。尊腹部為三組相同的花紋,主紋均為高浮雕的虎與人。虎頸下鑄一人,人頭上對虎口,人物曲臂上舉,兩腿分開下蹲。這與商代人虎合體卣的圖像很相似。這種主題的圖像可能是表示人對虎的崇拜,並由此獲得虎的力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結合。該銅尊出土時,器內裝有經火燒過的玉石器殘片、海貝和銅箔飾件等,說明銅尊入坑前曾作盛物獻祭之用。

這件具有明顯中原色彩的商代銅尊在安徽阜南等地也有發現,是從類型學上確定一號坑年代的重要標尺之一。

12、銅虎

殘長:43.4、寬:13.05釐米

三星堆遺址出土

這件器物系三星堆遺址出土。銅虎巨頭立耳,張口露齒,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翹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虎斑紋凹槽,槽內由小方塊綠松石鑲嵌填充平整。銅虎前後腿部拱面有半環紐,應是用以套穿繩線或銅絲,以便懸掛。其造型以簡馭繁,氣韻生動,不僅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3、銅蛇

殘長5.8、寬10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青銅蛇系採用分段鑄造法製成。鑄件之間有鉚孔,分段鑄成後,再鉚嵌連接成形。蛇體形碩大,頗具寫實風格。身上飾菱形紋和鱗甲,頭頂和背部有鏤空的刀狀羽翅,可能是表意其飛行功能。從蛇頸下和腹部的環鈕看,估計是掛在某種物體上作為神物膜拜的。

14、銅龍形飾

頭寬7.7、殘高17.5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該器為B型銅龍形飾。銅龍大張其口,口中所鑄上下兩排圓孔表意「龍牙」,具有抽象化傾向;其上吻向後勾卷,與龍角構型之勢貫通,龍角向前逸出,端部略向上提起急收,勁力內斂。S形長眼融構於龍角形式中,並延伸至角端,耳廓寬大。其整個造型與Ⅰ號大型銅神樹圈座上的銅龍形象略似,但更富奇異荒誕之趣。

15、銅雞

方座邊長2.5、雞長11.7、通高14.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銅雞鑄立於「門」字形方座上。器座下端殘缺,銅雞或許原是某件器物的端部造型。從器座體量考慮,會不會有可能方座原先套接了銅質或其他材質的杖狀物,銅雞即「杖」首裝飾呢?由於三星堆銅雞僅此一件,缺乏參照,我們也只能作此初步的推測,到底銅雞是完整器還是某件器物的附件,須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古發現。

銅雞系用範鑄法鑄造,尾羽豐滿,引頸仰首,氣宇軒昂。其冠、眼、喙、爪、羽毛等刻畫工細不苟,神形兼備。就表現手法而言,這件銅雞造型屬寫實風格,其與三星堆眾多以誇張的、超現實的表現方式塑造的神像、神靈等器物的造型形成了鮮明對比,完全稱得上是三星堆青銅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銅雞表現的自非家禽意義上的「雞」,而有更深沉的象徵意義。銅雞胸前特別鑄飾有火紋,毫無疑問,這一頗為醒目的裝飾符號與銅雞內涵有內在聯繫。銅雞或許代表的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雞」、「神雞」,正所謂「雄雞一唱天下白」,這件雄雞的造型意蘊似表現了其在引吭高歌、呼喚日出,帶給人間無限光明。

16、銅鳥

寬15.4、通高27.8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D型銅鳥。銅鳥立於圓座上。圓座頂微隆,腰部內凹處有四圓孔,下為中空圈足,估計銅鳥原可能是套接在某器物頂部的裝飾物。鳥昂首向前,大眼尖喙,鳥身修長,兩側羽翅長及尾部與尾羽相併上翹。鳥背部鑄飾的一支歧分三枝的立式羽翅,使鳥身原本較為平實的構型生出了幾分奇趣。

