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是什麼意思 預示季節來臨一種法則
2023-04-01 18:54:47 1
很多朋友對於我國的曆法是什麼意思?可能不是非常的了解,生活中我們比較熟悉的,經常會使用到的是陰曆陽曆。那麼你知道嗎?不同的曆法所形成的含義都是不一樣哦。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什麼是曆法的真正意思吧。
一、曆法的意思全方位簡析

所謂曆法,即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一種法則。民用年的起始、長度和劃分是固定的歷算系統,這種系統中按一定的規則安排日和更長的時間劃分單位(如星期、月和年)。曆法是什麼意思?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曆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由於地球的自轉運動,發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於是人們產生了「日」這個時間概念。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一日,也叫一天。如果用日來計算更長的時間間隔,那麼就會出現很大的數字,所以就有必要建立起計量更長時間間隔的單位。自古以來,人們就選取了以回歸年為單位的時間計量系統,並且確定了回歸年單位和日的關係,以及怎樣選取起算點的方法。所以我們稱這種方法為曆法。
回歸年也叫太陽年。地球繞太陽公轉而產生四季循環的周期就是回歸年。一回歸年是365.2422天。但是,在曆法是什麼意思中,一年必須包含日的整數,稱為歷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為歷年的平均長度能夠儘量接近回歸年的長度,做了很大的努力。因而曆法,經過了多次變革。曆法主要有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
現在通用的陽曆,即太陽曆,或稱格里曆。規定陽曆的平年一年為365天。一年分為12個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2、4、6、8、11是小月,2月是28天,其餘月份每月為30天。這樣計算下來,陽曆每年的時間要比一個回歸年短0.2422天,每四年則短0.9688天,即規定凡年數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閏年,並規定閏年的2月增加一天,為29天。可是陽曆四年共有365×4+1=1461天,而回歸年四年共有365.2422×4=1460.9688天,即陽曆四年比回歸年四年約多0.03天,那麼陽曆四百年就要比回歸年四百年約多出3天。也就是說陽曆曆法是什麼意思,除了每四年置一閏年外,還要每四百年減去3天,其平均年長度才能更接近於回歸年長度。
為此,國際上又規定,在每四百年中,只有當世紀年(如1900年,2100年,2200年都稱世紀年)的世紀數能被4整除的年份即逢百之年能被400整除才算閏年,例如,2100年、2200年、2300年都是世紀年,但都不算閏年;而2000年、2400年、2800年既是世紀年,也是閏年。陽曆的平均年度長為(365×400+100-3)÷400=365.2425天。這樣,它與回歸年只相差0.0003天,要經過3000多年兩者才有一日之差。顯然,其精度已經很高了。因此陽曆(即現行公曆)已被世界各國普遍採用。我國於1912年開始採用公曆。數倍。
小結:看了上述內容,相信大家對曆法是什麼意思都有所了解了吧。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一種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