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三篇
2023-04-02 02:02:19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下面是範文模板網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19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先進事跡三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于敏
于敏,男,89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他是我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面對祖國的召喚,他隱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熱血忠誠,默默奉獻給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建設強大國防、奠定我國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2015年,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總書記親自為其頒獎……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于敏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我國氫彈研製和國防尖端事業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真實寫照。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作出研製「兩彈一星」的英明決策。
1961年,時年34歲的于敏,面對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國核武器研製事業。他說:「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覆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徵線,然後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因為產生靈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領導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據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現原設計中一個數據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立即報告了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於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為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上級領導問他:「再發現問題怎麼辦?」于敏認真地答道:「再發現問題,我再如實報告。」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為世界所先。
在于敏潛心鑽究的20多年間,他帶領著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實現了氫彈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雷射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在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籤署之前,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
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1987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1987年、,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作者);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201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等稱號。
九十三歲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于敏
一輩子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淡
于敏,著名核物理學家,生於1926年8月16日,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2019年1月16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最後一次在公眾前露面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親自頒發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而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也就經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他並不習慣這樣的大場合,因為此前的幾十年裡,他一直都是隱姓埋名。
一藏就是30年
其實,于敏自己也沒想到這輩子會與氫彈結緣,沒想到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綁得這麼緊。他原本以為會在鍾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然而,一次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的秘密談話,讓他的人生改變了軌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應邀,冒雪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對他說:「經所裡研究,請報上面批准,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
從錢三強極其嚴肅的神情裡,于敏立即明白,祖國正在全力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也要儘快進行。
接受任務後,于敏便轉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一藏就是30年。
30個月的奮戰
氫彈理論的探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的研究是絕對保密的,要想從報紙或者雜誌上找到關於氫彈一星半點資料完全不可能。因此,要在短期內實現氫彈研製理論上的突破,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為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和同事們知難而進,廢寢忘食,晝夜奮戰。然而,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始終找不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
轉折發生在1965年。
那年9月,一場創造歷史的上海「百日會戰」最終打破僵局。在這次持續3個多月的艱難科研攻關中,于敏帶領同事們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5個多月後,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
當年,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曾有不少人替於敏感到惋惜。
而于敏自己卻從未後悔。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他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回答問題有「三不」
于敏在科研中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善於抓住物理本質來判斷物理現象發展的結果,被簡稱為「粗估」。與他共事多年的何祚庥院士稱:「于敏的這種粗估方法是理論研究的靈魂。」
一次,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在北京作學術報告。當時于敏只有32歲。這位專家剛把實驗的準備、裝置及過程介紹完,于敏便對坐在他旁邊的何祚庥說出了這個過程的分支比大約是多少,邊說邊在左手心上寫著這個數字。
「這是一個較為稀有的核反應過程,你怎麼知道的?」何祚庥反問道。
「先聽下去。」于敏擺手制止他追問。
最後,法國專家公布了他的實驗結果,果然不出于敏所料。
「這個問題的實質並不複雜……掌握住這一方法就能估出它的數量級來。」于敏說的方法確實並不複雜,但要真正自如地掌握並運用並不容易。物理學家的水平高低常表現在對一些基本理論、方法、技巧的掌握上。而這正是于敏有很高造詣之所在。
在單位,大家都知道,向于敏請教有「三不」:一是不論時間、場合,隨時隨地可以提問題;二是不論範圍,物理、力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都可以問;三是不論問題大小難易,一樣耐心解答。
許多同事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于敏總是將自己的知識、方法、訣竅乃至最重要的想法和盤託出,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
有一次,所裡一位姓曾的年輕科研人員與同事討論一道難題,結果誰都做不出來。於是,他找到于敏。于敏邊講邊算,答案很快就得出來了。可是小曾仍不滿足,繼續刨根問底。于敏一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便老老實實地說,回家後再想想。
第二天一上班,于敏就找到小曾說:「你看看這個推導。」小曾一看,沒想到于敏給他寫了整整三頁紙。
常年埋頭工作,于敏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直到退居二線後,他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了。那段日子,每當夫妻二人外出時,同行的人總能夠看到老夫妻相濡以沫,相互關照的溫馨場景。
第五屆全國敬業奉獻模範-于敏
于敏,男,89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他是我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面對祖國的召喚,他隱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熱血忠誠,默默奉獻給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建設強大國防、奠定我國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2015年,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總書記親自為其頒獎……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于敏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我國氫彈研製和國防尖端事業鞠躬盡瘁、奉獻一生的真實寫照。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作出研製「兩彈一星」的英明決策。
1961年,時年34歲的于敏,面對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國核武器研製事業。他說:「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覆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徵線,然後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因為產生靈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領導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據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現原設計中一個數據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還是立即報告了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於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為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上級領導問他:「再發現問題怎麼辦?」于敏認真地答道:「再發現問題,我再如實報告。」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為世界所先。
在于敏潛心鑽究的20多年間,他帶領著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實現了氫彈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雷射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在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籤署之前,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
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1987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1987年、,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作者);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201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等稱號。
相關文章:
1.2019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心得5
2.2019讚頌建國70周年最新高中作文5篇
3.2019唱響我愛我的祖國,做新時代好少年的建國70周年優秀作文精選
4.2019高中喜迎建國70周年作文5篇
5.2019唱響我愛我的祖國,做新時代好少年的建國70周年優秀作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