17、銅鳥

寬19.2、高34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A型銅鳥。全器形式構成為流暢的「S」形。銅鳥雙眼渾圓,鳥喙長而尖,羽翅較小,尾羽長垂。鳥冠羽碩大,有如一排迎風招展的旌旗,冠羽形式與冠羽形內的紋飾風格清朗婉麗,鳥頭、頸與前胸所飾魚鱗狀羽紋及腿部外側所飾捲雲紋精細繁密,其與鳥體婉曲的構型形式相呼應,給人以典雅莊重之美。

18、青銅大鳥頭

通高40.3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全部鳥類造型文物中,這青銅大鳥頭是形體最大的一件。出土時,發現其勾喙口縫及眼珠周圍皆塗有硃砂。鳥頸部下端有三個圓孔,當作固定之用。此器可能是神廟建築上的裝飾物,也有可能安裝於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儀仗用途的象徵標誌。

作為遠古時代圖騰遺存及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之物,鳥與蜀族之關係極為密切。幾代蜀王直接以鳥為名,足以證明這一點。而三星堆文物中眾多的鳥形器物及紋飾圖案,更從考古發掘的角度提供有力的實證。

這件器物的造型與鷹和魚鷹頗為相似,或系蜀王(魚鳧)的象徵?可能還具有蜀族族名、徽號意蘊?或許兼而有之?這些問題都有待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19、銅太陽形器

全器直徑84釐米

二號祭祀坑

三星堆出土的「太陽形器」全部被砸碎並經火焚燒。從殘件中能識別出六個個體,經修復復原的2件太陽形器的直徑均在85釐米左右,構型完全一致。這裡介紹的是其中一件。

器物構型為圓形,正中陽部凸起,其周圍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狀,芒條與外圍暈圈相連接。陽部中心圓孔、暈圈上等距分布的5個圓孔均是作安裝固定作用的。器物系採用二次鑄造法製成。先將暈圈和五道芒條鑄成後,再用嵌鑄法將太陽嵌鑄在芒條上,然後在與暈圈銜接處兩面鑽孔,最後用鉚鑄法在孔中灌注銅液將芒條鉚接牢固。

這種形制的器物從未見於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與同坑出土的銅神殿屋蓋上的「太陽芒紋」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陽部又與銅眼形器、銅眼泡構型接近,其整體圖像特點也與四川珙縣僰人懸棺墓巖畫及我國南方地區出土銅鼓上的太陽紋飾頗為相像,因之發掘者將其定名為「太陽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此器的形式構成並不是太陽的象徵,而是車輪:中心部分是輪轂,放射形條狀物是車輻,外圈是輪圈。還有觀點認為既非太陽,亦非車輪,而是用於軍事作戰的盾牌上的盾飾。多數意見認為這種形制的器物應即是「太陽形器」,是常設在古蜀國神廟中的神器。又或用於祭祀儀式,釘掛在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太陽之象徵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許多重器如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及其他一些青銅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陽紋飾表明,「太陽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國的宗教文化中頗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國已專門祭日的儀式,並當在古蜀國諸多祭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習俗,「太陽崇拜」一直延及東周。據《華陽國志》記載,末代蜀王族的號為「開明」,一般認為,「開明」詞義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如《楚辭•天問》所謂「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耀靈安藏?」即是旁證。而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四鳥繞日飾、銅立人像等,則正是商末至西周早期之間古蜀太陽(太陽神)崇拜的實物例證。作為宗教觀念的物化形式,它們與三星堆同類器物前後銜接,為進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據。

20、銅花果與立鳥

高7.8、寬4.3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器物構型為銅鳥立於銅花朵的果實上。鳥頭上揚起三支冠羽,羽尖各穿一孔,顯然是藉此表現冠羽尖部的彩紋。尾上翹,尾羽向上下各分三支,狀如孔雀開屏。立鳥喙中所穿銅絲已脫落,估計銅鳥原也是掛飾在某一株小神樹上的飾件。

