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保繳費率全球第一 中國社保繳費為何高於發達國家?
2023-03-28 23:20:15 1
「中國社保繳費率全球第一」的說法強烈刺激了公眾神經,並引發了網友對現有社保制度以及繳費辦法的集體吐槽,媒體紛紛跟蹤報導,社保部門「亞歷山大」。下面跟著51區小編一起來跟小編看下吧。
數據顯示,我國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已經排名第一,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去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已經排名第一了。
中國社保繳費率全球第一
姚餘棟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首屆峰會提到我國的社保繳費稅率明顯高出發達國家,「目前我國社保費率是超過了40%,而在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社保費率超過40%,10個國家在歐洲,另外一個就是我們了。」
2014年底,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公開表示,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五險一金」已佔到工資總額的40%至50%。從1986年到2005年養老保險改革的歷史可以看出,中國養老金的費率一路上升。
1986年出臺的《國營企業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總費率為18%(企業繳費15%);1995年出臺的《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總費率為26%(企業繳費23%);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總費率為28%(企業繳費20%)。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險發展報告》(2014),無論是與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這類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養老金費率均「處於全球最高水平之列」。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為什麼必須維持如此高的費率?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一篇報導,業內分析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1997年建立部分積累制的「統帳結合」制度時,企業替政府分擔了轉製成本,該成本政府一直沒有償還;二是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贍養率在上升。
2.9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錢夠用嗎?
即便費率高,仍然面臨著錢不夠用的問題。從2013年開始,養老保險基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2013年是養老保險制度贍養比變化的一個轉折點,中國迎來了1963年生育高峰導致的女性退休高峰(女工人50歲退休)。
中國財政部5月早些時候稱,2015年全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虧空」3115.33億元——比2014年1563億元的「虧空」增加了近一倍。2012年,全國養老保險基金還盈餘1079億元。
人口老齡化效應逐步顯現,參保人員中退休人數增速高於繳費人數;部分地區撫養比較高,負擔較重。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於養老保險制度造成巨大衝擊。
2月29日,國新辦就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中國養老保險是「代際贍養」,就是現在已經工作的人要養已經退下來 的人,目前的贍養比正在逐步降低到2.9:1,也就是2.9個人養一個人。
聯合國將老齡社會分為「進入」、「深度」、「超級」三個階段。
中國於2000年左右進入老齡社會,預計在2025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社會,2035年左右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險發展報告》稱,根據社會發展的時間表觀察各國養老金費率水平,在深度老齡化社會期間約為12%~16%,步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前控制在20%以下。而且,主要發達國家在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之前,均鎖定低於20%養老金費率。
社保費率降一半可能嗎?
多數專家認為,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下降的空間不大,降低費率可能性最大的是養老保險。姚餘棟建議,迅速降低五險一金費率,主要是養老保險, 在十年之內要下降一半,單位繳費從現在的20%降到10%。」
對於社保費率高的問題,人社部如何回應?
早在2012年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對於專家提出的提高費率和降低費率的建議進行回應「這是專家個人意見,從某一個角度來提出這樣的建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國家的政策層面來講,我們要統籌考慮各方面的情況。」
2015年1月12日對於媒體「我國社會保險費率全球第一」的說法,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回應稱我國社保費率大體處於國際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受社保制度模式、轉軌成本和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社保費率不宜簡單進行國際對比。
2016年2月26日,人社部官網刊登《我國社保費率高不高》一文中指出,我國社保制度面臨長期基金收支平衡風險,需要保持一定的費率水平。
如何降低費率?
2015年3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表示,只有在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的基礎上,才有條件適時降低社會保險的費率。
有媒體報導稱,據1997年養老保險改革方案的設計者透露,當年制定28%的費率,其中3%~5%為了解決「老人」未繳過社保費的缺口。如果劃撥國有股成功,資金缺口就可以填補起來,繳費率就可以下降3到5個百分點。
有媒體分析,面對養老保險未來所面臨的收支不平衡,政府實際上只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劃撥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險基金;二是繼續靠財政的現金補貼。從目前財政的收支情況和老齡化所引發的越來越大的收支缺口看,繼續靠財政的現金補貼這條路實際上是難以支撐了。
延休、國資補充,如何改革可行?
