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伏羲文化與彝族關係(試析彝文化與大地灣文化)

2023-04-20 19:19:28 1

摘 要:為能找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彝族文化的親緣關係,本文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全新的觀點用古彝文對刻劃陶文進行比較,解讀出大地灣彩繪陶文、陶器圖案與彝文化具有同源性,提出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並認為這些刻劃陶文或許就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有力地證實了彝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一脈相承,一母所生的同根同源文化。

關鍵詞:彝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刻劃陶文;解讀;關係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立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這遭到西方學者和國內一些學者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文明社會標準的「文字」條件不足,他們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距今僅有3600多年的歷史,與5000年文明史還相差1400年,這與文明構成要素「文字」的時間長度是不對稱的。由於考古發現大地灣、西安半坡、甘肅馬家窯、陝西臨潼、青海樂都、浙江良諸、江西清江吳城、威寧中水等遺址的刻劃陶文,引起了考古學、文字學、民族學、歷史學及相關學科的關注,眾多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去破譯這些神秘的刻劃陶文,想找到這些刻劃陶文就是文字的答案,但最終也未找到打開這道神秘之門的鑰匙,只是肯定這些刻劃陶文就是初創文字的觀點。本文從大地灣刻劃陶文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古彝文解讀考古遺址陶文,大地灣遺址刻劃陶文的外延發展和傳承,彝文化解析大地灣刻劃陶文文化內涵等方面入手,提出這些刻劃不是符號而是文字的結論,且認為這些刻劃陶文就是古籍文獻記載中伏羲「造書契」的再現,從而得到彝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同源異流文化,這對探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大地灣刻劃陶文或許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

根據大地灣博物館陳列圖片資料及馬振棟老師的介紹,結合張津梁主編的《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宋進喜著的《大地灣文化概說》,周宜興著的《中華文明8000年》和周子博 周宜興合著的《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位計數與六十四卦』》等著作,筆者認為,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空間和時間上是重疊的,這與周宜興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2017年6月,貴州省彝學研究代表團在甘肅天水參加「中華伏羲、女媧龍根文化精英論壇暨新中國第一部易學教材編撰工作會議」時考察了大地灣遺址,王子國、王繼超兩位彝學泰鬥現場用古彝文解讀了大地灣博物館36個刻劃陶文,直接破解了被學術界稱為天書的刻劃陶文是文字的事實。2019年6月22日,筆者在大地灣博物館看到彩繪陶片實物上的陶文,其結構、形態與古彝文沒有差別,館內陳列的彩陶圖案與考察組隨行人員身著服飾圖案元素基本相同,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大地灣彩陶圖案符號與彝族圖騰、彝族服飾、彝族建築文化元素符號具有相同性、相似性。筆者認為把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彩繪陶器、炭化種子、獸骨骨骼等與彝族文化、伏羲文化結合起來研究,或許能得出這些刻劃陶文是不是最早的文字,彩繪陶器是不是中國最早的彩陶,炭化種子是不是中國農業的起源,獸骨骨骼是不是原始畜牧業興起等問題的答案。

史書記載,伏羲誕生於古成紀,東治陳(春秋、戰國時因秦人在陳地建有糧倉,後世稱陳醋地為陳倉,今陝西寶雞),最後襲「陳」於河南淮陽。[1]《尚書·序》曰:「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這說明了伏羲所「造書契」一直引領著先民們進入文明時代。根據伏羲文化研究相關文獻表明,一是伏羲大概生活在7000—8000年左右,這與大地灣考古一期測定時限7800—7300年基本相符;二是伏羲生活地域與大地灣考古發現地域相同。這說明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地域上位於同一區域,時間上處於同一時期,兩者在空間上、時間上具有雙雙的重疊性。據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伏羲「造書契」就在大地灣呢?不然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究竟在什麼地方?所造的「書契」又是什麼樣子?顯然,大地灣遺址發現的彩繪陶文極有可能就是當年伏羲「造書契」的再現,只是研究者們把這些彩繪陶文看作是初始文字,用甲骨文去無法解讀後認定為初始文字,更沒有把這些彩繪陶文與伏羲「造書契」聯繫起來思考,也忽略從民族學的視野去尋求答案,導致研究者們尚不知道如何破譯這些有字的「天書」。令人無法想像的是,西南地區彝族一直使用的古彝文字,不但解讀了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同樣能解讀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地刻劃陶文,這說明彝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三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繫。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馬名駒認為:「原始語言文字,如出土的陶器圖案符號、巖畫符號等,是先民們最早的原始文字,伏羲造書契,就是指伏羲時代的原始文字;美術圖案及飾品文化,在伏羲時代出土的彩陶器物上發現了大量的美術圖案,魚紋、三角平行紋、半圓紋、魚鳥花紋、蛙紋、連續旋紋等圖案,示意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2]筆者認為,伏羲「造書契」絕不是說伏羲創造了文字,而是伏羲把已經使用了很久的文字進行了一次收集、整理、提升的過程,他對文字的創新發展作出了貢獻。可以肯定的是,大地灣考古發現刻劃陶文已經是成熟的刻劃文字,在伏羲「造書契」之前,刻劃文字至少歷經了3000—4000年的發展歷程。關於文字產生萬年以上的發展源頭信息,可以從彝族文獻當中找到一些答案,本文在此不作贅述。如果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空間上、時間上的重疊性成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大地灣就是古籍文獻記載的伏羲「造書契」的地方,我們所看到的刻劃陶文就是伏羲「造書契」的真實再現。

