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船科考歸來 歷時138天獲富鈷調查等三大成果
2023-03-31 16:16:26
中新社廣州11月11日電 (唐貴江 陳惠玲)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千米,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11日滿載著海洋地質調查成果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11月11日,「海洋六號」船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當日,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千米,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據悉,「海洋六號」船自2018年6月27日從廣州啟航,在西太平洋實施了多波束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鑽、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試驗、深海攝像、溫鹽深測量、錨系調查、地質拖網和重力柱取樣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豐碩,在中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調查、深海地質環境考察、深海探測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及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船員在「海洋六號」前合影留念。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在碼頭迎接。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黨委書記溫寧等共同迎接「海洋六號」船的歸來。 據悉,該次「海洋六號」船在中國富鈷結殼合同區開展了資源調查,查明合同區30多個區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狀況,在詳細勘探區塊首次獲取厚度超過30釐米的巨厚型板狀富鈷結殼樣品,對該區塊資源量進行了初步估算。同時,首次在合同區海山板狀富鈷結殼之上發現密集分布的富鈷型多金屬結核。
「海洋六號」船在維嘉海山採得的淺鑽巖心樣品。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該次航行還在科技創新驅動深海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基於「海馬」號ROV作業平臺,集高清視像、高頻聲學探測和多種取樣工具為一體的富鈷結殼原位精細探測技術方法體系;成功完成中國首臺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海試,初步實現了海底富鈷結殼的規模採集;首次實現了富鈷結殼高頻聲學厚度剖面連續探測,獲取了富鈷結殼及其不同類型基巖的聲學物性參數。
「海洋六號」船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船員與家人團聚。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此外,還成功獲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線的海洋微塑料樣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監測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數量、種類、組成和粒徑等汙染特徵,為中國深度參與海洋塑料垃圾國際治理提供基礎資料。 據介紹,來自中國五礦集團、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等9個機構和單位共72位科考人員參加本次科考。「海洋六號」船自2009年入列,先後赴南海、太平洋、南極海域開展多個航次深海地質、大洋與極地科學考察航次任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