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禾扇製作(這把曾失傳40年苗族手工蒲扇)
2023-04-22 10:06:06 1
三湘都市報8月5日訊(通訊員 陳紫玲)在吉信鎮喧鬧的集市上,黃明芳是當地苗族村民最為熟絡的面孔,迎面而來的村民通常都會熱情地叫一聲「師傅」。
吉信鎮位於湖南湘西的鳳凰縣,距離鳳凰古城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當下正值暑期的旅遊旺季,鳳凰古城的吊腳樓、老水車吸引了很多國內遊客前來一睹湘西風情。但與古城人民熱衷於開民宿,賣特產相比,鎮上的苗族村民卻另闢蹊徑,靠著勤勞雙手為自己編織出了一條新的產業。
(在吉信鎮的苗族村子裡,黃明芳與老人們一起編織蒲扇。攝影 王鑫)
苗族人家一直以心靈手巧著稱,擅長製作各種手工藝品,苗繡、銀飾、竹編在古城隨處可見,但在二十公裡外的吉信鎮,蒲編則是最興旺的手藝活。
2016年,從廣東打工回來的黃明芳,因照顧孩子留在了老家,開始在鎮上做一些手工零活,也成了當地最早從事蒲編的師傅之一。
最近兩年,吉信鎮的手工蒲扇通過拼多多走出了大山,也意外地帶紅了當地的蒲編產業,學習蒲編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他們跟我打招呼,一口一個師傅,好些都認不全。」黃明芳說,「前前後後培訓過幾十位,都是附近村子裡的老鄉。」
現在,黃明芳覺得自己每天都好忙,家裡工廠兩頭跑,做培訓搞質檢,時間總是不夠用,「特別希望能在集市上慢悠悠地嗦一碗冰粉。」
失傳40年的手藝
鳳凰縣氣候溫熱,多山川河谷,吉信周遭的山上就盛產一種亞熱帶植物——棕樹,而棕樹葉就是編織蒲扇的主要原材料。
當地的苗家也一直都有竹編、蒲編的傳統,在沈從文《邊城》《蕭蕭》等名篇中就多次出現過關於「蒲扇、背簍」描述,很多村民直到現在還是習慣於背著一個背簍去鎮上趕集。但在黃明芳返鄉之前,蒲扇的編織手藝在當地幾乎絕跡了。
今年40歲出頭的舒立俊是鎮上一家蒲編工廠的負責人,也是當地的行業帶頭人。在2015年之前,舒立俊還在深圳打工,「主要在廠裡打螺絲」,同樣因為家庭的原因,舒立俊決定返鄉創業,「結婚有了孩子就不能在外漂著了」。
幾經嘗試之後,舒立俊還是決定從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尋找突破口。為了調研市場,他還專門去了一趟義烏小商品市場,發現傳統的手工蒲扇在義烏很受客商們的歡迎,於是就決定專門做蒲扇。
但從義烏回來之後,舒立俊很快被澆了一盆冷水,因為蒲扇的編織手藝在當地基本失傳了。
「吉信處於山區,交通不便,蒲扇打不開銷路,大家就沒有動力,慢慢就沒人編了。」舒立俊說,老一輩手藝人都上了年紀,普遍都六十多歲了,手藝失傳差不多有40年了。
為了把蒲編的手藝找回來,舒立俊前後多次深入苗族村寨,拜訪請教當地的老手藝人,才把蒲編的手藝重新拼湊了出來。
「這些老師傅年齡最大的已經82歲了,過去太久了,他們也記不清蒲扇該怎麼編了,只會起頭不會收尾。」舒立俊說,這個過程中唯一找到的一把樣品,還是從老師傅的床底下翻出來的。
十幾次改良創新
蒲編手藝找回來之後,舒立俊立刻開始招募年輕的手工藝人,黃明芳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舒立俊的團隊。
「最初只有兩三個師傅,產量不算多,但是壓力很大。」舒立俊說,最頭疼的還是銷路,到底能不能賣出去,心裡沒底。
因為緊鄰鳳凰古城,舒立俊首先盯上的就是景區市場。為了開拓客戶,他先後跑遍了烏鎮、婺源、張家界、黃山等一眾景區,但一直沒有太大突破。景區客戶的訂單量都很小,每次進貨只有10把、20把,最多100把,鳳凰古城一年到頭也就賣個幾百把,最多能保證不虧錢。
線下的銷路跑不通,舒立俊想到了電商,便嘗試在某平臺開了一家網店,但堅持不到一年就關店了。「每天買兩三百塊錢的推廣,就給兩三百塊錢的單子,再算上物流、退貨的成本,做一單虧一單,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舒立俊說。
直到2019年,舒立俊輾轉認識了在義烏做電商的趙磊,開始在拼多多平臺出售吉信蒲扇。趙磊是拼多多商家「悅小七」的創始人,從事電商創業十幾年,主要經營各種手工藝品。
