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為何淪為異族統治(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2023-10-13 02:42:58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當中,要論對外作戰最失敗的王朝當屬宋朝了,而造成宋朝在對外作戰當中屢戰屢敗的原因就在於一塊重要的領土的缺失,那就是燕雲十六州。公元938年,「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求換得契丹的支持。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中原王朝喪失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門戶大開。
自古以來,燕雲地區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時它還是重要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基地。據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這句話足以闡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北宋時期的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這十六州的大致範圍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一帶。翻開地圖,不難發現我們引以為豪的萬裡長城最重要的一段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管轄之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等同於失去了長城這一重要的軍事堡壘。
此外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本身就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橫亙在其兩側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成為了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難於逾越的障礙。這巍峨險峻的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
在山脈之下,更是有著桑乾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事實上河流在戰爭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預估的。在中國古代,江河沼澤特別是河流常成為拒敵於外的防禦屏障。在那個以刀槍弓箭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利用江河設防是戰爭雙方常用的禦敵辦法。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就是依託了燕雲十六州巍峨險峻的山脈、川流不息的河流以及雄偉壯麗的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隨著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朝在對外作戰當中,屢戰屢敗。
燕雲十六州地處北緯 39°~ 41°之間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同時也是我國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交界處。溫暖溼潤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該地區發達的農業、畜牧業。幽州地區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歷史上,一直以來就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經濟最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隨著燕雲十六州被契丹吞併,伴隨著是大量漢族人口的湧入。這些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農業經濟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形式。自此燕雲地區成為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同時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據史料記載僅燕京析津府一地就「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
人口也是燕雲十六州賜予契丹人的禮物。本身契丹人口相較於中原王朝而言就不多,在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之後,該地區眾多的漢族人口,為遼國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成為了遼的重要兵源地。遼國有一重要徵兵制度叫做「五京鄉丁」。這個「五京鄉丁」是由漢人充當,而燕雲地區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項兵役的最主要來源。
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地區對宋朝的影響不僅僅是丟失了這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兵源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發達的戰馬生產基地。因為燕雲地區自古就與遊牧民族的領地接壤,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當中,養馬文化已經植根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再加上本地區的戰馬相較於內地地區的戰馬,無論是耐力還是爆發力上都更勝一籌。北宋建立之後,一直渴望收復該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想要奪回這樣戰馬生產基地,組建自己的騎兵。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不僅僅是巨大的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北方地區的重要門戶,它能在中原王朝強盛之時,成為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而在中原王朝頹勢之時,成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這一雙向作用使得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這一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