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的文化常識
2023-03-26 23:06:19 1
結構概要: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後又有傳。
1. 完璧歸趙品茗 2. 澠池相會 3. 廉藺交歡(負荊請罪)1. 完璧歸趙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趙王君臣謀議,予,不予,兩難,就顯出兩國的實力懸殊,秦的貪暴的面目立見。解決這樣的困難非易事,欲揚先抑。
為藺相如的出現蓄勢,情節陡然緊張起來。宦者令繆賢說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插敘從一個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烘託、鋪墊。
趙王召見藺相如,對趙王問。表明藺相如對秦趙形勢早就成竹在胸,對秦國的陰謀也看得明白,並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
當趙王問「誰可使者」時,相如表示願往使秦,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所以也有大勇。並對此表示決心完璧歸趙,從他的堅定的口氣和條理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於趙國的思想,還具有大智大勇,於是博得了趙王的倚重。
「於是」「遂」,這些詞語正體現了趙王的對他的信任。雖然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搏鬥,相如只能憑著自身的才智勇氣和趙秦國力的對比,抓住有利形勢。
敘事至此,情節為之又一緊,懸念,吉兇未卜。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對待趙使者藺相如非常輕慢,又無意交出償城,相如激於責任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一席話震動天地。持璧欲擊柱,怒髮上沖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相如大義凜然不可犯的氣概,迫使秦王讓步,答應齋戒設九賓大禮受璧。
相如初勝,即先發制人掌握主動,先派人歸璧於趙,然後在殿上慷慨陳辭,理直氣壯申明歸璧於趙的理由:先從歷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趙形勢強弱對比表明秦可能欺趙,趙決不敢欺秦,暗示造成這樣的後果其曲在秦。最後指出自己寧死不負趙,氣勢奪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動,秦王雖怒,但不願以一璧之故而斷絕秦趙之歡,即使當時殺相如,在外交上已經輸掉了一籌。
實際上是秦國尚不能對趙採取太強的軍事行動,所以只好畢禮歸之趙。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這也是趙國有足能對抗秦國的軍事力量--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作外交鬥爭的後盾,秦廷抗辭才能勝利。
雖不正寫廉,從側面暗寫一筆廉頗,應開頭。這裡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於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
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越來越緊迫的氣勢。此事已完,其影響未完。
秦志不逞,故攻趙,更顯示出各國矛盾鬥爭的複雜性,也是為人物設置了新的難題,引出了澠池會。會前,廉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年秦王與楚懷王相會於秦,設伏兵截其歸路,楚懷王被拘,走趙,趙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
所以秦一向以此為圈套,顛覆別國,趙君臣對此深感憂慮。廉頗與王訣體現了思慮深遠,語雖少,意卻深,體現了他重國事,有勇有謀的性格,從而突出了隨趙王前行的相如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澠池會上,秦王負強欺趙,欲對趙王施無禮。相如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從,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懾了秦王,使秦不能加勝於趙,趙盛設兵,秦不敢動,又一次體現了廉頗的作用。
外交上的勝利全仗相如之勇氣,廉藺相互配合,保全了趙國的尊嚴,又使秦受挫,這裡繁筆寫藺,簡筆寫廉,相映相生,突出了兩個人物。 相如拜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澠池會是秦趙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勳,而又成為趙國將相不和的引線。
廉頗居功自傲,輕視出身平民,低賤的相如(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賢,使士的才幹得以施展,才使國家保全。戰國紛爭給了士發揮作用的機會)而相如卻一再忍讓,經由門客傳言,終於使廉頗領悟到相如不欲與廉將軍爭列並非是懼怕羞愧,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是相如忍讓的原因,體現了相如的以大局為重,不計小嫌的大度,終於,廉頗親自負荊請罪於藺相如門,表現了廉頗雖執著名位之爭,卻性格直爽豪放,知過能改,忠於國家的高尚品質。
這一故事點出了藺相如廉頗之所以能夠獻忠尚義,就在於以國家為重的忠義之心。前兩事全突出了廉藺配合文武相濟才使趙不敗,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寫作借鑑和閱讀體會:品茗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傑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鑑:1. 三個故事各有首尾,有獨立性卻又環環緊扣,相互關聯 故事以秦趙--藺廉這一雙重矛盾衝突貫穿,以前者為主,後者為次,前者決定著後者,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內外兩者矛盾衝突層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緩和了,內部矛盾便激化了,這樣結構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 敘事有波瀾,曲折抑揚 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