在拼多多上線之後,吉信蒲扇的銷量迎來了突破,單日的銷量很快達到數百把,黃明芳和幾位師傅即使連軸轉還是供不應求,以至於有時不得不緊急撤掉產品連結。
但穩定的銷路也讓舒立俊有了底氣,他與合伙人一口氣貸款了30萬,打算擴大培訓提高產能。村民們一開始並不買帳,因為當地從來沒有人做過電商,都覺得不靠譜。
(吉信蒲扇的手藝前後迭代了10餘次,圖舒立俊為村民講解新的編織手法。攝影 王鑫)
為了吸引村民參與培訓,舒立俊承諾只要來聽課就管飯,但很多村民只是飯點的時候來蹭一碗米粉,吃完就走了,搞得舒立俊哭笑不得。
隨著訂單量的持續增加,村民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轉變,因為蒲扇給黃明芳們帶來了肉眼可見的不菲收入,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鼓勵,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參與其中,並出現「親戚帶親戚,村民帶村民」的現象。
蒲編隊伍拉起來之後,新的挑戰又接踵而來。由於失傳太久,當地蒲編手藝的手法和設計都遠遠滯後於市場。經過最初的快速增長之後,蒲扇訂單量很快觸達了瓶頸期。
「從店鋪的消費數據來看,蒲扇的用戶普遍集中在北上廣深,而且大都是年輕人。」悅小七的店鋪負責人劉俊鵬表示,年輕群體更追求新潮,傳統手工藝要不斷創新才能跟上年輕人的喜好。
在悅小七的店鋪中,一款採用靛青棉布製作的香包一直賣得很好,劉俊鵬從這款產品中汲取了靈感,建議舒立俊可以在蒲扇的包邊中加入靛青、藍染的元素,沒想到大獲成功。
除了包邊上的設計創新,舒立俊還會定期採購市場上的新式蒲扇,與師傅們一一拆解,探索新的編織手法,前前後後迭代了十餘次,才確定了如今的樣式。
「從來沒想過,蒲扇還能這麼編。」黃明芳也對改良之後的手藝大為肯定,「現在的扇面更光滑,包邊用了織錦,手柄增添了平安扣,真的很時尚。」
一個夏天賣出20萬把
現在,舒立俊最怕的就是接到劉俊鵬的催貨電話,7月中旬就承諾給悅小七的訂單,到月底還沒有備齊。
最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舒立俊此前開拓的景區客戶陸續停止了進貨,「現在只有一位客戶還在訂貨」。但電商的訂單卻不降反升,去年一個夏天就賣出了20萬把,今年受高溫影響,僅6月份的訂單就增長了三成左右。
「我們現在是全年都在幹,冬天備貨,夏天賣貨。」舒立俊介紹,蒲編師傅有80人左右,初學者還有20多人,培訓班也一直都沒停過,但人手還是不夠。
除了專門負責編織的師傅外,村民們還在市場導向下形成了不同分工,有的專門上山採摘棕樹葉,有的負責棕樹葉的蒸煮晾曬,有的負責蒲扇包邊的加工,已經形成了一條集採摘、蒸煮、晾曬、編織和包邊等工藝於一體的產業鏈,整個鎮上參與進來的村民可以達到數百人。
這些村民大都是村裡的寶媽和阿婆,因為需要照顧孩子才留守在家。「編蒲扇不僅可以掙一份收入,還不會耽誤家務和農活。」黃明芳說,老人不是空巢老人了,小孩也不是留守兒童了。
雖然是日常的兼職,但村民的收入卻不錯,一個熟練工的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左右,而收入最高的則是黃明芳同村的一位姐妹,月收入最高超過5000元。另外,黃明芳還專門為當地的殘疾人辦了培訓班,前後培訓了20多位殘疾人,也幫助他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為了扶持更多的「吉信蒲扇」出圈進城,拼多多近期啟動了「多多新匠造」行動。)
今年以來,劉俊鵬運營的拼多多店鋪也多了一些新變化,「悅小七」被賦予了「品牌」黑標,成了平臺認定的品牌店,這也意味著吉信蒲扇有了更多被消費者認知的機會。「入夏以來,店內手工蒲扇、麥秸扇等訂單增幅非常明顯,今年扇子的銷售額預計可以破千萬。」劉俊鵬表示。
此前不久,拼多多正式啟動「2022多多新匠造」行動,重點聚焦像「吉信蒲扇」一樣的鄉村手工產業,通過流量扶持、品牌打造、電商培訓等一攬子措施,推動鄉村好物實力「出圈」,帶動村民創富增收。
(一審:朱蓉 二審:彭治國 三審:周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