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位德國建築師的秦嶺之旅
2023-03-27 07:08:21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遊。 秦嶺中的張良廟遠景,留壩(ErnstBoerschmann1908)在《華山1935,赫達·默裡遜的人生傳奇》一文中,對於華山最早的照片,緩山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能看見的關於華山最早的樣子,應該就是1935年的一系列老照片。」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讀者「長羽1974」在文末的留言中給出了提示:「還有比這早的華山老照片,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ErnstBoerschmann)在1906-1909年來到中國時,就拍攝過華山,還有當時的西嶽廟。這些照片可以在其《中國建築和景觀》一書中看到。」華陰廟,華山在查找了ErnstBoerschmann以及這位德國建築師的《中國建築和景觀》等更多資料後,發現了經他之手拍攝的中國建築舊影,此前也早就見到過,只是當時並未了解到作者詳情。
ErnstBoerschmann(恩斯特·柏石曼,中文名又譯恩斯特·柏施曼、恩斯特·伯施曼),是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的德國建築師。作為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的作品嚴肅齊整,雍容之中盡顯中國古建築之華美,對於早已灰飛煙滅的絕大多數中國古建來講,至少還有照片讓人一窺真容。中峰與西峰,華山1902年,恩斯特·柏石曼首次途經印度來到中國,直到1906年,一項醞釀已久的關於中國建築的考察之旅,才在德意志帝國政府的支持下開始著手實施。1906年的秋冬之交,恩斯特·柏石曼從北京開始,經過三年多的時間,足跡上萬裡,跨越了當時大清國的12個行省。 雲海和渭河平原,華山歷時3年的旅程途徑: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期間拍下了數千張皇家建築、宗教建築和典型民居等照片,後來整理出版了多部論述中國建築的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是1923年出版的《中國建築與景觀》(BaukunstundLandschaftinChina)攝影集。
《中國建築與景觀》書影作為一位外國人,恩斯特·柏石曼在中國古建築方面的研究成果雖長期不為人知,但他作為探索與發現中國古建之美的傑出先行者之地位卻不可低估。由於歷史的變遷,柏石曼的這些論著也已經成為後人所無法逾越的中國古建築史領域的裡程碑。1908年4月,他從北京出發,經五臺山到達太原,再南下過黃河,進入陝西境內,由此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穿越秦嶺之旅。在他的《中國建築和景觀》一書中,雖然只收錄了華山、西安、漢中等地的十六幅照片,但從這僅有的十幾幅照片中,卻讓人深刻感受到來自於古老陝西的神秘氣息。
白雲,華山相信恩斯特·柏石曼在從東到西的秦嶺之旅中絕不僅僅只是拍攝了這十幾張圖片,足跡所到之處,他應該會對過去的陝西有著更多的發現與記錄,只是這一切,我們已經很難再去追尋。就像隱藏在山間的張良廟,我們也已經無法知道,恩斯特·柏石曼為何對它這樣感興趣。也許,他所在意的只是內心所充滿的一種純淨的古意,或是一種完全超脫淡泊的氛圍。而這恰恰激發了山人的好奇,讓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再去看看,百年以後的它們,又是怎樣的模樣! 北門,西安北門城樓,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西安一真亭,化覺巷清真大寺,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西安北花園,張良廟,留壩張良廟,留壩北花園,張良廟,留壩授書樓石階,張良廟,留壩馬超像,馬超墓,勉縣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