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中了狐狸精的美人計(原來你是這樣的狐狸精)
2023-06-06 16:00:53 1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裡外事,善盅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這是東晉郭璞《玄中記》中一則有關狐的記載。歷史洪流中,狐愈演愈妖,愈演愈媚,搖身一變,成為了"狐狸精"。那麼"狐"究竟是如何成為讓人們又愛又怕的"狐狸精"的呢?
一、吾家有狐初長成
狐在上古時曾作為高禖神。在古代,高禖神是司婚姻、愛情和生育的神。祭祀高禖神時,有男女奔則不禁的特點。《詩經》中很多篇目用狐作為性意味的起興。《詩經·齊風·南山》中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這首詩記載的是齊姜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偷情,最終上演了弒君滅夫的慘劇。《詩經·衛風·有狐》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據馬祖熙先生的說法,這是在戰亂中失去配偶的寡婦在向一個陌生男子表白。而這個寡婦很有風姿,故用狐作比。由此可見,狐在夏商周時期,儼然成為一種具有性愛意味的動物象徵。
二、瑞狐兆豐年
漢《白虎通》對九尾狐做出了預兆子孫繁盛的解釋。《說文解字》更是賦予其美好的德行:"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其色中和"取儒家的"中和之道",指美和善的品貌德行。莊子曾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九尾狐的顏色恰恰符合純白樸素之道,體現了道家的和諧與復歸。"小前大後"是說狐群行時,小狐在前,大狐在後,體現一種孝道與守禮的觀念。"死則丘首"出自《禮記》:"古之人有言曰 狐死正丘首,仁也。"這寓意仁義、不忘本。《太平廣記》記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甚至有了"無狐魅,不成村"的民諺。
三、 狐兒妖魔化
妖獸之狐的正式確立當在魏晉。《洛陽伽藍記》中的"孫巖妻"大致是現存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狐狸精故事:"初變婦人,衣服靚裝,行路,人見而悅之,皆被截發,當時有婦人著彩衣者,人皆指為狐魅。"而《名山記》記載:"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意思是說先古有一個叫"阿紫"的"淫婦"變成了狐。狐人化後,為何會具有害人和魅人的雙重特性?
在世界範圍內,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都有一個驅逐女神的過程。中國的女神有三方面的分化:一部分嫁給男子,成為聖殿上男神旁邊寶相莊嚴的神祇,比如女媧由母親神、造物神變為《封神演義》中端莊美麗的女媧娘娘。另一部分逃走了,以嫦娥為例,逃到月亮上去"碧海青天夜夜心",成為紅顏薄命的典型。第三部分不甘寂寞,時刻想回歸母系社會的浪漫和自由,以狐為例,總想誘惑男子,塗抹上不貞、放蕩的色彩。
為了把狐徹底從神壇上趕下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使得狐從"淫婦"變為"妖怪"。《任氏》中狐女自稱:"凡某之流,為人惡忌者,非他,為其傷人者。"《聊齋》中明確點出狐能致人死:"是採補者流,妾非其類。"
四、千年修得"狐狸精"
狐狸精大都是美得不可方物又危險得不可接近。猶記得電影《畫皮》中的狐狸精小唯,一身紫衣,懷抱琵琶,幽幽唱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眉眼低垂,眼波流轉中的顧盼生情實在是我見猶憐,甚至打動了女扮男裝的冷血將軍。而軍營中的一舞,更是讓全軍神魂顛倒,不知所以。紫衣猶縈繞人心,另一幅畫面則是她手挖人心時的冷若冰霜和進補人心時的粉腮含笑。這種強烈的反差,又恰恰是人們嘴中狐狸精的真實面目。狐狸精成為美麗誘人又害人殺人的結合體,這就透露出父權社會下,男子對女子的矛盾心理。他們一方面渴望自由的愛戀,一方面又礙於現實的禮法。
人們一方面點出狐狸精能魅人。《太平廣記》中說"狐口中魅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白居易詩中稱狐之媚態"忽然一笑千萬態,見者十人八九迷。"另一方面,又為其塗上了必須敬而遠之的外衣,首先,狐在轉為美女之前,要進行恐怖的儀式,《太平廣記》稱:"野狐名阿紫,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骷髏拜北鬥,骷髏不墜,則化為人。"其次是淫慾喪生。《聊齋志異》中的董生魅於狐:"積數日,董嘔血鬥餘而死。"《閱微草堂筆記》曾解釋狐以色害人的奧秘:"人陽類,鬼陰類,狐介於人鬼之間,然亦陰類也。"最後,美女令人喪德。如《任氏》中任氏之美就使得韋鑾失朋友兄弟之德,《聊齋》中的嬰寧因美貌而為王子服招來不必要的道德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