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古代官員到底多富?清官包拯年薪千萬

2023-03-25 22:45:51

唐宋官員有多富?看看白居易、王安石和包拯的工資清單吧!白居易月薪一萬五,王安石月薪九萬,清官包拯年薪過千萬……清官包拯年薪是多少?有人統計,包拯年薪超千萬。這是個讓不少人遺憾沒生在宋朝的數據。超級富國宋朝對公務員實行高薪制,宋朝高級公務員們富得流油。優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員很少有自願致仕(退休)的,有的為延長任職期限,竟改動年齡。

哪個朝代的公務員薪水最高?

中國古代的「秩祿」制度,等級森嚴,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祿是俸祿,是朝廷發給官吏的薪餉。官秩品在秦漢時以穀物多少計算。西漢從萬石到佐史分為二十級,曹魏時以一品至九品定分為九級,南北朝逐漸改為正從九品十八級,隋唐沿襲南北朝的秩品等級,以後各朝也大抵如此。漢代的官俸以穀物計算,最高秩萬石月俸350斛(一斛相當於14公斤),最低秩月俸僅為3.6斛。兩者相差近百倍。

古代這些當官的公務員到底工資能拿多少錢?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

唐代官俸有職田、祿米、錢貨。京官一品、外官二品授田12頃,京官八品、外官九品授田2頃50畝。武德初年,正一品祿米700石,從九品祿米50石。貞觀時一品官月俸錢6800文,九品官為1300文。唐後期,俸祿厚外官、薄京官。

宋朝百官的俸祿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優厚,月薪餉最高達400貫(一貫為千文),是漢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錢外,還有祿米,宋朝大小官員錦衣美食,生活奢華。正一品官,月領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從九品官,月祿米5石,俸錢8000文,外加每年綿12兩。除以上薪餉外,各種福利補貼名目繁多,計有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等等。官員家中役使的僕人衣食及工錢也由政府「埋單」。

宋代公用錢借貸利息與職田的收入,除由部門長官支用外,大部分進了部門「小金庫」,隔三差五發放給官吏們,成為收入的一部分。官員出差或赴任時,可以憑朝廷發的「給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領用糧食衣服等。

宋朝還設立「祠祿之制」,德高望重的高級官員進行定期療養,一切費用均由國家承擔。宋朝的不少官員能領取兩份薪餉,名曰「職錢」。優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員很少有自願致仕(退休)的,有的為延長任職期限,竟改動年齡。因此,朝廷只好強迫官員致仕,對年滿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課,不給升遷。官員致仕時,往往給予加官晉級,類似當今公務員的「即提即退」。宰相級的官員致仕後,仍可參議朝政做「高級顧問」。官員自動致仕的,其子孫可以「蔭補」一定的官職,致使「官二代」從政者眾多。

宋朝百官的俸祿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優厚,月薪餉最高達400貫(一貫為千文)

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白居易為校書郎時,他在詩歌中寫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遺,工資跟著增加了一倍,「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

史載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54歲的白居易任蘇州刺史,不知是因為蘇州是江南頭等富庶地方,還是白居易資力比較老了,反正那時候他的工資已經比較的豐厚了。「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

白居易為賓客分司時,曰:「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嵩洛供雲水,朝廷乞俸錢。」「老宜官冷靜,貧賴俸優饒。」「官優有祿料,職散無羈縻。」「官銜依口得,俸祿逐身來。」

隨後,白居易調進中央政權機關,為太子賓客,分司洛陽時,工資已是他剛做官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接著,升為太子少傅,工資漲到了頂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而且還相當清閒自在,很是令人羨慕。連蘇軾也表示豔羨:「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

到晚年,白居易退居林下,回到洛陽履道裡的大宅子頤養天年,還可以領到一半的養老金,「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壽及七十五,俸佔五十千」。

《白公說俸祿》還記載:兼京兆戶曹,曰:『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囷。』貶江州司馬,曰:『散員足庇身,薄俸可資家。』壁記曰:『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罷杭州刺史,曰:『三年請祿俸,頗有餘衣食。』『移家入新宅,罷郡有餘資。』

