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
2023-03-30 20:10:41 2
誠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誠,信也。從言,成聲。」意謂對待人們要誠篤講信譽,不搞鬼頭鬼腦的把戲和陰謀詭計。《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為「誠」是天的根本特點,努力求誠以到達符合誠的境地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以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亞聖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以為反省自己以到達誠的境地,便是最大的高興。荀子雖「不求知天」,但也把「誠」看作是進行品德修養的辦法和境地。
中文名
誠
部外筆畫
6
繁體部首
言
倉頡
IVIHS
簡體部首
訁
總筆畫
8
拼音
chéng
目
錄
1漢字釋義
根本信息
根本字義
詳細字義
2古籍解說
3史料記載
4哲學術語
5作品內容
1漢字釋義修改
根本信息
誠
繁體字:誠 注音:ㄔㄥˊ
五筆86:YDNT
五筆98:YDNN
倉頡:IVIHS
鄭碼:SHV
筆順編號:45135534
四角號碼:33750
根本字義
1. 誠心,誠心:~懇。~樸。~實。~摯。忠~。心悅~服。
2. 實在,確實:~然。~有此事。
詳細字義
〈形〉
1.形聲。從言,從成,成亦聲。「成」意為「百分之百」、「徹底」。「言」與「成」聯合起來表明「百分之百的說話」、「不打折扣的言語」。轉義:實打實的說話。闡明:「誠」中之「成」,今用為黃金白銀的純度術語,即「成色」,意為「與純金或純銀的顏色比對」、「與標準色比對」。有「一成」、「二成」、……直至九成九的分等。
2. 同轉義
誠,信也。——《說文》
幣必誠。——《禮記·郊特牲》
誠者自成也。——《禮記·中庸》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 朔東,一厝 雍南。——《列子·湯問》
行之發於至誠。——《漢書·趙廣漢傳》
乃能銜哀致誠。——韓愈《祭十二郎文》
廷益抱誠,噬羶曷及?——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 又如:誠款(真誠懇切);誠敬(真誠,尊敬);誠虔(虔誠,恭順而有誠心)
4. 實在
善人為邦百年,亦能夠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禮記·大學》
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說林上》
5. 又如:誠理(真理);誠諦(實在而詳審)
〈副〉
1. 真的,確實,確實
誠既勇兮又以武。——《楚辭·九歌·國殤》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戰國策·齊策》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及是,愈以為誠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如:誠不能免;誠恐(只怕,恐怕)
3. 果然;假如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 商於之地六百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連〉
表明假定聯繫,相當於「假如」。
誠其大略者也,雖有小過,缺乏以為累。——《淮南子·氾論》
2古籍解說修改
康熙字典
《唐韻》氏徵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徵切,並音成。《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偽也,眞實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篤也。《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傳》言鬼神不系一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眞德秀曰》唐虞時未有誠字,《舜典》允塞卽誠之義。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禮·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注》誠者,眞實無妄之謂。
又《玉篇》審也。《禮·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注》誠,猶審也。或作成。
又郡名。《唐書·地輿志》悉州歸誠郡。
又州名。《唐書·地輿志》嶺南道有思誠州。
又葉羊切,音嘗。《韓愈·歐陽生哀辭》哭泣無益兮,抑哀自彊。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誠。[1]
3史料記載修改
