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是什麼_ 江歌案與思想道德修養
2023-04-08 13:56:52 1
法學專家詳解江歌案我們該從中學到什麼
地球日報12月20日15:17
備受關注的江歌案20日有了結果,日本東京地方裁判所(地方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和恐嚇罪判處被告人陳世峰有期徒刑20年。20年是日本有期徒刑的最高年限。
東京地方裁判所(鍾微攝)
20日,東京地方裁判所外聚集大量媒體記者(朱耀忠攝)
和前幾天庭審一樣,20日東京地方裁判所外再次聚集近300人參加旁聽抽選。本報也派出記者參加抽選,但是未能抽中。據進入法院旁聽的媒體報導,判決沒有採用陳世峰的陳述,認為其陳述不可信,被告人陳世峰在法官宣布其殺人罪成立後沒多久,突然倒頭在證人席的桌子上,江歌母親則神色平靜。
江歌母親此前已經在網絡上發出通知,將於20日傍晚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記者會。
20日的判決結果並未超乎輿論預料,陳世峰不會被判死刑或無期徒刑,基本上在18日的庭審上已經確定——18日江歌案進行了最後一次庭審,檢方認為陳世峰犯有殺人罪和恐嚇罪,對其求刑20年。這樣的結果無疑是令江歌母親失望的,同時也令一些認為應當判處陳世峰死刑的普通民眾不解。
對於法律工作者來說,江歌案是一個「普通」的案件,但是因為輿論的廣泛關注,案件被賦予了很多的意義。作為一個耗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的事件,如果最後只留下失望、不解,甚至不滿,那麼可以說悲劇之外又衍生了新的悲劇。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必須從江歌案中學到一些東西。
法律可能不是盡善盡美的,但是在當前的階段,法律是保證人類社會有序運轉的根本。或許,我們可以以江歌案為契機,了解法律的原理,學會尊重法律,樹立法律觀。案件結束,輿論或許會很快冷卻,但是案件涉及的三個家庭,尤其是江歌母親,他們需要心理疏導,今後的生活可能也需要幫助。
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在18日最終庭審結束後採訪了法學博士、中國燕山大學副教授、法學系主任陳海平。作為日本一橋大學客員研究員,陳海平目前正在日本訪問交流,研究日本死刑制度,在江歌案庭審期間,每次庭審他都去參加抽選,而且四次被抽中進入庭審旁聽席。希望法學專家的見解,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陳海平
■您為什麼如此關注江歌案?您認為中國媒體和民眾為什麼如此關注,這個案件與一般的案件相比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我是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到日本訪問交流,我的研究任務就是日本的死刑制度,最近又接到司法部的一個研究課題,對中日兩國的死刑制度做比較研究,所以對於潛在的「死刑案件」我都比較關注,本案又涉及在日中國留學生,這種身份上的同質性,讓我對本案更為關注。
有關江歌案的消息鋪天蓋地,對劉鑫的道德審判引爆輿論,再加上江歌母親對陳世峰死刑的期待和努力,公審前國人幾乎一邊倒的死刑訴求,以及帶入感極強的「失獨」、「閨蜜」等因素的多重交織,讓江歌案這個本來並不特殊的案件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單純從案情來講,感情糾紛引發命案,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都算比較普通的刑事案件,假定這個案件發生在中國,可能並不會受到如此廣泛的社會關注。非要說本案的特殊之處的話,那就是中國人「殺人償命」的樸素死刑觀念與日本特別慎重適用死刑的制度之間發生了激烈碰撞。
■日本媒體報導很少,您認為這是為什麼?在日本,對於同類案件,社會輿論通常有什麼反應?如果涉案人員都是日本人,這個案件在日本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反應?
我想這個可以從兩方面解釋,一是這個案件本身對日本媒體並無太多的新聞性;二是日本特別強調司法獨立和個人隱私保護,媒體對未決案件的報導往往比較克制,避免對司法形成輿論壓力,在案件涉及個人隱私的情況下,還要避免因為洩露隱私可能招致的民事責任。如果這個案件的涉案三方都是日本人,日本媒體的反映可能與其在江歌案中表現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在案發以及嫌犯到案、送檢、公審、公判等環節發個事件新聞。
1234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