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童在落峰坡上的死亡,是一個神話還是有什麼事?
2023-03-31 13:35:38 2
三國時期龐統人稱「鳳雛」,而在《三國演義》中又剛好死在落鳳坡,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巧合的情節處理,也讓人們流傳了許多年,到了今天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西川白馬關前的落鳳坡,蘊含著一個悲壯的英雄傳奇。
今四川德陽市北的白馬關,群山逶迤,林木蔥鬱,形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由川北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要地。白馬關東面的白馬山頭,數千株松柏鬱鬱蔥蔥,遠望如一座黛色城堡,蔚為壯觀。在這古柏林中,坐落著一座全石結構的古祠廟,這就是劉備的另一智囊,號稱「鳳雛」的龐統的祠廟。祠內天井中有兩株巨大的古柏,相傳為張飛手植。在古柏中央的棲鳳殿前,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真儒者不以文章名世,大丈夫當以馬革裹身。
對聯生動而貼切地表現了龐統的志向和身世。祠廟正殿之後,是龐統墓。墓側有二馬亭,一側亭內塑一白馬,名白馬亭;一側亭內塑一胭脂馬,名胭脂亭。佇立墓前,不由令人想起《三國演義》所寫的龐統中伏身亡的故事。
《演義》第六十三回寫道,劉備與龐統從涪城分兵進取雒城,劉備走山北大路,龐統走山南小路。臨行之前,龐統的戰馬忽然失了前蹄,把他掀下馬來。劉備恐怕這匹劣馬誤了軍師的性命,便把自己騎熟了的白馬換給龐統,龐統率軍沿山間小路逶迤前行,忽見山谷逼窄,林木叢雜,形勢險惡,便勒馬詢問部下,當他得知此地名為「落鳳坡」時,不禁大驚:「吾道號鳳維,此地名落鳳坡,不利於吾。」疾忙下令後撤。正在這時,只聽得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的龐統射來。原來,山南小路上早有蜀將張任埋伏,他見劉備軍中有一騎白馬的將軍,誤認為是劉備,遂下令弓箭手盡瞄準此人射擊。可憐龐統,空懷滿腹韜略,壯志末酬,竟死於亂箭之下,年僅三十六歲。
小說所寫的龐統陣亡的落鳳坡,就在龐統祠墓以北約三華裡處。從祠墓旁邊的古驛道下行,只需片刻即可走到。這是一處地勢略窄的谷地,西面山坡林木蔥蘢。坡前立一石碑,上書「落鳳坡」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碑陰還刻著「漢軍師中郎將龐士元中箭處」。
史上的龐統真的是在這並不太險峻的山坡前陣亡的嗎?非也。按《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是死在雒縣(今四川廣漢市北)的堅城之下的。建安十八年(213),劉備大軍進圍雒縣,劉璋之子劉循率眾死守,久攻不下。一次,龐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直到第二年夏天,雒城才被攻克。
元至治年間刊行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在敘述龐統之死的時候,仍然採用了《三國志》的說法,讓他在雒城之下中箭身亡。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司馬德操的這句名言,把龐統的聲名渲染到了可以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的地步。歷史上的龐統雖然號稱「南州人士之冠冕」,但是在幫助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並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業績。為了讓他的「作為」與名聲大致相符,《演義》專門虛構了一場「龐統獻計」的情節,讓龐統深入曹營,向曹操獻上「連環計」,勸他把戰船用鐵鏈鎖在一起,為孔明和周瑜設計的火攻之計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這樣一來,伏龍、鳳維這對雙星,就成為赤壁之戰至關重要的人物,為水鏡先生的名言作了一個註腳。
歷史上的龐統陣亡於維城之下,照實寫來難免缺乏動人的情節和悲壯的氣氛,顯得平淡無奇。於是《演義》的作者虛構出「落鳳坡」一段傳奇色彩很濃的情節,給龐統之死添上了一筆「天殞將星」的神秘而又悲壯的色彩,從而讓鳳雛先生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龐統死後,劉備痛惜不已,追贈他關內侯的爵位,諡為蜀侯。龐統的遺體,被安葬在從川北進人成都平原的咽喉要地——鹿頭關前,並建祠祭祀。千餘年來,龐統墓幾經興廢,至今香火不絕。《三國演義》問世以後,人們有感於龐統換騎白馬而歿的故事,改鹿頭山為白馬山,呼鹿頭關為白馬關,還把墓北的一條山溝名為「換馬溝」。
至於落鳳坡這個地名,顯然是後人附會《演義》而取的。既然鳳雛先生就長眠在白馬山頭,那麼他陣亡的地方必然離此不遠,人們就是在這樣一種思路之下,把龐統祠墓不遠處的那塊谷地命名為了「落鳳坡」。於是,一個真假參半的名勝古蹟,就這樣展現在今天的遊客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