目前法定的五項社保繳費之和已達工資的40%以上,企業和個人的社保繳費負擔已經很重,沒有繼續提高繳費比例的空間,是否真的只有通過延遲退休來增加繳費時間?
此前,有社保領域權威學者測算稱,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但2015年12月初還有統計數據顯示,假設中國的人口結構在各個年齡段是均衡的,每年可減輕的養老金負擔為30.8萬億元/全國平均壽命,以目前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5歲計算,則每年可以減輕養老基金支付壓力為4106.7億元。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29日表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已經出來了,還要按照相關程序報經批准後才能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今年肯定會拿出方案。延遲退休或許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擔養老金收支壓力,但許多網友都表示難以接受多「突然要多工作幾年。」
北京商報一篇報導也指出,用延遲退休補缺養老金效果存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稱,「養老金有缺口是制度設計的問題,目前討論的延遲退休是應對措施之一,但不是惟一的辦法。」一些地方也開始「多繳長繳」 養老保險。人社部近期稱,多繳養老保險費都是划算的,我國正在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
開設個人養老帳戶效果如何?
2001年中央決定由遼寧省實施個人帳戶試點,2008年儘管已經擴大到了13個省份,但之後再也沒有省份願意加入。專家們認為,試點進行不下去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由於轉型成本的解決沒有法制化、力度有限。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都意識到將財政資金存在個人帳戶,將變成永遠都不可能收回的「沉沒成本」。
國企資產「填空」被認為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2015年5月18日,超過33億元的國有資本正式劃撥到新成立的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名下,這意味著在中央文件中已出現長達11年的「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資金」終於不再是「紙上談兵」。
但劃撥國企資產充實社保,效果並不樂觀。當前,國企上繳國家紅利比例不僅很低,而且大部分都是「取之國企用之國企」,真正用來充實社保的微乎其微。
較之於劃轉國企股份,提高國企上繳國家紅利的比例,充實社保的效果也許更為明顯。利用國企上繳分紅充實社保,因此具有很大的空間。
此外,有媒體提出政府財政本身也可以直接充實社保。比如在德國,為解決法定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政府曾在1997年提高增值稅率一個百分點; 1999年開徵生態稅——4芬尼/升的燃油稅、2芬尼/千瓦時的電力稅等(中央編譯局官網2013年6月6日)。如果我們的燃油稅或資源暴利稅也能用於充實社保,社保資金的缺口還會那麼大嗎?
中國社保率到底高不高?
關於「我國社保繳費水平過高、企業負擔重」的說法也經常被提起。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刊文,對我國社保費率高不高的問題進行了說明。文章首先介紹了目前我國社保基金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當前,由於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社會保險的擴面徵繳空間日益縮小,而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持續提高,因此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承擔了歷史債務、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後,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給「老人」發放的養老金和給「中人」發放的過渡性養老金等,都是要由基金來支付的。另外,養老保險是以省級統籌為主,目前不能在全國範圍內調劑使用基金,這就出現了各地基金積累結餘不均衡、地區間費率高低有差異的狀況。
我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已經連續11年調整,基金支出額也越來越大。未來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不可逆轉,基金支撐未來養老保險的支出已面臨很大壓力。醫保基金和養老保險基金一樣,也是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省份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的狀況,基金「穿底」風險也日益凸顯。由此可見,我國社保制度面臨長期基金收支平衡風險,所以需要保持一定的費率水平。
未來我國的社保政策會有部分調整。因為除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以外,社會保險還包括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文章指出,對於這些基金收支情況良好的社會保險,今年費率會相繼調低。當前,我國社會保險五險費率合計近40%,中共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下一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人社部將通過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等,研究落實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