21、銅眼形器

A:長57.2、寬23.6釐米

B:長54.8、寬12.7~12.8釐米

C:長27.8~29、寬12.4~13.2釐米

二號祭祀坑

A型眼形器的器形為完整的菱形。眼形器整器四周為直邊,呈斜坡形。中部眼球呈圓形凸起,周圍下凹,使「眼球」顯出「縱目」的視覺效果。其左右眼角處各起稜脊,布列於眼形器四角的小圓孔即是起安裝固定作用的。

B型眼形器為兩器一組,拼合則構成為菱形眼形器。其形制為菱形眼形器沿長軸方向剖開的二分之一,呈鈍角三角形。周邊斜平,中部凸起的眼球呈半球狀,拼合後形成完整的眼球形狀。

C型眼形器為四件一組,拼合為菱形眼形器。器形為菱形眼形器沿縱、橫軸對剖後的四分之一,略呈直角三角形。四個單件合攏後,其間形成縱、橫不同走向的「V」形溝槽。這種由四個單體拼合的眼形器以及B型眼形器到底與作完整菱形的A型眼形器有沒有象徵意義上或功能意義上的某種差別,現在還很難作結論,需作進一步研究。

22、銅獸面

寬28.2、高12.5、厚0.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銅獸面屬C型,造型較A、B型兩型簡略。獸面無耳,鼻部簡化為無鼻翼的直線,與其闊口中部相連,其牙齒非鑄出,而是用黑彩在口縫中直接勾畫而成。獸面也是由一對夔龍相向構成,但其眼型與較A、B型獸面的眼睛表現形式迥然不同,其外側眼角直達龍尾端,頗富逸趣。

23、銅獸面

寬23.4、高20.4、厚0.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B型銅獸面與A型獸面相比較,不同之處在於該型獸面於頜下增加了一對相向的夔龍以承託獸面,龍構型為大眼、獨足,頭部向下勾卷,龍尾上翹急收,含蓄有力。加之獸面眼、眉及牙齒均塗飾黑彩,使其整體視覺效果顯得更為神奇詭異。頜下夔龍亦特別突出眼睛,其與獸面大眼相呼應,強化了「眼睛」圖像的宗教意義。

24、銅獸面

寬35、高21.2、厚0.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件銅獸面屬A型,是該類型獸面中形制稍小的一件。獸面呈夔龍形向兩面展開,龍尾上卷,長眉直鼻,夔龍形耳朵,雙眼碩大,方頤闊口,呲牙咧嘴,形象猙獰詭譎。

25、金面銅人頭像

通寬19.6、通高42.5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是A型金面銅人頭像。銅頭像為平頂,頭髮向後梳理,髮辮垂於腦後,髮辮上端用寬帶套束,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髮式風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銅頭像面部特徵相同,眼眉部鏤空,製作頗為精緻,給人以權威與神聖之感。一般認為,這種金面造像代表社會最高層地位的人,他們手握生殺大權,並具有與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26、金面銅人頭像

通寬22.4、通高45.8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是屬B型的圓頂金面銅人頭像。從銅像面部的凹線輪廓看,似面部本身已鑄出蒙至頭頂、僅留頂心的連體銅面罩。金面罩則系附粘在此面罩上的。這件銅人頭像的金面罩極薄,僅存右額及左臉部分。人像腦後有一發笄,上下端均殘缺。

27、銅人頭像

通寬20.6、殘高29釐米 一號祭祀坑出土

一號坑A型人頭像(Aa型)。頭部為子母口形,原套接有頂飾或戴冠,腦後髮際線清晰可見。人像被塑成杏狀立眼,蒜頭鼻,高鼻梁。其雙唇緊閉,似略帶笑容,下頜寬圓,面部豐腴飽滿。其整體造型線條流暢,表情溫和恬靜,是三星堆出土大銅頭像中最具寫實風格的一件。一般傾向於認為該頭像很可能是古蜀國女巫的形象。