二、古彝文解讀考古遺址刻劃陶文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看到有研究者把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地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進行完整地、系統地比較解讀,除彝文化研究者用古彝文解讀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外,也未看到其它現有文字對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進行比較。早在80年代,彝學專家們就用古彝文對這些刻劃陶文進行過解讀,如中國社科院馮時先生用古彝文破譯了山東丁公村出土的陶符,湖南省株洲工學院劉志一先生考證了從湖南彭頭山遺址出土的「飾符

,認為這個古彝文距今已有九千年以上的歷史,加上其初創時期已有萬年以上的歷史」,於是他大膽立論:「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這一結論比大地灣刻劃陶文要早2000年左右。王子堯(已故)在《古夷人史跡遺物與三星堆始源文化理論研究》一文中說:「在彝族世居的雲南呈貢金寶山彝區距今12000年—10000年前的古人遺址,也出土了三個陶符,用彝文破譯為「麼奪織」,是彝族古代對竹崇拜社會的遺物。」[3]也就是說,金寶山出土的12000年—10000年前的刻劃彝文不但記錄曆法,還服務於宗教祭祀活動。據悉,這三個陶符經考古專家測定有10000—12000年的歷史,比具有9000多年的賈湖遺址還早3000年,比大地灣彩繪陶文早4000年。

我國歷史學家、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古文字之辯證發展》中說:「這些刻劃符號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花杆或族徽之類」。在談到西安半坡刻劃符號時說:「彩陶上的這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說就是中國文字(漢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中國秘書史》第一章說:「最早的文字產生於約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中提出:「半坡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國文字,與甲骨文同一系統。」[4]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中提出:「這種陶器上的簡單文字,考古工作者以為是符號,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的文字。」[5]但是,這些刻劃陶文還是無法用「甲骨文」解讀。

筆者撰寫了幾篇拙文《試析彝文字產生的源頭》《彝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秘面紗》《彝族文化與大地灣刻劃符號的同源關係》,特別是《彝族文化與大地灣刻劃符號的同源關係》一文,引起各界不同的反響,得到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先生的重視,並通過微信將文章轉發給《天水晚報》總編輯王若冰先生,認為此文對中國文字源流進行比較研究,很有新意,對大地灣文化研究也很有價值,推薦該文在《天水晚報》用四個整版進行全文登載。

為能直觀、簡潔地向讀者展示古彝文解讀各地刻劃陶文,筆者將古彝文解讀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符號圖片進行展示,旨在說明古彝文的發展至少與最久遠的刻劃文字是同源文字,進一步證實了這些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也證明了中國古老方塊字即彝漢文字是同宗同源的文化體系,只是這個源頭還在更久遠的年代。

(一)古彝文釋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1大地灣刻劃陶文總圖

圖1—2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3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4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5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6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7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圖1—8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

(二)彝文釋讀西安半坡刻劃陶文

圖2—1西安半坡刻劃陶文總圖

圖2—2西安半坡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圖2—3西安半坡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圖2—4西安半坡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圖2—5西安半坡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三)彝文釋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圖3—1馬家窯刻劃陶文總圖

圖3—2彝文解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圖3—3彝文解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圖3—4彝文解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圖3—5彝文解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圖3—6彝文解讀馬家窯刻劃陶文

