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日軍膽顫的十大抗日名將
2023-03-25 18:36:51 2
1.張自忠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2.楊靖宇
1940年初,楊靖宇離開密營赴濛江途中,在今靖宇縣南部的林中被日軍包圍,經過數小時激戰,楊靖宇被叛徒用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楊靖宇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
3.趙尚志
趙尚志(1908—1942),遼寧朝陽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黃埔軍校學習。趙尚志帶領抗日遊擊隊採用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與日軍進行作戰,多次跳出日軍的包圍圈,並在冰趟子對日軍進行伏擊,擊斃日軍200多名。對於趙尚志出色的軍事才能,日軍慨嘆道:「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4.包森
抗日戰爭時期,在冀東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陽式的八路軍將領,他便是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兼13團團長包森。包森死後日偽軍仍然懼怕他,日軍聽說包森的軍隊到了,便會摸著腦袋:「死了死了的」;偽軍們口角,常以「出門打仗碰上老包」為咒語。就連岡村寧次也哀嘆:「到冀東如入苦海。」包森犧牲的消息傳出後,日軍一反常態,在所有報紙的宣傳報導上,都去掉了污衊攻擊之詞,作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
5.孫立人
孫立人將軍,新1軍軍長。中國遠徵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盟軍在第一次入緬戰爭中的唯一一次勝利。1943年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孫將軍指揮得當,殲滅日軍三萬三千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6.張靈甫
張靈甫,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7.趙登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駐守北平的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28日,一三二師中將師長趙登禹和他的老上級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佟麟閣在永定門外大紅門一帶的對日作戰中,相繼戰死,壯烈殉國。
8.呂正操
呂正操,對日作戰傷亡1:10,打得日軍聞風喪膽。日軍對呂正操三字聞風喪膽,數次巨額懸賞將軍頭顱,但每次進攻都被將軍擊敗,不得不發出「心服口服」的哀嘆。
9.馬本齋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著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10.白乙化
1939年在平西馬蘭峪的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副司令員白乙化。在密雲縣黨史辦公室裡,副主任林振洪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傳奇的白乙化。「他人長得很帥氣,年紀輕輕,滿臉的絡腮鬍子。7歲入學,10歲能詩,19歲入黨,戰功赫赫,人稱『小白龍』,這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