該像頸部以下被火燒殘,出土時,頭像內壁殘留有鑄成後未去盡的泥芯土,也就是內範(內模)的殘跡,而其他許多頭像內也同樣發現有內範痕跡。聯繫三星堆遺址有類似坩堝的陶器出土看,這就表明當地已擁有大型鑄銅作坊。

28、銅人頭像

通寬10.8、通高13.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二號坑A型人頭像。該像頭頂較圓,面部戴有面罩,頭頂蓋和顱腔分鑄。其臉形瘦削,刀眉慄眼,蒜頭鼻,耳廓豐厚。人像頭頂的辮繩狀裝飾可能是頭戴的帽箍或是將髮辮挽在頭頂上,這與今天四川一些地方的人頭上纏繞的頭巾形式也相似。該像造型簡潔明快,線條分明,面容樸實敦厚,體現出濃鬱的地方土著風格。

29、銅人頭像

通寬23.8、通高51.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這是二號坑C型人頭像中的戴髮簪頭像,系採用渾鑄法鑄造。人像整體造型優美,神完氣足。其頭型為圓頭頂,頭上似戴頭盔。腦後用補鑄法鑄有髮飾,似戴蝴蝶形花笄,中間用寬帶扎束,兩端有套固定髮飾。人像面部特徵為蒜頭鼻,闊口,其眉毛、眼眶繪黑彩,耳孔、鼻孔、口縫均塗硃砂,原應為彩像。一般認為,這種戴髮簪人像應比一般平頂頭像所代表的地位高。

30、銅人面具

高15、寬20.7、厚0.25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二號坑Da型銅人面具。面部上寬下窄,前額兩側及下頜後緣各有一小穿孔。其眉梢上繪有黑色,原來的整體視覺效果當更加威武有神、更具威懾力。如前面提到的那件銅面具原為朱唇,可以說,三星堆銅面具「黑眉」、「朱唇」等塗彩手法的運用當不僅僅是追求一種視覺上的衝擊力,還應具有某種巫術文化內涵的象徵隱喻作用。

31、銅人面像

高7、寬9.2、厚0.4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銅人面像出土於三星堆一號祭祀坑,稱它為「人面像」是因為這是一張採用面具形制表現的人臉。其上緣為「V」形,寬臉圓頜,粗長眉、大眼、尖鼻,闊口緊閉,其小耳耳廓較圓,耳垂有穿孔,雖很有可能是用來戴掛耳部裝飾品,但從這件器物的體量分析,也不排除原系以繩等系掛物穿套耳垂穿孔,用以懸掛或綁掛附配在其他物件上的可能。比較二號坑出土的大量造型手法成熟的銅面具,這應是早期較古拙的形式。

32、銅戴冠縱目面具

面具高31.5、寬77.4、通高82.5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釐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釐米的夔龍形額飾。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塗硃砂。其整體造型意象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象中頗顯特出。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或聯繫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

33、跪坐人像

寬8.2、高14.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人像為寬臉方頤,頭髮從前往後梳,再向前卷,髮式頗具地方民族特色。耳垂穿孔,或原佩耳飾。其雙眼圓瞪,正視前方,張口露齒,神態嚴肅。上身穿右衽交領長袖短衣,腰部系帶兩周;下身著「犢鼻褲」,一端繫於腰前,另一端反繫於背後腰帶下。人像作跪坐姿勢,雙手撫膝,手腕帶鐲,足上套襪。有學者根據人像所穿的在古代一般為貧賤者才穿的「犢鼻褲」,認為其為奴隸像。就「跪坐」而言,是商周時期起居與供奉祖先、祭祀神天等正式場合的舉止儀節,貴賤無別。就材質而言,青銅為當時的重要物資,不可能用來為社會下層人物塑像。這件人像不僅採用跪坐姿態,且帶鐲、套襪,顯非一般身份,其神態氣質所顯示出的尊貴身份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石雕跪坐人像相比,二者象徵的地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故我們傾向於認為該人像應有可能表現的是作祭祀祈禱的巫祝形象。

