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禹王碑

2023-04-01 18:45:23

禹王碑,坐落于衡陽市衡山縣,最早發現于衡山岣嶁峰,又稱岣嶁碑,與黃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護界譽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禹王碑鐫石崖壁,寬140釐米,高184釐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書"右帝禹制"。字體蒼古難辨,郭沫若花三年,僅識三字。有謂蝌蚪文,有謂鳥篆。系宋嘉定年間摹刻於此。1935年建石亭護之,亭側有清歐陽正煥書"大觀"石刻,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禹王碑

位置

衡陽市衡山縣

別稱

岣嶁碑

寬度

140釐米

高度

184釐米

等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1概述

2地理位置

3自然氣候

4旅遊景區

5歷史文化

摺疊編輯本段概述

禹王碑,因最先發現于衡山岣嶁峰,亦稱岣嶁碑,位於嶽麓山雲麓峰左側的蒼紫色石壁上,面東而立。碑文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大禹繼父治水,「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的美談,流傳至今。

禹王碑(根據史料記載)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寬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蒼古難辨。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說是道士們偽造的。末行空處有寸楷書「古帝禹刻」4字。

禹王碑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3年僅只識得3字。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為一塊功德碑,其實此碑是宋代時人們從衡山拓來的複製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還在衡山 、韓愈、劉禹錫賦詩歌詠,曾被稱為南嶽的「鎮山之寶」。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1]

摺疊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摺疊位置

禹王碑位於東經112.940336,北緯28.192023,地處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坐落於嶽麓山雲麓峰左側的蒼紫色石壁上。

摺疊地形

禹王碑所在嶽麓區全境丘、岡、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為 60-80 米, 最低海拔約 29 米,最高點谷山海拔 362 米,次高點嶽麓山海拔 295 米,地勢起伏比長沙市區其它五區都大,相對高度為 333 米。

摺疊編輯本段自然氣候

禹王碑所在嶽麓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溼多變,夏秋多睛,嚴冬期短,暑熱期長。全年無霜期約275天,年平均氣溫16.8~17.2℃,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水資源以地表水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徑流量達808億立方米。 除了湘江外,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和溈水。最大的水庫為寧鄉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境內的朱樹橋水庫。

摺疊編輯本段旅遊景區

鬥絕三千丈,人間第一碑。淋漓難染筆,氾濫昔乘欙。

水涸山無恙,天荒石自支。文應摹史頡,名或署工倕。

淮雨模糊否,湘雲繚繞之。字奇非沒字,辭妙禁題辭。

虞夏書多缺,周秦篆已卑。橫空盤硬語,對此憶韓詩。

2007年7月上旬,湖南文物專家多次鑑定後初步認定,近來南嶽衡山上發現的重約十餘噸的巨石為失蹤千年的禹王碑母本。這塊曾為南嶽衡山的「鎮山之寶」在塵封多年後終得以重見天日。

據史料記載,禹王碑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字。因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其拓本三年僅識得三字。

傳說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為一塊功德碑,曾被稱為南嶽衡山的「鎮山之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南衡山縣福田鋪鄉雲峰村七組就發現這塊巨石疑似禹王碑,該石有一不規整兩虯相交平面,向中微凹,面上有不規整的紋飾,明顯可見人工鑿痕。因無人辯識,巨石被一農戶砌房時砌進了牆體。

直至不久前,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來南嶽衡山尋訪「禹王碑」,加上南嶽區文物管理處曠光輝老人多年的跟蹤考察,才有了這次重大發現。

六月以來,湖南省文物局多次組織文物專家到衡山考察論證,通過實地考古鑑定證實,這塊巨石所處位置、形狀、大小及周邊的環境與史料吻合,初步認定其確屬失蹤千年的禹王碑母本。

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已對禹王碑遺址採取了緊急保護措施,開展禹碑原址、原碑的進一步確認工作,整理破譯禹碑文字,積極著手將禹王碑遺址申報為文物保護對象。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摺疊傳說故事

傳說這是為紀念大禹在嶽麓山治水的禹王碑。相傳,大禹來南方治水,以嶽麓山為營地,帶領長沙先民,斬惡龍、鬥洪水,終於將洪水治好。長沙先民歡欣鼓舞,感激萬分,紛紛要求在嶽麓山頂上,立碑為大禹治水記功。大禹十分謙虛,不肯答應,但長沙先民執意要立,否則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答應,卻提出了條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識。於是,長沙先民派來最好的石匠,將大禹提供的77個字樣,全部鐫刻在嶽麓山頂的石壁上。

過了幾百年之後,有天早晨,一位雲遊四海的老道士路經嶽麓山頭,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腳步,面對著碑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考證辨認起來。從早晨一直到傍晚,認出了76個字。老道士興奮不已,正要考證辨認最後一個字,忽然他感到腳下冰涼,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頭一看,只見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齊天了。他嚇得面無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證辨認的碑文全忘記了。此時,就見那洪水也隨著他的忘記,一下子全退了。老道士望著退去的洪水,想著那剛才的景象,心涼膽顫。他想,這一定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於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否則洪水淹天!