  (四)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圖4—1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圖4—2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圖4—3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圖4—4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圖4—5彝文解讀甘肅馬廠刻劃陶文

上述圖1—1至1—8是古彝文解讀大地灣刻劃陶文,2—1至2—5釋讀西安半坡刻劃陶文,3—1至3—6釋讀馬家窯陶文,4—1至4—5釋讀馬廠刻劃陶文。通過比較解讀,在大地灣、西安半坡刻劃陶文比較中,兩地至少有13個刻劃陶文是相同的,這說明了兩地刻劃陶文之間具有同源性、傳承性,是一脈相承的文字體系;再往後比較研究中發現,西半坡刻劃陶文中有3個傳承發展到馬家「

」刻劃陶文中,在馬家窯與馬廠刻劃陶文中,至少有10個刻劃陶文相同。

特別是刻劃陶文「

」,在大地灣、西安半坡遺址、馬家窯、馬廠等四地都出現,這表明這些刻劃陶文之間存在傳承發展的軌跡。為什麼這些刻劃陶文會在不同的地點出現呢?這說明了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的遷移發展而發展,從而使同源文化在不同空間和時間裡出現,進一步說明了彝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之間具有同根性、同源性。

為進一步證實刻劃文字、古彝文之間的關係,筆者從考古遺址、遺址距今年代、遺址刻劃陶文比較等三個方面研究發現,這些刻劃陶文之間如鎖鏈一樣環環相扣,形成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陶文的文字發展傳承軌跡,從而得出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等刻劃陶文是大地灣刻劃陶文的延續發展結論。此外,這些刻劃陶文還與浙江良諸、江西清江吳城、青海樂都、河南偃師二里頭等遺址刻劃陶文有著緊密的傳承發展痕跡。讓人難於理解的是,一直在西南彝區使用的古彝文卻破解了被學界稱為難解的「天書」,解答了考古發現的刻劃不是符號,是文字的結論。

圖5—1大地灣、西安半坡、馬家窯、馬廠刻劃陶文比較

三、大地灣刻劃陶文的外延發展和傳承軌跡

筆者研究發現,大地灣一期刻劃陶文「

」在西安半坡、浙江良諸、河南偃師二里頭、江西清江吳城出土的刻劃陶文中都出現「

」,在彝文中「

」讀作「SƐ33 、tɑ21」,有兩個義項,即樹(從偏旁);一(單)。該符號根據各地考古發現測定時間為,大地灣「7800—7300年」,西安半坡「7000—6000年」,浙江良諸「5800—4400年」,河南偃師二里頭「4000—3400年」,江西清江吳城「3800年」;五地刻劃陶文時間相差依次為「800年、2000年、3800年、4000年」,這說明刻劃陶文「

」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中出現,說明了人類遷移發展把文化基因帶到不同區域傳承,故五地方的刻劃陶文才形成延續發展的軌跡。

圖6—1刻劃陶文外延發展軌跡

大地灣「

」在西安半坡、陝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青海樂都、河南偃師二里頭中都出現「

」,相互之間時間相差「800年、1800年、2000年、3400年、3800年」,且這五個地方出現的刻劃陶文,在彝文裡寫作「

」,讀作「SƐ33」,意為「木、神(五行木)」,圖7—2是大地灣二期彩繪陶文與彝文比較解讀的圖片。

圖7—1 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7—2 大地灣二期彩陶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圖8—2中「

」陶文,是大地灣彩繪陶器、彩陶殘片上不同方向的相同陶文,該陶文在西安半坡、陝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河南偃師二里頭中都同時出現「

」;在古彝文中,這個彝文字

讀作「ʣɿ33 、dƲ21、 dƲ21」,其意為「畜,錢財;(產)生、孔、癸(天幹數);翅膀等」。根據考古發現,四地相互間時間跨度為「1000年、1200年、3000年」。

圖8—1 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外延軌跡

圖8—2 大地灣二期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再如西安半坡考古發現的「

」刻劃陶文作字例,該陶文在浙江良諸、馬家窯、馬廠、青海樂都、河南偃師、江西清江吳城都有,其形態為「

」,同樣,在甲骨文、古彝文中也有這個文字,甲骨文中

釋為「又」;在古彝文中與「

」相近的有四個,可讀作「zu21、tʂo13、 go21、gu21」,其意為「由(來);轉;回、歸;處所等。這說明了「甲骨文」、「古彝文」與上述六地刻劃陶文是同一文化體系,一脈相承,他們在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同一性。

