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家長感想和建議(家訪感悟父母的高度)
2023-05-19 09:20:23 2
對於家訪,我是非常喜歡的,儘管需要跑各種鄉下,但是每一個家訪,都能夠增加對學生的理解,增加自己對每一個獨特家庭的理解。每去一個新的家庭,都是去觀察一個新的家庭樣本。
如果只是把教書當做成一項簡單餬口的職業,根本不用家庭,只要關注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管理好自己的課堂就可以了,所有的工作內容就是期末、期中和月考的那些分數、排名,最終的成果就是一些冷冰冰地分數。
如果把教書看成是一個事業的話,其關注點應該是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對教育的感受,以及對學生的影響。
狹義上理解,父母給孩子的平臺,是人脈、錢財、甚至是某些特權職位。但是更廣意義上,父母的高度是語言、性格、態度,是讓孩子能夠解決困難,獲得幸福人生的能力。
(一)焦慮媽媽,缺位爸爸如果看到一個家庭,媽媽對學生的成績、生活習慣焦慮得不得了,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也不出在媽媽身上,而是爸爸身上。
這件事我從媽媽、爸爸和學生三人都獲得過信源,儘量地客觀講述一下事情的始末。
L學生是一個不善於溝通的男生,上周末的時候,因為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帶有時針的檯燈。媽媽對自己的選擇很是自得,沒有想到兒子完全不買帳,想要退貨,買一個最簡單的電子手錶。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最後就矛盾越積越大。最後,L學生直接對他媽媽說,「滾!」隨後,把媽媽的微信給拉黑了。
媽媽自然極為委屈,去找爸爸「告狀」,爸爸自然是先教訓兒子,然後也把媽媽順帶批評了一下,留下了輕飄飄地一句「感覺,你們兩個就是在賭氣。」
當時,我們聽完爸爸的講述之後,就給了如下建議:要跟孩子多溝通,孩子出現這個行為不是因為品性出問題,千萬不要著急下定義上綱上線。真正的原因是L同學情商低,自我調節的心理能力比較差。
人的心理好比一條河流,L同學的心理被築起了一道道水壩,導致他的內心出現一個個「堰塞湖」。解決途徑只有,少量多次地跟孩子溝通,而且是爸爸要經常性溝通。
出來之後,我和另一個老師共同看法是:L學生,真正出問題的原因是爸爸缺位,他太理智了,理智的背後根本是沒有參與到兒子的養育過程中,以一個上帝視角看待老婆和兒子之間的糾紛。
最終導致老婆焦慮非常,兒子非常沒有規矩,不知底線。
(二)強勢爸媽,怯懦孩子強勢的爸媽,幾乎有一個定論,就是會養育出懦弱的孩子,其表現為不說話,非常沉默,不知道如何調節自己,不論成績好壞都這樣。
判斷強勢爸媽一大標準,就是對孩子有超乎尋常的要求,對孩子的評價一直是這種問題,那種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不願意冒險,不願意做難的事情,因為害怕失敗、犯錯。
而且,強勢的媽媽遠比強勢的爸爸,帶來的危害要大很多,因為媽媽更容易糾結於各種細節中,讓人疲於應付。
Z同學和Y同學,都是出身於這種家庭,Z的成績很好,在班上排名可以保5爭3。有一次,比較難的英語考試中,Z考了111分,這個分數不只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在年級上也算是寥寥無幾。
Z同學與爸爸打電話報喜的時候,爸爸只有一句話,「怎麼只考了111分」,這句話一下子就讓孩子的眼淚不住地往外流。
在一旁的英語老師忍不住了,直接開噴,「你知道孩子這個分數付出了多少努力?」「這個分數在班上多少名,在年級多少名嗎?」
真正的好老師,是會如同母雞保護小雞一樣, 保護自己的學生的。
因為英語老師的多次溝通,Z同學的爸爸也因此改變了很多。但是老師的話,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意識到這個問題,最多只能按下葫蘆浮起瓢。
(三)沒招爸媽,強勢孩子有一類孩子,是真的百中無一,年紀輕輕,就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自主意識,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內心邊界非常堅固。這類孩子若是引導得好,是最有潛力的。
A同學班上的排名不差,穩居前10,但他可能是前10中唯一一個回家不寫完作業的學生。
每次回家,對A同學來說,玩是最重要的。他可以不跟爸媽溝通,作業也可以留點尾巴,但是一有機會就溜出去,找同學玩。他沒有手機,就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遊戲。
儘管每次作業不寫完,但是A同學的成績卻是非常穩定,他特別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管老師給他罰站,還是打手心,或是讓他回家,各科老師都用各種方式對待他,最終還是我行我素。
這讓我想起了關漢卿的自誇,「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得虧老關是活在元朝,要是在明清兩朝,金豌豆都爛了。)」
為此,我對A同學媽媽的建議: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可以允許他玩手機,這是激發他一起參與到「遊戲」來的誘餌。
但是要有前提,必須讓他一起參與到規則制定來,規則類似一份不正式的合同,說明每個人要遵守的責任,以及可以獲得回報。
對於這類秩序感特別強烈的學生來說,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天才,最好的方法就是延伸他的秩序感,將這種秩序感從他的內心,引導出來,轉化為生活方方面面的要求。
總的來說,就是幫助A同學,自己管理自己。
教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很多觀點、看法都只是一時的想法,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保持學習。科學的養育,最根本的基礎,就是能夠經得起質疑。
如果認為自己一定正確,且不容辯駁,那是洗腦,不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