34、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

底座直徑10 、座高5.3、通高15.6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此器由山形座和跪坐頂尊人像兩部分組成,山形座座腰上鑄飾扉稜,座上有婉曲樸雅的鏤空花紋。人像上身裸露,乳頭突出,下身著裙,腰間系帶,帶兩端結紐於胸前,紐中插物。人像頭頂一帶蓋銅尊,雙手上舉捧護圈足尊腹部。表現的應是古蜀國巫師在神山頂上跪坐頂尊以獻祭神天的情景。因其胸部乳頭顯露突出,因此有觀點認為該人像刻畫的是古蜀國的女性巫師或女神。

人像雖小,卻是極難求的珍品。第一,它是很完整的全身像;第二,尊罍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但人們對於其具體使用方式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頂尊跪坐人像則為我們展示了「尊」這種器物在古代祭祀時的具體使用方式之一。從人像的造型上看,古蜀國工匠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整個人像結構完美、比例勻稱、美觀耐看,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35、銅獸首冠人像

全器殘高40.2釐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人像僅存上半身,估計是在入坑前舉行某種宗教儀式時被有意火燎及砸損所致。人像體態端莊,神情冷峻肅穆,兩臂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雙手皆作執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對襟衣紋飾精麗,且腰間系帶插觹,整個構型和服飾符號元素的運用均力圖表現人像的威武氣質和著裝的神秘華麗。推測這尊人像表現的也應是某種祭儀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應是法衣。總體來看,人像造型及手勢與大立人像相類,其手勢的細微變化在於其右手大拇指並未與其他四指扣攏,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翹狀,其形式意味與後來道教法術的「捻訣」頗為相似,從手形來看,似乎原握有形制為外圓內方的「琮」這種禮器。造像最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獸首冠。獸首冠作昂揚取勢,獸口寬扁,口部兩側各飾一太陽紋。冠兩側為獸眼,冠頂中部鑄一勁拔的獸鼻,冠頂後部兩側鑄呈外展開張之勢的獸耳。獸首怪異莫名,顯然是綜合多種動物局部特徵的複合型神獸形象。從獸鼻和獸耳的造型特徵看,當是以意象手法仿擬大象的鼻與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二號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為獻祭品的圖像,均側面反映出古蜀人對大象的崇奉。由此看來,提取象的形貌特徵以作為巫師頂戴的獸首冠之主要形式構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標識意義。獸首冠人像與大立人像頭冠、體量等的差別,也反映出二者職司範圍與權力大小的差異。

同类文章
鬼魂星系上真的有鬼魂嗎?銀河系邊緣竟有鬼魂星系存在

鬼魂星系上真的有鬼魂嗎?銀河系邊緣竟有鬼魂星系存在

中有各種各樣的奇特星系,其中有一個星系竟然叫做鬼魂星系,難道上面是真的有鬼魂嗎?下面探秘志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鬼魂星系。 鬼魂星系 文章導航: 1、鬼魂星系有鬼魂嗎? 2、探測手段 3、發現鬼魂星系 4、銀河系周圍存在鬼魂星系 鬼魂星系有鬼魂嗎? 其實鬼魂星系上面並沒有鬼魂,在宇宙中人們能夠看
人類意識,是不是在母胎裡就有(意識形態)

人類意識,是不是在母胎裡就有(意識形態)

我們清楚每個人都是有意識的,但是每個人對於意識的認識也是不盡相同的,一時間再來說就是人對一個事或者一一個物體的看法。但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能用手抓住,也不能用眼睛看到。那麼,什麼是人類意識呢?人的意識是怎麼出現的?在死亡的時候會不會消失? 之前有一個科學家就對人的意識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他認
科學家研究發出警告,人的大腦正在縮小(開發大腦)