圖9—1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10—2是大地灣考古出土彩繪陶器上的刻劃陶文,特別是大地灣刻劃陶文「

」,在西安半坡、陝西臨潼姜寨、浙江良諸、馬家窯、馬廠、青海樂都、河南偃師等地方都出現「

」,從未間斷,該字符在考古遺址刻劃陶文中的發現率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當然,這個刻劃陶文「

」在甲骨文和古彝文中同樣存在,在甲骨文中「

」釋為「甲、十」,在彝文中「

」可讀作「sэ21、kƐ55 、kЩ21 」,其意為「魚鱗殼;貴;交配、生育魂等。」

圖10—1各地考古遺址刻劃陶文發展軌跡

圖10—2 大地灣二期刻劃陶文與彝文比較

四、彝文化解析大地灣刻劃陶文文化內涵

為更多地挖掘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彩繪陶文信息,筆者從36個大地灣刻劃陶文列表中,選取部分字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彝族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之間的更多文化信息。曾有人問我,能否解讀出一句完整的句子或是詞語之意,其產生的意義重大深遠,但因獲得的刻劃陶文樣本都是單個的彩陶殘片和一些不算完善的考古信息,很難從單個的刻劃陶文中解答出完整的句義,更何況尚未找到完整的彩陶上刻有連貫的刻劃陶文,這肯定是難上加難。就從解讀甲骨文來看,自1899年發現甲骨文以來,從發現的15萬片甲骨上整理出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經過100多年的解讀,到目前為止,甲骨文也只解讀出1500個左右單字,所以才有了「認出一個字,獎勵10萬元?」的破解文明密碼的「攻堅戰」,試想難度之大,不言而喻。下面是筆者根據彝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結合考古資料,嘗試從刻劃陶文中解讀出更多的文化內涵。

(一)對大地灣彩繪陶文「

」的分析推測

一是從彝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分析「

」的文化內涵。上圖1-1是大地灣彩繪陶文總表,表中第31個陶文來源於下圖6—1陶片樣本F709:p15,這個彩繪陶文

,在彝文中有三個字形與之相近,即

,彝語依次讀作mƲ21、bⅰ13 、bu33,其義分別為「母、陰、大,(偶蹄動物的)蹄子,始」。根據伏羲文化研究表明,伏羲氏是一位遠古時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由漁獵畜牧向農耕文明進化,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歷史階段的創世英雄。伏羲時代雖然是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但人們還普遍存在對母性的崇拜。根據彝文獻記載,彝族同樣也從漫長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在彝族傳統文化中,父為陽,母為陰,故彩陶殘片上的陶文「

」與古彝文「

」對應,其義可選擇「母、陰、大」之義。

圖11—1 大地灣出土彩陶刻劃陶文

如果將「

」與圖1—1中第12個符號「

」結合起來,就能得到一個完成的意思。古彝文中與大地灣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

」相近的有三個字符。一是「

」與大地灣「

」相近,在古彝文中「

」讀作za13 ,意為「下、降 」;二是「

」在古彝文中讀作ndo13,意為「居住」;三是「

」在古彝文中讀作 ʈɿ55,義為解,放。筆者認為,大地灣遺址中的「

」選取「下、降」之意最為恰當。因為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文獻中,常常出現「

」與「

」在一起結合出現「

」,在彝語翻譯中直譯為「母降」,意譯為「陰降」。另在古籍文獻中也常看到「

」,意為「陰陽升降」或「陽升陰降」。

二是從大地灣考古發現動物骨骼分析彩繪陶文「

」的文化內涵。正如所述「

」在彝文中有相近字三個「

」「

」「

」,分別讀作mƲ21 、bⅰ13 、pi33,釋義分別為「母、陰、大,(偶蹄動物的)蹄子,始。」之義。再結合大地灣一期發掘出土的灰坑、房址、墓葬中發現的豬、狗、鹿、羊和其他動物骨骼分析,三個形近的古彝文中「

