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憲法日演講稿
2023-12-11 17:14:42 3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家憲法日演講稿,歡迎閱讀。
國家憲法日演講稿(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今年是現行憲法頒布30周年,1982年憲法是中國法制建設的裡程碑,確立了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標誌著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30年來以來,公民的憲法意識明顯增強,國家機關依照憲法行使權力、接受監督的自覺性大大提高。憲法實施的過程也是法治建設不斷深化的過程。
法治是規則之治,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最高的行為準則。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性文件,它既規範國家權力的合法運行,又保障公民基本權利,與公民生活緊密相關,憲法實施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逐步深入,憲法所確定的原則和所規定的權利內容逐步走向具體化、程序化。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學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標,其中所包含的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保障人民權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監督權力等,都體現了憲法精神。深入理解憲法及其精神,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憲法精神
體現國家理性
依法治國首先就是依照憲法治理國家,這就意味著國家治理必須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必須將憲法精神、憲法規定貫穿落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國家權力的運行必須以保障人民權利為出發點,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科學發展觀反對GDP崇拜,努力實現「正義的增長」,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注重社會公平正義,注重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權利,這與憲法精神是一致的。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成果,這種確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也是從集權到分權、從人治到法治、從身份到契約的憲政發展過程。目前,中國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躍至第二位,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其中就包括法治水平的提高。「中國模式」的成功不僅是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也表現在國家理性、公共治理的進步。
權力約束是
憲法精神的第一要義
憲法是專門調整國家機關與公民關係的法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機構受人民委託行使權力,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是憲法的基本精神。憲法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行使權力的範圍作出了明確界定,在憲法語境中,一切權力都是有限的,無邊界的權力是不存在的。用法律思維、法律手段治理國家、管理社會,首先是在政府行為中體現憲法精神、憲法原則。在公共決策、公共事務中,保障公民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使公眾參與成為科學民主決策的必要環節。政府的權力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審計、問責等戴在政府上面「緊箍咒」越來越多,權力運行越來越透明。
當然,單純依賴於外部監督並不能造就偉大的政治家。只有具備憲法意識和法律素養的人,才會成為理國善政的出色領導人。柏拉圖說:「只有那些最能遵守國家法律的人,才能在這場考驗中獲得最高的榮譽,他將被任命為最高的官職和眾神的執行長。」
權利保障是
憲法精神的核心內容
列寧說:「憲法是一張寫著公民權利的紙。」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本源和目的。憲法既宣告了公民權利,又嚴格限制國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公民與政府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行政機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利益衝突增多,如何實現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是一個緊迫課題。
憲政學者蔡定劍說:「只有讓憲法活起來,使憲法走向社會生活,走向大眾心中,成為真正保護公民權利的手段,全社會就會重視憲法,把憲法作為最高準則,中國走向憲政社會的進程就會大大加快。」憲法觀念只有深入到公民心中,憲法實施才能成為全體公民共同的努力。通過參與政治、參與聽證、參與監督等方式,公民個人在憲法實施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權力部門對公眾意見置之不理、對群眾關切漠然視之已經成為不可能。公民的權利訴求是政府決策考量的首位因素。
憲法是人類理性的產物,是人民意志和智慧的體現,是對國家權力運行、公民權利保障、社會利益平衡深思熟慮的設計。憲法的至上權威,不僅意味著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同憲法相牴觸,更重要的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既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又體現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內活動的執政準則,也體現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的內在規律。
憲法是對民主政治的確認和保障。憲法至上,不只是確立一種法治理想,更重要的是付諸法治實踐。只有堅定維護憲法的至上權威,才能消除長期封建專制歷史留下的影響,防止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從根本上防止「文革」不再重演。黨只有率先尊重和維護黨的權威,才能保持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和穩定性,才能有效避免執政危機和風險。
「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生活是憲法的基礎。弘揚憲法精神,必須大力構建憲法文化。憲法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和社會生活之中。憲法裡面蘊含著高度的政治理性、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緻的法律技藝,決定著時代的思想高度、社會的共識程度,影響著政府和公民的價值判斷。憲法文化的意義在於引導人們用憲法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塑造靈魂,提升素質。憲法所提供的不是工具理性,不能用功利的、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憲法,而是要形成價值理性,將憲法價值轉化為幸福生活的制度力量和意義支撐。
國家憲法日演講稿(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法制教育》,很高興能夠有這樣一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法律知識。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你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裡,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麼我們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道理,如果我們人人不講理,那我們的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一直朝著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方向在努力。國家一直在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公民自覺守法,並且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對於執法機關,普法的意義則在於能促使執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職能,懲治違法犯罪份子/,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應該會有很多人同意我這個看法吧?有句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我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情,它正是你素質修養的體現,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做了一個好公民,也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違反了規章制度。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當你在過馬路的時候,你有沒有嚴格按照交通規則呢?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定你有沒有銘記在心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體現我們的素質和修養。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學法用法,遵守法律,進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會形成大家都來學法用法,大家都遵紀守法的大好局面,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違法犯罪活動就會大大減少,人民群眾就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逐步成為健康、文明、法治的國家,這不正是我們普法的目的所在嗎?
同學們,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自己,請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