《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為「誠」是天的根本特點,努力求誠以到達符合誠的境地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以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他以為反省自己,已到達誠的境地,便是最大的高興。荀子雖「不求知天」,但也把「誠」看作是進行品德修養的辦法和境地。他說:「正人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苟》)。這裡把誠也視為品德政治的原則。還說「夫誠者,正人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前)。《大學》引申《中庸》關於「誠」的學說,以「誠心」為治國、齊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維,以盡性或復性為「誠」,以為人之本性原為純善,但被情慾所蔽,因此有必要去情慾,「復其性」,使「其心寂然,光照天地」,到達「誠」的至靜而又至靈的心裡狀況。北宋周敦頤以誠為人的本性。他在《通書》中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他以為,「誠」原於乾元,為一切品德的基礎,依託「誠道」得信譽「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正人「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能到達誠的境地。程朱學派以為「誠」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說:「誠者,實在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四書集注·中庸注》)。永嘉學派的葉適則把「誠」解說為客觀固然的規則,說:「是故天誠覆而地誠載,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君臣父子,仁義教化,有所謂固然也」(《葉適集·進卷·中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提出「誠與道,異名而同實」。他所說的「誠」表明客觀國際具有的客觀規則。有時他又把「誠」直接解說為「實有」,用以闡明物質國際的實在性,說:「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實有者,全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尚書引義·說命上》。
4哲學術語修改
誠,中國古代哲學術語。《中庸》以為「誠」這一精力實體起著化生萬物的作用:「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質之終始,無誠不物。」唐李翱將誠視為「聖人之性」,是至靜至靈寂然不動的「心」(精力),北宋周敦頤用以為登峰造極的世界本體:「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通書)」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誠,以言其實有爾」,用以指客觀的「實有」,並作為世界的一般規則。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維,我們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以為:「誠者,實在無妄之謂。」必定「誠」是一種實在不欺的美德。要求人們修德做事,有必要效法天道,做到實在可信。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詐騙、虛偽。
5作品內容修改
論誠[2]
曾些日子,城市還沒有被『中國夢』吞沒的時候,人們總能看到廣東精力: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那究竟什麼是誠?個人以為:誠,是與他人言語後去完成許諾的進程,與言語共同,則以之相對為『誠』;與言語不符,則以之相反為『偽』。誠,非於信的必要,而是是信的充沛,假如你的誠不充沛,想必沒有多少人能夠去信任你,除非他有滿足接受受害的才能,或許會信任你一次。但誠是需要人們用滿足的時刻和空間體現自己言語與行動,否則人們沒有辦法去衡量誠是充沛。
然而,在當今浮躁的社會裡,有些人往往忽視言行是否共同,總給人們感覺沒有『誠』的基礎。那是因為他們以為只需能給自己拿住實時感覺的利益,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許諾。關於有沒有才能去做,或能不能去做,那就看感覺是否符合自己的實踐利益:假如一旦沒有到達,能夠把曾經說的言語或許諾當作放屁相同——消失得無影無蹤。特別是在酒後,有些人更不在乎自己的言語,所以常常給人們感覺他們不太誠篤,或沒有誠心,抑或沒有誠信。或許,大家以為這是一個物質時代,沒有辦法談論誠與否,只要談是否獲得利益。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出現誠與信的危機。誰也不相信誰,誰也不敢以誠相待。更令人可氣的,有些人還無限度地拿『誠』來做文章。成心拍些不著邊的照片和視頻來佐證文字的描繪,讓人們善惡不分,是非顛倒,終究只能拿『誠』當做笑料或出氣洞。例如:發生在首都北京的中國大媽坑外國朋友的事情。又如:娛樂圈的那些緋聞,有些明星有事沒事就自我炒作一下……等等。這些都讓人們對誠的底線徹底潰散,以致不敢去扶起跌倒的路人甲,更不敢阻止偷盜去幫助路人乙。
當今誠的潰散,最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們欲望無度:總想一勞永逸,或者不勞而獲。曾經只要商人以『一本萬利』為主旨,人以『空手套白狼』為主旨,恨不得伸手可穿全國衣,張口可吃全國餐,走路可開全國車……也便是說,曾經的交易是為了平衡物質,現在的交易是為了佔多少廉價:最好能零本錢佔到全國所有物質。因為這樣,人們只能昧著良心打著誠去彼此詐騙——言行不共同,也正因為這樣,今日的誠才潰散如此不堪入目。假如人們要重建於誠的根基,只能從心中堅定『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做到老,活到老自養老』信念,去除老來享樂的陳念。學於交流,服務日子,不能封閉自守;做於勞作,始終生死,不能輕諾寡行;自養於學與做,活時勤勉,死時漠然。
因此,誠於言行共同,是與言語後去完成許諾的進程,這一進程,是言語的兌現,而非結果。假如結果沒有到達初衷,或者與初衷相反,但在進程中是不遺餘力的,想必仍是言行共同的,值得人們去相信和必定你的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