古代白居易的薪資還是非常可觀的

從白居易的詩裡,我們可以大約地了解到唐朝時做官人拿的工資是多少,不過白居易個別詩詞裡自說俸錢亦有誤。如白居易有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詩云:「公事忙閒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白居易當時與王司馬同級,五品官。一司馬,俸錢怎能敵尚書?他貶到江州不久,即寫信給元微之,略云: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潯陽臘月,江風苦寒,歲暮鮮歡,夜長無睡,引筆鋪紙,有念則書,言無次第,勿以繁雜為倦,且以代一夕之話也。信內言月俸四五萬,這才是老實話。唐代官制,司馬薪級約略如此。至於尚書官俸,唐制為一百貫文,即十萬也。司馬僅為五十貫文,即五萬,差一半,怎可敵尚書﹖可能是白居易當時的誇大之詞。不過這個按照唐時一文銅錢約折合後世人民幣三毛計算,月俸四五萬相當於人民幣12000至15000左右。

王安石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王安石受命危難之時,立志通過改革,「均天下之財,使百姓無貧」,開始大力推行改革。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被罷相。後來,王安石與宋神宗又產生分歧,最終,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

在宋時,宰輔去職,或調任,或罷免,或致仕,或去世,只要不是被貶謫的,朝廷都有格外恩典,以示優厚大臣。王安石便帶個外任的職銜,到那地方資祿養老。那麼,曾身為宰相的王安石此時的養老金是怎樣的呢?

宋朝的宰相一旦離任,給予這些曾經的國家重臣最通常的賞賜是進官加職。據《宋史·王安石列傳》,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於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慈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自禮部侍郎超九轉為吏部尚書。

王安石進的「職」是觀文殿大學士。宋代官制,官、職、差遣分離,「職以待文學之選」。殿學士指諸殿大學士、學士,包括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保和殿,以及曾置而改名的文明殿、紫宸殿、延康殿、宣和殿等的大學士和學士,都是職名。

各「殿學士」為宋朝最高級職名。《宋會要·職官》稱,朝廷設此,特用以恩寵離任的宰相和執政,「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待從備顧問而已」。《通考·職官考八》說:「觀文殿大學士,非曾為宰相不除;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及學士,並以寵輔臣之位者;端明殿學士,惟學士之久次者始除。」

王安石的所得也比較豐厚

宰相的進官加職,有一個演變過程,其趨勢是越來越豐厚。《宋史職官志》裡列有宋朝各級官職的俸祿。其中,資政殿大學士的「工資」是:「料錢、衣賜隨本官。」端明殿學士的「工資」為:「貼職錢五十貫,米麥二十石,添支米三石,面五石,萬字茶二斤,春、冬綾五匹,絹一十七匹。羅一匹,冬綿五十兩。」因為王安石的觀文殿大學士是諸學士之首、從二品,他所得也比較豐厚,王安石的養老金是:料錢、衣賜隨本官。

衣賜,相當於服裝補貼,是俸祿的一部分;宋神宗改革官制,分別階官和職事官,用階官定俸祿,階官的俸祿稱為「料錢」。宋代中、上級官員的待遇一般比較優厚,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外任地方官還配給職田,自三四十頃至一二頃不等。宋神宗後,一些下臺的或勢將下臺的官員有的還被授予或自請擔任宮觀官、監嶽廟等閒官,坐領「祠祿」。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員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貫,有人據當時每石米價約六七百文到一貫文折算,得出宰相的月薪幾近90000元人民幣。至於林林總總的福利,如祿粟月一百石,春、冬衣共賜綾四十匹、絹六十匹,冬綿一百兩,隨身傔人的衣糧七十人,每月給薪一千二百束,每年給炭一千六百秤、鹽七石。

有一種說法認為,宋朝宰相的官方收入大約至少是明朝宰相——首輔的五倍以上。據此,宋的宰相離任之後也可有著豐裕的生活。如王安石辭官後就閒居「半山園」,追求精雅的山水閒情生活過得輕鬆愜意。包拯年薪最高的時候,應該是在臨終前,他既是樞密副使,又是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同時還被封為東海郡開國侯,官品和爵位之高僅次於當朝宰相,所以這時候肯定是他一生中拿工資最高的時候。

