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學開學典禮校長發言稿
2023-12-12 08:07:22 2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20xx級研究生新同學從天南海北來到即將迎來雙甲子校慶的百年學府——西南交通大學。這裡有博學的大師和鮮活的思想,更有溫暖的情懷和無聲的大愛,這裡將成為你們研學的驛站和永遠的精神家園。作為學校的第65任校長,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成為新一代交大人的同學們,表示衷心祝賀和熱烈歡迎!
同學們為追夢而來。求學夢、交大夢、中國夢經過十餘年的探求,今天得以在交大聚合和升騰。對於現已置身學術殿堂並有明確專業方向的研究生而言,「怎樣學」比「學什麼」更重要。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探究普遍知識,研究高深學問。「研者,磨也;究者,窮盡也」。磨和窮盡,可謂「治學」。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古人讀書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宋代李淑在《邯鄲書目》中亦有「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的說法,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和精神食糧。今天,我也想和同學們談談在這個功利浮躁的時代,研究生治學應有的「三味」。
第一,「趣味」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它既源於人類先天對未知探索的本能,也源於個人後天經驗的養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孟德斯鳩也講:「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光變成喜悅的時刻」。當真正感受到治學的「趣味」,就會在讀書和研究中全神貫注、沉浸其中,樂此不疲,甚或能強烈感受骨體膚理的愉逸和靈魂飛升的姿態。
如何激發趣味?好奇心和想像力至關重要。成年後的童真童趣、本心初心彌足珍貴。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習俗、環境、觀念、教育、人文、學問、教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之生活的重壓以及一些思想、知識、道德、規則的桎梏,好奇心和想像力隨之遲鈍,甚至麻木。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做到能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刨根問底,生命才有激情,做學問才有滋味。一旦失去可貴的好奇心,失去獨立的想像力,就會失去做人獨有的東西和潛力,整個生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更不用遑論治學的趣味。
趣味的生發需要「去功利」。做學問有三重境界:一是學以致用,二是學以致知,三是為己之學。前兩者都是功利性的,都有明確的世俗意義上的效用性和目的性。為己之學是去功利的或超功利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憲問》,旨在表明真正尊崇學問的人,做學問是為自身的修心養性,自我角色的建立提升,而不是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有了超拔和超越之心,去功利後的治學趣味當會妙趣橫生。反之,若把讀書、做學問當成是升學、出國、找工作、評職稱的工具和途徑,當成獲得「顏如玉、千鍾粟、黃金屋」等美女香車利祿的手段,當成沽名釣譽、譁眾取寵、炫耀賣弄甚至與組織討價還價的資本,奔著這些目的和功利而去的治學,其過程本身的趣味便蕩然無存,治學難免成為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的勞役。
趣味還要多樣。希望同學們能將治學的「趣味」延伸至專業以外,使其趣味更加廣泛,「味蕾」更加豐富。你們既要根植、深研、精勤於專業,立志成為某一領域術有專攻的專家,還要避免因為趣味單一、知識面太窄而產生的「隧道效應」,即對專業以外的東西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
當今科技的發展呈現出兩個鮮明向度:一方面,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各學科領域之間的綜合集成越來越強,專業間的交叉融合大行其道。因此,在學好學透一門專業的同時,儘可能多了解其它學科尤其是相關學科的知識勢在必行。更何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者,做學問若沒有一定的廣度、跨度和寬度,很難有相當的厚度、高度和深度,很難成為學問大家。碩者,大也;博者,廣也。同學們要在掌握系統堅實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成為本原意義上「大而廣」的「碩士、博士」,而不僅僅是「窄而深」的「淵士」。
第二,「回味」
時間是記憶的橡皮擦,它會衝淡經驗主義的習得,義無反顧地帶走大腦表層的收穫。因此,《論語》開篇即說,「學而時習之」。在其《為政篇》中孔子又說,「學而不思則罔」。程子亦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也指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
這些名言都強調回味、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味讀書而不思考,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所謂盡信書則不如不讀書。愛因斯坦正是因為對傳統物理學的「回味」,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反思、檢討、追問,寫出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