」讀作bⅰ13 ,意為(偶蹄動物的)蹄子,這與大地灣考古發現的豬、狗、鹿、羊的骨骼來分析是吻合的。

通過分析推測,大地灣彩繪陶文「

」得到兩個結論,一個是根據彝文古籍文獻中常出現的句例,義為「母、陰、大」之義,另一個根據大地灣考古動物骨骼考古分析推測為(偶蹄動物的)蹄子,至於選擇那個結果更為恰當,這需要更多學者結合大地灣8000年前的地理環境及生活軌跡進行判斷探索,選擇出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文字內涵。

圖11—2 大地灣博物館家畜訓養圖片

(二)大地灣第一期彩繪陶文「

」的文化內涵

圖1—1中第4個陶文,是第一期A類彩繪符號H3114「

」,如下圖12—1為大地灣第一期彩繪陶片圖片,根據大地灣遺址中植物木炭的出土分析,表明當時大地灣以針葉和闊葉混交林為主,其植物樹種以冷杉、榆樹、榛木、白蠟樹、鐵木、槲櫟(青岡)、花楸、槭木(楓)等,分別屬於落葉喬木和常綠灌木,其中亞熱帶樹種有槲櫟和鐵木兩種。結合這些遺址中的植物木炭分析,「

」所表達的是一種人們常用的植物樹種,而在古彝文中,「

」、「

」「

」與「

」在結構上相似或相近,在古彝文中「

」,讀作Po33 ,緯(線)之意;

讀作Po33,義為鑽、捅;「

」讀作「so13 」,義為「松、杉或小麥」。結合大地灣遺址植物木炭考古分析,「

」彩繪陶文所表達的意思應是下圖12-2植物樹種中的第一種冷杉,筆者認為他就是古彝文中「

」讀作「so13 」,義為「松、杉或小麥」。

圖12—1 大地灣第一期彩繪陶文圖片

圖12—2大地灣考古植物木炭圖片

當然,以大地灣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刻劃陶文能用古彝文釋讀外,大地灣、馬家窯等地發現的彩陶圖案在彝族圖騰、彝族服飾、彝族建築、雕刻、繪畫中常常出現,如火鐮紋、如意紋、圖騰紋、螺旋紋、幾何紋、動物紋、八卦紋、植物紋、犬齒紋等,這種高密度的文化信息重合,說明古彝文解讀大地灣等地刻劃陶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更加有力的證明了古彝文化與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的同源性、同根性關係。

結 語:通過多角度分析探索,驚人地發現越古老的文化越往上追溯,其文化的同源性、同根性、同一性特徵更為明顯,在核心價值觀上更是一脈相承。從古彝文解讀大地灣等地彩繪陶文,明確得出大地灣彩繪刻劃不是符號而是文字,進一步闡釋了彝文化、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是一脈相承,一母所生的同根同源文化,用彝文化解讀考古發現的刻劃陶文,無疑是一把打開文明源頭的金鑰匙,是破解文明要素「文字」難關的突破口,這對探尋中華文明源頭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宋進喜著《大地灣文化概說》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第1版。

②張津梁主編《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2019年6月印。

③王子國編著《彝文字釋》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次印刷。

④畢節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⑤丁詩建 王繼超 李玉平編《明清彝文書法彙輯》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⑥貴州省彝學研究會 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語文辦公室 貴州民族學院彝文文獻研究所 貴州省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編《簡明彝漢字典》貴州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⑦滇川黔桂彝文協作組編《彝文字集》貴州民族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⑧周宜興著《中華文明8000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

⑨周子博 周宜興著《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字『二進位計數與六十四卦』》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陳福來 男 彝名:課歐吉立 1974年生,貴州省大方縣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浙江大學易經文化創新應用課題組特聘研究員、大方縣彝學研究會執行會長,原大方縣古籍整理所所長。研究方向:古籍整理,古彝文字與刻劃陶文、甲骨文,彝族歷史文化、奢香文化,民族文化旅遊等研究;聯繫地址:貴州省大方縣委宣傳部文產辦,

羅顯仁 男 彝族 貴州省大方縣東關鄉人,貴州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員。

1、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羲生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徙治陳倉(今陝西寶雞,與天水為鄰」。鄭椎《通志》也有:「伏羲,生於成紀,作都於陳」的記載。《繹史》卷三亦云:「伏犧生成紀,徙治陳倉」。《帝王世紀》云:「庖犧氏(伏羲)稱太昊,都陳」。 ↑.張津梁編《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選編》第60頁《關於伏羲文化內涵和外延的思考》。 ↑.畢節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編《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第95頁。 ↑.李孝定《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 ↑.《文物》1973年02期。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