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掛門帘怎麼說?喜話
2023-03-23 22:07:21 2
嘴裡要高聲念著:左手掛,右手提,上掛門帘生貴子,下掛門帘生狀元,兩手一起掛,來年生個胖娃娃。
結婚掛門帘是一種風俗習慣。 傳說西漢時期,匈奴四起。
漢王為了邊境不受侵犯,並促使匈奴對漢王稱臣納貢,便採取通婚方式以達到兩國和善的目的。後宮明妃王昭君自請北嫁匈奴,漢王十分高興,立刻認她做義女,並為她的出塞準備了極為豐富的嫁妝,從工業產品、五穀種子、紡織繪畫到首飾衣物、金銀財寶,應有盡有,樣樣俱全。
昭君是個有膽略、有心計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些嫁妝一一查看完畢,便對漢王說道:"父王,還缺少一件東西。"漢王心想:你是我為了和親才認下的義女,按說這嫁妝已經是很豐富的了,怎麼還缺東西? 於是便問:"還缺哪一樣呀?"昭君說:"孩兒聽說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們這裡的皇宮,那屋子雖有門,可是不掛門帘,人在外邊一眼就能看到屋裡,多有不便。
父王何不把宮中的門帘送給孩兒,一來遮屋擋門,為孩兒方便;二來,孩兒天天看著門帘,也就天天想念家鄉了。 漢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門帘,並命專使護送門帘,在婚禮那天為昭君掛在門上。
據說後來,唐朝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贊幹布時,唐王也曾令太子親送文成公主,並在成婚的當天為文成公主掛上門帘。 就這樣,新娘弟弟掛門帘這一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
解放後,人民生活富裕了,購買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門帘不僅是實用品,更多的已經成為裝飾品了。近年來,雖然婚禮從簡,門帘卻仍然還要掛,而且一定還要新娘弟弟來掛。
如果新娘沒有弟弟,也要從娘家請一個小男孩來掛。 擴展資料: 沙河民間門帘畫匠: 沙河民間有畫匠,他們主要從事農家的彩畫裝修事宜。
舊時,為新婚用房畫牆圍子、畫頂棚、畫粗布門帘等。源於何時、何地並無記載。
然而,從我記事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當時的沙河農村非常流行彩繪門帘。每到冬季,寒潮來襲,北風凜冽,刺骨冰冷,各家各戶門口上掛著的各種圖案的門帘,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雖然現在沙河大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民間藝術幾近失傳,但在農村仍然流傳著彩繪門帘的製作工藝:先將純棉白布放在鍋裡加水煮開、蒸透。 接著將加熱蒸透的白布放在白面做成的糨糊裡浸泡、搓揉,使布料充分浸透,粘滿糨糊。
然後取出布料,再將浸揉好的布料放在平整的次次捶布石上,用棒槌均勻用力敲打,使糨糊充分浸入布料。之後用清水將布料上的殘餘糨糊漂洗乾淨。
再將布料放在槌布石上,用棒槌敲打平整。把布料晾乾曬透,形成布氈。
最後用原子筆或鉛筆在布料上勾描畫作、圖案,彩繪著色等。 彩繪門帘的選材一般是喜慶吉祥,或者與愛情有關的圖案,傳統的如《丹鳳朝陽》、《孔雀牡丹》、《臘梅迎春》、《喜鵲鬥梅》等,也有戲曲人物《天仙配》、《白蛇傳》、《朝陽溝》等。
圖案畫完後還需要縫邊裝飾。最後穿上木桿(俗稱串門帘竿)。
至此,一幅彩繪門帘即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