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花籃水塔可以從空氣中提取淡水
2023-03-28 22:16:10 2
世界上有些地方會缺水,通常要麼挖井尋找水源,要麼引水或舉家遷移。但是在衣索比亞缺有些不同的做法。長年乾旱的衣索比亞東北部,由於嚴重缺,哪裡的人們想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來緩解缺水危機。
2012年春天,一位叫阿圖洛·維託裡(ArturoVittori)的義大利建築師突然決定去衣索比亞走走,到那裡去兜兜風。飛機抵達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之後,他與衣索比亞本土建築師塔德西·吉爾梅·傑布裡濟巴(TadesseGirmayGebreegziabher)共同踏上了一路向北的旅程,沿途經過了拉利貝拉的傳奇巖石教堂和貢德爾的十七世紀古堡,以及巴赫達爾那片波光粼粼的塔納湖。
一路下來,這位義大利建築設計師積累了一肚子問題。塔德西說:「我們在路上看見很多女人扛著大桶走來走去,維託裡就問我她們在幹什麼。我就告訴他說,她們在取水回家,因為她們的居住地附近沒有可用水源,我小時候也得幹這種活。」
路上的經歷,使維託裡感悟良久。「我目睹了衣索比亞人艱難的生活現狀,看到這裡的婦女兒童不得不步行數公裡去取水,而且集水的過程也十分危險,」他這樣對我說。「所以我開始琢磨,怎麼幫他們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就這樣,WarkaWater水塔的概念誕生了:搭建一個花籃形狀的塔型建築,採用竹子或蘆葦作為框架材料,利用上面懸掛的織物來收集霧氣。這種輕型結構的設計十分簡單,只需要村民用當地的農作物材料和他們所掌握的編織技能就能完成。
用蘆葦搭建的網狀結構外殼,可以收集霧氣凝結的水珠,然後引流滑入底下的儲水容器裡——這個設計引起了轟動的反響,獲得了當地人民的大力支持。
據維託裡估算,這種集水裝置每天可以存儲50到100公升的淡水,而且造價只需約500美元,還不需要藉助任何機械工具進行安裝(否則成本至少上千)。WarkaWater水塔的結構上沒有活動部件,使用起來十分安全,保養費用也很低廉,而且完全綠色環保。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經有人在利用這種WarkaWater裝置進行集水了。比如在智利和秘魯的高地,如果趕上合適的天氣,每天差不多能集取到幾百公升的淡水。當然,這樣的產量只有在水霧濃得像湯一樣的密林叢中才比較容易實現。但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為什麼WarkaWater水塔的結構看起來會那麼複雜?
對於維託裡來說,這就是他的藝術作品。從北京到開羅,從開羅到舊金山,WarkaWater已經為他在一系列國際展覽上帶來了巨大的讚譽。「如果你想做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東西,美學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他解釋道。「如果這東西看起來就很漂亮,人們會去欣賞它,那麼它就有更多機會被整合化。」
「它看起來就像一朵巨型花蕊!」塔德西讚嘆道。「它就是為了美學而設計出來的。」
然而在衣索比亞農村的現實背景下,沒人能保證這種看起來異常可愛漂亮的WarkaWater水塔藝術品能順利交付使用。當地已經建成了五座原型塔,截至目前卻仍未進行現場測試。在完成商業計劃之前,這個項目就需要吸引到投資者的注意,而且WarkaWater水塔的最終設計仍在不斷完善之中。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模型之前已經在米蘭展出過,它高9米,使用的是一種叫做juncus的高韌度蘆葦,這種原材料是從亞洲進口的。維託裡介紹說,最終的設計成品高度可能要達到12米,並且應該會由當地的農產品建成,竹子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即使設計完成,還有別的需要擔心的地方。
衣索比亞是國際慈善機構的老朋友——自上世紀80年代災難性的大饑荒以來,三十年過去了,大量媒體把這個國家推到聚光燈下,傾以數百萬美元的捐助款項,還為流行歌手BobGeldof的輝煌事業助了一把力,使得很多人依然覺得這是一個深陷極度貧困之中的國家。但其實局勢已經發生變化了:在進行中的國際援助幫忙下,衣索比亞在降低貧困率的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孕產婦死亡率和營養不良兒童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令很多專家都感到喜出望外。
然而這個國家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每天生活標準不足1.25美元,大概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大部分依靠小規模農業活動養家餬口。衣索比亞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是自上而下的——你也可以將之視為某種「獨裁制度」:自來水管道工程是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開始推行的,衣索比亞本國的開發人員也將目光集中於此;但在人口過於分散的農村地區,地下水井卻仍是最常見的解決方案。
我去拜訪了阿迪斯阿貝巴大學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專家傑瑞米·薩西魯(GeremewSahilu)教授,他認為WarkaWater水塔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需要詳細研究具體在什麼樣的地區環境中才真正有效,然後再將其放到更多地區」。他還說:「我不是說他們必將面對這樣的問題,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如何適應整個系統,並適應其中的相關利益爭奪。」
教授的觀點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衣索比亞是否真的需要WarkaWater水塔這種小型集水計劃項目?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每個人每天需要消耗掉20公升的淡水,而這剛好是一個大水罐的標準容量。在衣索比亞,每個農村家庭的平均人口超過五人;因此一般情況下,每名婦女(這項任務也不幸地落於女性肩頭)需要足夠強壯到可以每次同時攜帶兩個大水罐,然後還得從最近的水源往來三次,才能獲得保證家人健康的用水所需。
有了這樣的數據做基礎,再來想像一下在社區裡建造WarkaWater水塔的實用性——可見其提供的好處幾乎是微不足道的:它每天的產水量只有100公升,按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統計的基本標準,最多只能滿足五人的生活用水所需。因此,你得在整個農村地區建滿這種花籃樣的大水塔,才能滿足整個村莊的用水量。即使這種建設規模可以實現,還要看當地的環境和溫度是否有利於霧氣的冷凝;即使這個水塔每天最高的儲水量能達到100公升,在低洼地區的氣候條件下也很難實現。
不過幸運的是,衣索比亞擁有足夠多的高原土地。薩西魯教授認為,該計劃仍然具有一定的潛力:比如在學校或者醫療中心旁邊建設這樣一個WarkaWater水塔,必然也是有所幫助的。畢竟,冷凝集水法對於衣索比亞來說還是一項全新的技術,它「非常值得一試,對於某些人來說也很有研究的興趣。」
維託裡希望,他的第一個進入運轉的WarkaWater水塔能夠在2015年底時投入建成,屆時一定會是件十分漂亮的作品。「這就是我設計理念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藝術必須是有用的。衣索比亞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大自然就是這一切美麗景色的主宰者。而這種自然之美,也必然是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