包拯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

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頭上戴有三頂帽子,即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按宋仁宗嘉佑年間頒布的公務員薪水法規《嘉佑祿令》,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

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麥。此外每月還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

另外,作為外任藩府的高級地方官,朝廷劃撥給包拯20頃職田,也就是2000畝耕地,允許他每年收租,並且無需納糧。這2000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進項。再查《嘉佑祿令》,權知開封府事每月還有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給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

總計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綿、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乾草。宋真宗熙寧二年,開封米價400文一石,麥價300文一石。宋仁宗嘉佑四年,官定綾價1600文一匹。宋真宗鹹平年間,開封每匹絹最低1200文。宋徽宗宣和年間,每匹羅定價4000文。宋仁宗天聖七年,官府規定每兩綿不得超過85文。宋真宗時某年冬天,官府出售木炭,每秤售價100文。宋仁宗後期,官府收購柴禾,每捆定價50文。宋仁宗寶元二年,開封乾草最低19文一捆。

以上是史料中出現的距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近的物價數據。利用這組物價數據,我們可以把包拯每年的各項實物收入都換成錢,加起來大致是1022貫,加上20856貫貨幣收入,總共是21878貫。這就是包拯任職開封府時的年薪。按當時400文銅錢的購買力和現在2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是相仿的,21878貫銅錢合計1367萬元。

包拯做官時可是年薪過千萬啊

據宋徽宗時淮南轉運使張根說,他掌管淮南20個州,每年上繳中央的財稅有30萬貫,平均一個州繳稅才1.5萬貫。包拯兩萬貫以上的年薪,比人家一個州每年上繳的稅收還要多。這個結論有點兒嚇人。

包拯曾當過十年「宅男」

包拯一生幹過好多工作。最開始做天長知縣,後來做端州知州,再後來做戶部判官,再後來做京東轉運使,再後來做陝西轉運使,再後來做河北轉運使,再後來做三司戶部副使。從三司戶部副使的崗位下來以後,他又回到地方任職,先後在揚州、廬州、池州、江寧等地做第一把手。到晚年,他重新殺回京城,做開封府府尹,做御史中丞,做三司使,做樞密副使。

從任職時間看,包拯做的最長的官是大理評事,這是他考中進士之後朝廷封的,是個虛銜,沒有實際工作,只拿工資不幹活兒。包拯在這個職位上幹了十年,其實這十年裡麵包拯壓根兒沒上班,一直在安徽老家給父母養老和守孝。換句話說,包拯有過長達十年的「宅男」生涯。表面上看這個活計挺不賴,但由於不上班,朝廷至多給他發半俸。所以「宅男」的這十年,是他年薪最低的十年。

而包拯年薪最高的時候,應該是在臨終前。據他生前好友吳奎給他寫的墓志銘,包拯臨終前既是樞密副使,又是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同時還被封為東海郡開國侯,官品和爵位之高僅次於當朝宰相,所以這時候肯定是他一生中拿工資最高的時候。

包拯在老家給父母養老和守孝長達十年的「宅男」生涯中年薪很低

既然官職不同,薪水就不一樣,那麼給包拯算年薪這件事就變得非常麻煩。所以我們不妨橫切一刀,只取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的這個剖面,來分析一下他可能得到的具體收入。

三份工作兩份有錢賺

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頭上戴有三頂帽子,即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龍圖閣直學士」是從三品,沒有日常工作,一般是皇帝有學術問題或者政治上的重大問題需要諮詢的時候,龍圖閣直學士才站出來說兩句。在北宋前期的官制裡,這種官叫做「侍從官」。「尚書省右司郎中」是從五品,也沒有日常工作,既不用去尚書省上班,也不用負責尚書省的任何事務,它只是朝廷給官員計算工資時的一個依據,所以叫做「寄祿官」。「權知開封府事」是包拯的正式職位,「權」是暫時的意思,「知」是掌管的意思,權知開封府事,就是說你本來有別的官職,但是朝廷現在派你去開封府主抓全局,別的活兒你先放放。在北宋前期,像這種由朝廷指派去做具體工作的官叫做「差遣官」。