科學家研究發出警告,人的大腦正在縮小(開發大腦)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大腦,所以我們的大腦不斷被剝削。雖然這一過程非常漫長和艱難,但它也為當今社會的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大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斷發展和發展。甚至有很多人在等著看人類的大腦是否會完全發展,人類文明是否會走向更高的文明,地球是否會發生改變。 在許多生
大海盜吳平的寶藏之謎,破解南澳島藏寶秘訣就能找到

大海盜吳平的寶藏之謎,破解南澳島藏寶秘訣就能找到

導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千古流傳的寶貝也是不計其數。看過電影《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大家一定都對探險尋寶十分感興趣。的確,在我國不少地區一直有藏匿的傳說,就比如說廣東汕頭南澳島上有許多明朝大吳平藏的奇珍異寶,當時吳平被戚繼光和俞大猷剿滅後將自己全部財產藏起來,隨著他的死藏匿地點也下落不明~~只留下
青海王馬步芳寶藏之謎,馬氏藏寶地點確在烏鞘嶺?(一無所獲)

青海王馬步芳寶藏之謎,馬氏藏寶地點確在烏鞘嶺?(一無所獲)

導語:馬步芳是我國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的核心人物,他早年隨父投奔西北軍,曾任職青海省保安處處長和青海省政府代主席。後成為西北地區剿匪司令,在他任職的十多年時間裡,搜刮的寶物不計其數。那麼現今馬步芳的財寶都放在哪裡呢?接下來就由探秘志小編為大家揭秘青海王馬步芳之謎吧! 馬步芳寶藏之謎 馬步芳在任職青

古墓中的「啤酒瓶蓋」,是幹嘛用的(銀香盒)

考古學是現代人了解歷史最方便、最簡單的方式。說到考古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具美麗的、皮膚光滑的女屍躺在厚厚的棺材裡,周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其他陪葬品。我們說歷史是一個循環。事實上,在考古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物品,它們與現代產品交叉,甚至讓很多人認為這是時間旅行的產物。 2002年,南京博物館展

世界十大傳世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曾被盜(需34.2億美元贖回)

除了我們國家的珍寶外,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異常珍貴的寶物嗎?知道它們在哪些地方嗎?就讓探秘志小編向大家介紹世界十大傳世國寶。 1、 蒙娜麗莎的微笑 這幅畫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發明家、藝術家達文西歷經16年才完成的名畫,畫中是一位名叫麗莎·德爾·吉奧康的女人。這幅畫完成後,裡面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

商王陵藏寶之謎,葬品青銅/兵器/車馬/玉/石(無價之寶)

說起古代的王陵,人們應該都充滿著好奇。王陵裡往往隨葬著許多的金銀珠寶,再加上又是帝王,陪葬品大多都價值連城。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曾經創造過非常輝煌的文明。下面一起來看看商王陵之謎裡面隱藏著怎樣的寶藏吧。 商王陵藏寶之謎 要知道商朝可

隆美爾巨額黃金之謎,沙漠之孤隆美爾的寶藏到底在哪?

二戰時期德國的將領隆美爾在北非的土地上長期的瘋狂屠殺土著居民,掠奪他們的財富,尤其是當地無比富裕的阿拉伯酋長,只要他們稍稍表示拒色支持納粹的事業,隆美爾即令格殺勿論。隆美爾正是用如此野蠻的血腥的手段在很短的時間裡積聚起一批價值極為可觀的珍寶,其中有金條、金磚、貴重金屬和球寶、鑽石等。隆美爾死後留下

三星堆所有文物圖片及介紹——玉石器篇

三星堆遺址中成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包括玉璋、玉戈等在內的多件藏品引起了注意。這些玉石器和傳統的硬玉有一些區別,都是一些地方的軟玉,不管是製作還是設計都比較精妙,下面一起了解下三星堆出土的部分玉石器吧。 三星堆所有文物圖片及介紹 1、玉璋 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通長38.2釐米。器身呈魚形,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