摺疊歷史發展

傳說是美好而又離奇的,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它並沒有動搖文人學士考釋碑文的信心,多少人為其花費了畢生的心血。原碑石於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最先發現于衡山岣嶁峰,後來才摩刻於嶽麓山頭,故又稱岣嶁碑。明代楊慎、沈鎰、楊時橋、郎瑛,清代杜壹,當代長沙童文杰、杭州曹錦炎、株洲劉志一等人先後作「岣嶁碑釋文」。

關於禹王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韓愈、劉禹錫詩作,但二人並未實地考察過。親見親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時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遊南嶽,遇樵夫導引至藏碑處,始摹碑文。何致過長沙時,刻碑於嶽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鎰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於世。明代學者楊慎、沈鎰等都有釋文。碑文主要記述大禹治水之功績。西安碑林、紹興禹陵、雲南法華山、武昌黃鶴樓等處,均以此碑為藍本翻刻。

許多考釋者都沒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學者則認為「禹碑」並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嶽祭山的頌詞。而劉志一則認為岣嶁碑為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勳。千古奇碑至今說法不一。

摺疊歷史名人

有關禹碑的記載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早在唐代,韓愈、劉禹錫就有詩詠禹碑。韓詩云:

岣嶁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樸奇。

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拿蛟螭。

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

我來諮嗟涕漣湎,千搜萬索何處有?

劉詩云:

常聞祝融峰,上有神禹碑。

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其實,兩人均未見實物,但唐代即有禹碑的傳說是無疑的了。明末嶽麓書院山長,人稱嶁山先生的吳道行著《禹碑辨》曰:

考《吳越春秋》,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此禹碑之所從來久矣,歷千百年無傳者,道士偶見之,韓文公、劉禹錫索之不得,致形之詩詞。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遊南嶽,遇樵者導引至碑所,始摹其文。過長沙,轉刻之嶽麓山頂,隱藏三百餘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鎰)搜得之,剔土塌傳,朝野始復睹虞夏之書。

從上述文字可知禹碑來源之大概。但對禹碑的真偽歷來眾說紛紜。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記述何致在南嶽發現禹碑時說:

何過長沙以一獻連帥曹彥約,並柳子厚所作書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訪。令報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凍裂,禹碑自昔人罕見之。反疑何取之他處以誑曹。

但嶽麓山之禹碑刻自嘉定間無疑,禹碑石巖右有古刻兩通,字跡隱約可辨,其一為「大宋嘉定神禹碑刻成『樂舞增光』宋張之才釺。」據此禹碑鐫刻近800年,實屬珍貴古蹟。舊志說禹碑「色相斐蕤,神色煥發,嶽麓之奇,當無最此。」

明代學者楊慎曾釋碑文,其釋文為:

承帝曰諮:「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嶽泰衡,宗疏事裒,勞餘神禋,鬱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明崇禎進士、長沙知府石公蔭《登禹王碑憩望》詩云:

為覓神碑夏後銘,丹梯陡絕屢回經。

危峰拔地雄南楚,遠水蟠天漾北溟。

渺爾城寰猶列俎,飄然身世此孤亭。

九洲何處罡風吐,環現空疑拱萬靈。

顯然,此詩對楊慎的釋文表現出一種虛無縹緲的空疑之感。白楊慎釋文後,又有明代沈鎰、楊時橋、郎瑛,清代杜壹,當代長沙童文杰、杭州曹錦炎、株洲劉志一等人先後作「岣嶁碑釋文」。許多考釋者都沒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學者則認為「禹碑」並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嶽祭山的頌詞。而劉志一則認為岣嶁碑為楚莊王三年(前611)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勳。

劉先生認為岣嶁碑所用文字為夏代官方文字,早於商周金文。這種文字到戰國末期逐漸消亡。秦漢文字改革後,絕大多數文人無法識讀了。加上內容南楚方言,又多通假,字體又採用對稱型裝飾手法,更難辨認。劉志一花費10年心血破譯此碑文,其譯意與《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所載楚莊王滅庸的過程大同小異。劉的成果得到了中國先秦史學會專家們的肯定。無論將來另外的考釋結論如何,劉先生的釋文都能成一家之言。:

楊慎禹碑釋文

承帝日諮,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嶽泰衡。宗疏事裒,勞餘神堙。鬱塞昏徙。南瀆愆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