龍圖閣直學士收入

先說侍從官「龍圖閣直學士」給包拯帶來的收入。按宋仁宗嘉佑年間頒布的公務員薪水法規《嘉佑祿令》,龍圖閣直學士每月有「料錢」,也就是基本工資;每月還有「添支錢」和「餐錢」,也就是補貼;另外每年春、冬兩季還能領到一些「衣賜」,也就是布匹。其中料錢每月120貫,添支每月15貫,餐錢每月3貫,衣賜每年發兩次,每次發5匹綾、17匹絹、1匹羅、50兩綿。

做個小計: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

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

尚書省右司郎中收入

再說寄祿官「尚書省右司郎中」給包拯帶來的收入。《嘉佑祿令》規定,尚書省右司郎中每月有料錢35貫,沒有餐錢和添支,而衣賜也是每年發兩次,每次各發3匹綾、13匹絹、1匹羅、30兩綿。按照《嘉佑祿令》的工資發放原則,如果一個公務員既有寄祿官的官職,又有侍從官的官職,那麼他並不能兼領寄祿官和侍從官的雙份薪水,而是哪份薪水高就領哪份。對包拯來說,他的侍從官薪水明顯比寄祿官薪水要高,所以他只能領到作為龍圖閣直學士的那份薪水。

作個小計:包拯作為尚書省右司郎中,每年的收入是零。

權知開封府事收入

最後看差遣官「權知開封府事」給包拯帶來的收入。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麥。此外每月還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朝廷發給包拯的可以由他隨意支配的小金庫)。另外,作為外任藩府的高級地方官,朝廷劃撥給包拯20頃職田,也就是2000畝耕地,允許他每年收租,並且無需納糧。這2000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進項。再查《嘉佑祿令》,權知開封府事每月還有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給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

作個小計:包拯做權知開封府事,每年有19200貫的貨幣收入,還有240捆柴禾、480捆乾草、15稱木炭、180石小麥和2180石大米的實物收入。現在可以合計出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20856貫銅錢、2180石大米、180石小麥、10匹綾、34匹絹、2匹羅、100兩綿、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乾草。

宋真宗熙寧二年,開封米價400文一石,麥價300文一石。宋仁宗嘉佑四年,官定綾價1600文一匹。宋真宗鹹平年間,開封每匹絹最低1200文。宋徽宗宣和年間,每匹羅定價4000文。宋仁宗天聖七年,政府規定每兩綿不得超過85文。宋真宗時某年冬天,政府出售木炭,每秤售價100文。宋仁宗後期,政府收購柴禾,每捆定價50文。宋仁宗寶元二年,開封乾草最低19文一捆。包拯做權知開封府事,每年有19200貫的貨幣收入,還有240捆柴禾、480捆乾草、15稱木炭、180石小麥和2180石大米的實物收入

年薪比一個州的稅收還要多

以上是史料中出現的距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近的物價數據。利用這組物價數據,我們可以把包拯每年的各項實物收入都換成錢,加起來大致是1022貫。您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驗算一下。1022貫實物收入,加上20856貫貨幣收入,總共是21878貫。這就是包拯任職開封府時的年薪。

當時的21878貫是多少錢呢?如前所述,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朝一石是66公升,裝米約100斤,按每斤兩塊五估算,能賣250元。所以不嚴格地講,當時400文銅錢的購買力和現在2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是相仿的,每文銅錢折合人民幣0.625元,每貫銅錢則折合625元,21878貫銅錢自然是1367萬元。

單按米價換算就得出包拯年薪千萬以上的結論,多少顯得有點兒不靠譜。不過據宋徽宗時淮南轉運使張根說,他掌管淮南20個州,每年上繳中央的財稅有30萬貫,平均一個州繳稅才1.5萬貫。包拯兩萬貫以上的年薪,比人家一個州每年上繳的稅收還要多。這個結論有點兒嚇人。

宋朝對公務員實行高薪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高級公務員如包拯的高薪竟然這麼高,這卻是大家未必知道的。當您知道包拯曾經年薪上千萬以後,也許會為自己沒有生在宋朝而遺憾,不然努力考一把進士,然後也做到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一年也拿它一千多萬,可比做什麼都強。但我不這麼想--上邊是富得流油的公務員,下邊是窮得掉渣的老百姓,這樣兩極分化的社會該多麼恐怖!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