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創作的鋼琴曲,德彪西鋼琴曲《月光》
2023-04-01 21:14:52 2
月光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創作的鋼琴曲,德彪西鋼琴曲《月光》
德彪西,法國作曲家(1862—1918),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人物。11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馬蒙泰爾、拉維尼亞克、迪朗等名師。在3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德彪西創造了印象主義風格的音樂,鋼琴作品主要有《阿拉伯斯克》、《貝加莫組曲》、《版面》、等,管弦樂曲主要有《春》、《牧神午後》等,另外還有一些室內樂、合唱曲和五十餘首歌曲。德彪西的創作按三個階段劃分。《月光》便是德彪西在早期所創作的作品,這首普為人知的曲子是1890-1905年創作的鋼琴作品《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又名為《明月之光》,此曲被認為是印象主義音樂的開端,既繼承了浪漫主義音樂傳統風格,又探索創新,開闢了他新的獨特的音樂風格。
一、《月光》創作特點
(一)音樂特點
《月光》是德彪西所有鋼琴作品之中最著名的樂曲之一,採用描繪性標題,是德彪西早期鋼琴作品中的代表作。此曲更加注重了音樂中色彩和光的變化,它的音樂形式、旋律、織體、表現手法、藝術目的和效果等都各具特色。這首在他過渡時期創作的作品,既沒有古典音樂那樣的嚴謹規整,也不似浪漫主義那般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激情的發揮。因此,德彪西的《月光》是特別的,它的精髓之處便是樂曲的動中有靜。運用歡快的琶音和柔美的旋律、清澈的和聲與流暢的織體繪聲繪色地勾畫出一幅萬籟俱靜、月光如洗的美妙畫卷。
(二)和聲調性
《月光》採用三部曲式,是德彪西鍾愛的ABA曲式結構。第一段,採用濃鬱的降D大調,描繪萬籟俱寂的幽幽月光,如同萬物生靈剛剛進入夢鄉;第二段,在左手速度輕快的琶音和右手的旋律中進行,不同音區變幻,如同沉睡中的精靈一個一個地跳了出來,寂靜的夜晚活躍起來,動靜結合的特點讓旋律中的畫面活靈活現,慢慢地轉入E大調,音樂變得更加明朗,使整個月夜都動了起來,把音樂推向高潮;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一個變化再現,旋律不變,伴奏部分隱隱約約的變化給音樂灌入了些新的元素,一切又恢復平靜,萬物精靈在一番熱鬧的宣洩後勞累地又進入了美麗的夢田;最後7小節的結尾,音響逐漸變弱,留下依舊月光閃爍、飄渺幽靜、詩情畫意的情境。
(三)曲式結構
《月光》為復三部曲式,全曲是A-B-A-尾聲的結構,結構圖示大致為:A(1-26小節)+B(27-50小節)+A(51-65小節)+尾聲(66-72小節),調性為降D大調,中間有轉調為E大調,節拍是復三拍的9/8拍子,極富表情的行板,力度總體以弱為主。
首部,呈示部可分為兩個部分組成,a部分為第1-14小節,b部分為第15-26小節。a部分又有兩個樂句組成,1-8小節是第一樂句,開頭左手以簡單的三度平行展開,到第二小節馬上變成不協和的二度,慢慢流淌出音樂的主題,三連音與二連音的轉換就如同緩緩遊走的月光射影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9-14小節是第二樂句,是前一句的主題擴充,採用八度音程猶如月亮慢慢升起,越來越高。
中部,由27-50小節構成,可以把此部分分成三個大樂句:第一個大樂句(第27-34小節)由兩個小樂句組成,四小節為一句,第一小樂句從27-30小節,有三個聲部組成,以突出小指的高聲部為主要旋律,第二小樂句從31-34小節,是根據前一個小樂句進行發展的;第二個大樂句(第35-42小節)有八個小節,把音區提高了一個八度,並隨著情緒的高漲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點,並且出現了短暫的f力度。
再現部,從51-65小節,這段旋律是呈示部的再現,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由兩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八個小節。第一個樂句是在呈示部的主題上提高了一個八度,音色更加具有空靈感,左手由根音向上進行琶音,如同水中月亮的倒影;第二個樂句細膩柔和,力度弱至3個P,表現夜色漸去,慢慢恢復到平靜之中。
尾聲,剩下的7個小節的Coda,重現了中斷的音樂素材,呼應對稱全曲的主題,使音樂結構完整收尾。
二、《月光》演奏探究
這首樂曲雖然不長,但是其音樂表現力卻不是僅僅靠靈活的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音樂層次豐富多變,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和豐富的想像力,觸鍵需極有控制力,踏板也有淺、中、深的講究,要求演奏者把握得恰如其分。
(一)觸鍵和力度
A段中,右手旋律均為弱起小節,節奏動力減弱,觸鍵時要柔和卻有力度,手指觸鍵可以稍向前,手腕平穩不能晃動,如同撫摸琴鍵彈奏,手指立起來的同時又要避免敲擊帶來的生硬。彈奏三度音程時,注意採用指腹奏法,指腹觸鍵要慢而深,還需注意層層遞進的情緒變化,持續音中的旋律音要突出,音樂表現出恬靜的朦朧感,彈性節奏使音樂進入幻境。
B段中,演奏時注意稍稍加強力度突出小指高聲部的旋律,旋律音要保持連貫,在弱中把握好情緒的波動起伏,左手需注意的是聲音的連貫,彈奏時手要完全處於放鬆狀態,要需找月影在水面波光飄動的感覺。
再現A樂段到最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彈奏的力度變成了PPP,需要演奏者用極弱的音響把A段再現,要注意的是與主題產生一定的對比,奏出高八度的純淨感,有彈性的演奏,不要把每個音彈到最低,要有迴旋之地,讓聲音聽起來是靈動的,賦予生命的。
(二)踏板的運用
《月光》樂譜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個踏板標記,但是踏板的運用對於印象派作品卻是十分重要的。在樂曲開始時,旋律弱起,便可使用弱踏板,淺踩踏板來增加弱奏的效果。第一部分第1至9小節時,僅用一個踏板來連接即可,目的是增加個別音的顫動。演奏至第12—25小節時可以切換一小節一個踏板,此處稍加頻繁的使用,能夠更好地營造月下朦朧、縹緲幽靜的意境。緊接著整個樂曲的第二部分27—50小節裡,注重的是音樂的歌唱性,踏板的使用根據音樂色彩的變化而變化。第三部分再現段第51小節起,要儘可能少地運用踏板,儘量用手的連接使音樂清晰優美地奏出其中的意境。
歸納來說,演奏此曲,力度上,弱音的控制要隨著音樂而變化,不能保持一條直線,漸強減弱要表現明顯。踏板上,要細膩準確。音樂情緒上,要富有想像力。要注意聲音的連貫性、流暢性和彈性,做到力量從肩膀到手臂,到手腕,再到指尖的貫通,將自己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