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踐與知識為主題的小論文1000字
2023-03-29 08:13:04 3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人通過實踐活動實際地作用於對象,使人的認識不斷地由可能轉化為現實。這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人們只有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地同對象相接觸,才能使對象的各種現象反映到頭腦中來,形成一定的感覺經驗。人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直接經驗開始的,而直接經驗則是人們親身實踐的產物。不進行改造和變革對象的實踐活動,沒有直接經驗,人的認識就無從開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認識。當然,這並不是說每一個具體的人或每一代人的認識都必須從自己的直接經驗開始。事實上,特定歷史階段上人們的知識大部分來自間接經驗,即來自書本知識或社會教育。那種貶低書本知識、輕視教育工作、拒絕向前人和他人學習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必須明確的是,對人的認識來說,間接經驗只是「流」 而不是「源」,對我們來說是間接經驗的東西在前人和他人那裡則是直接經驗。因此,從總體上看,一切知識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第二,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使對象諸多隱匿的方面呈現出來,才能使對象的真實狀態、屬性、關係、本質和規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有人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的命題只適用於經驗科學而不適用於演繹科學(數學和邏輯)。這種看法是沒有根據的。邏輯和數學公理表面上看來好象是先天的東西,實際上卻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關係的反映。正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客觀事物的這種關係億萬次地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來,逐漸在人們的思想中獲得了鞏固的形式,這才形成了各種在人們看來是不證自明的邏輯和數學公理。因此,即使是看似與客觀世界無關的抽象理論,也源自實踐。
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它總是在一定的認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人們要改造世界就必須首先認識世界,認識就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世界上的事物無限多樣,但並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時或同等重要地進入到人的認識領域中來,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關注和認識的對象,是由實踐活動的需要決定的。
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也往往是圍繞著社會實踐的需要來確定的。在古代,為了適應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確定季節、了解氣候以及後來航海的需要,產生了天文學;為了適應丈量土地、衡量容積和其他計算上的需要,產生了數學;為了適應建築工程、手工業以及戰爭的需要,產生了力學;天文學和力學的發展,又促進了數學的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對新動力的需要,在這種需要的推動下,出現了蒸汽機。對蒸汽機的研究和改造,又進一步推動了動力學、熱力學和機械學的發展。現代科學雖然具有較大的相對獨立性,它的某些研究課題並不直接源自實踐的需要,但即使是對於這樣的研究課題,人們仍然十分重視所取得的成果的實際意義。至於人們最關心的多數研究課題,主要還是來自於社會實踐的需要。由此可見,社會實踐的需要始終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正如恩格斯 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此外,實踐不僅產生了認識的需要,而且通過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有效地推動認識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科學認識來說,生產實踐不僅提出問題,又為解決問題提供物質條件,包括經驗材料和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實驗儀器和設備。恩格斯指出,近代工業的巨大發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實驗手段,並使新的工具的設計成為可能。可以說,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才成為可能」。經驗材料的提供,使人的認識有可供加工的材料,而且,經驗資料越豐富,人們獲取具有系統性和普遍性的認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實驗手段的應用,則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使人的認識有可能突破人體自然感官的局限,向物質世界的無限領域拓展。在現代,人類的科學認識已深入到宇宙的深處和基本粒子的內部,現代科學研究具有高難度和高精度的特點。沒有現代工業所提供的各種強大的物質手段和物質工具,如電子計算機、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測儀等等,要從事現代科學研究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人的認識活動來源於實踐,也要回歸於實踐,從而實現認識的意義.即人們從事認識活動往往是以實踐為目的的,因此,認識成果只有回到實踐,付諸於實踐,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例如,人們在地質學領域所取得的成果被應用於對資源的勘探和開採;對氣候變化規律的揭示有助於人們預知天氣的變化,以利於工農業生產等.當然,人們在很多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暫時,甚至在相當長時間內還顯示不出其實踐價值的情況的確存在,但這並不能否認這些研究的意義。它們將來終究會被應用於實踐。況且這些研究顯示了人類對宇宙懷有的強烈好奇心、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以及揭示宇宙奧秘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