治學的「回味」,恰如圍棋對弈後的「復盤」。復盤是一種長棋力的極好方式,對治學亦然。治學最忌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最忌粗枝大葉、博雜不精,人云亦云、不甚了了。通過回味,由表及裡,去偽存真;通過回味,溫故知新,用宏取精;通過回味,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通過對知識的切問近思、再咀嚼、再提煉、再加工,玩索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對已知現象的正反演,由現象追溯其原因,由表象探究其本質,不僅把所學所知的外在化、碎片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還能不斷提高向內反省的智慧,體悟知識理性背後的正義性和善意性,發展各種知性美德。
「回味」重在批判性思維。或許,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是今天高等教育缺失已久的味道。在新韋氏詞典裡,批判性思維是指「以審慎分析判斷為特點,並在最嚴格意義上隱含著客觀判斷的嘗試而定褒貶優劣」。既有的知識系統和學術體系,不管創造它們的先賢聖哲、大師方家多麼睿智,其中的片面、寡陋、扭曲、非理性、傲慢、甚至偏見都在所難免。批判性思維驅動下的深度學習,是治學的一劑良方。
同學們正處在學術創造力競相迸發的黃金時期和學術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要敢於解構顛覆,革故鼎新;善於質疑故知,反思自知,創造新知;慣於換位思考和逆向思考。如今身處創新驅動的新時代,希望你們秉持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注重塑造自身的創新人格、創新氣質和問題意識,在反思中創新,在創新中超越。
「回味」需要靜氣。學術研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研學之路也絕非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畢一功於一役。「成大事者,必有靜氣」。靜制動,靜致遠,萬物靜觀皆自得。缺少靜氣,就會心煩意亂,神不守舍,著急上火,哪有心思回味?更不用說回味質量的高低了。
面對外界的諸多誘惑和紛繁複雜的亂象,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抱德煬和,保持平和,設法讓自己靜下來。唯有靜,才能謙卑、虔誠、敬畏;才能客觀理性、淡定從容。唯有靜,方能深謀遠慮,厚積薄發,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方能保持清醒頭腦,識別各色玄妙理論和新潮觀點的真偽高下。浮躁心態下,很難有真知灼見。
第三,「無味」
無味即本味。治學的「無味」,不是真的寡然無味,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如《老子》所說:「淡乎其無味」,無味無所不味,有味有所難味,淡是最濃的滋味。治學的無味,是指回歸問題的本真、本色和本原,還原學術的本來面目,追求「大巧若拙」,「大雪無痕」,變晦澀、繁複的深奧,為簡單、直白、樸素的深刻。無味是治學「大道至簡」的崇高境界。
進言之,治學的「無味」,是通過透徹研究知識及其演化流變、陳述闡發、分析範式和價值表達,化繁為簡、以簡馭繁,一針見血、一語中的,把握科學問題的本質規律和內在機理;通過直覺、悟性、洞察力、潛意識乃至第六感,見心明性,領略學問的本然魅力,使之臻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出神化境,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無味還意味著對「壞味」的抵制和消弭,對匠氣、俗氣、躁氣、驕氣、迂腐氣和戾氣,以及對功利味、名利味、銅臭味、腐朽味的拒絕和排斥。哈佛大學榮譽校長洛丁根,曾將大學描述為「有著價值追求與精神內涵的心的家園」。大學既是學術共同體又是社會燈塔,希望你們不欺名不爭巧,不犬儒不消沉,不勢利不市儈。格物致知,堅守價值理性,堅持治學追求,遵循學術規範,固守學術底線,捍衛學術尊嚴,立志成為「智、仁、勇」三達德之完人。
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位研究生治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校博士論文國際答辯第一人王娟,她是西南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xx屆博士生。今年畢業時她和交大做了一個臨別約定:10年後,要讓世界上做研究血管植入醫療器械的機構,提到交大就像提到哈佛醫學院一樣響亮。王娟身上充分體現了治學「三味」。
5年前,她找到了自己無比熱愛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她興趣盎然並自信地許下承諾,畢業時要讓全世界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有一個年輕的團隊,正在為此做著卓有成效的努力。剛開始,她迫切地想直接找到一種自己所在研究領域中完美的材料,但失敗了。此後,她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方法,反思失敗的過程,平和辯證地看待各種材料的優缺點,並轉移了研究重點。
通過實驗、比對,再實驗、再比對這樣周而復始的研究,她最終掌握了全面的材料特性數據,其研究獲得國際學界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成為兩項新材料國際測試標準制定的參考依據。博士在讀期間,她還受邀赴7個國家做了14次境外國際會議報告。
畢業時,她決絕地放棄了幾家提供高薪和其它優厚待遇的工作機會,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選擇接受了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兩位院士的博士後offer。
親愛的研究生新同學們:
治學是習慣到情感的生命體驗,治學「三味」其實也是人生「三味」。作為未來科研工作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我希望大家在學術生涯裡細細品嘗這「三味」,也期盼著你們積極探尋,盡情享受有滋有味的「研途」收穫,堅實有力地走向遠方,去遇見更美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