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抽象畫藝術欣賞(看完這篇了解何為)
2023-04-20 08:51:40 1
藝術家陳牆
陳 牆
1960年出生於中國湖南,
1989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
目前生活、工作於上海。
《作品20-5》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陳牆曾在阿拉裡奧畫廊(「陳牆:想法不重要」,2018年,上海,中國)、艾德維克美術館(「陳牆 – 感知「,2018年,斯德哥爾摩,瑞典)、帕斯庫藝術空間(「餘光 - 陳牆抽象作品展」,2017年,瑪薩嫋,瑞士)、InselHombroich藝術基金會(「相距2米2」,2011年,諾伊斯,德國)、上海美術館(「陳牆抽象繪畫展」,1995年,上海,中國)、等機構舉辦個展;亦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 2015年,上海,中國)、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秩序的邊界」,2015年,北京)、北京東京藝術工程(「念珠與筆觸」,2003年 , 北京)等機構參加過群展。
【藝why · 藝術專訪】
第77期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朱泓彥
當下的世界真是難以言表,整個時代發生著巨變,而藝術家們又是怎麼生存和思考?如果政治和資本已經構成了時代骨頭和五臟六腑,那麼藝術是否應該是這個時代血液中的抗體,是一種頑強的存在?並作為良好的基因永遠存在下去?觀看陳牆的作品,整體氛圍會給你的一種全覆蓋的籠罩力,密集而失控的線、遊移的斑點在微妙的差異中發生著變化,如同排山倒海的,獨特「天問」,那些符號、線條、執著的點,似乎自發的形成某種帶著強烈信號的宇宙密碼!這才是我想置身其中,想被傾拂的那種氣象。而「象」好像摸不到,卻又無處不在。壺中日月,袖裡乾坤。說的是茶味清明,冷暖相知。茶,得雨露滋潤,吸山川日月精靈,雖細末之軀,卻得之不易,一葉一片無不珍稀;人,具有思想行為之態,風景自成,縱卑微之身,亦生之極難,每時每刻彌足珍貴,對於時空,對於整體而言只是一個小小的點,但那個真實的自我,卻是全部。
而藝術的格局、心境必定以藝術家的思想、修養為先,方能言之有物。能夠感知作品的思想維度,就看觀者處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理解,創作者不能給作品強加太多的主張,讓觀者自己延伸出更多的解讀,引發自己真實的感受。《金剛經》裡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叫人放下我執、放下分別心。處相,而不住相;對鏡,而不生鏡。藝術家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尋找著生命的刻度,有和無之間,也許本沒有極致,把美妙的灰度拿掉,也許就什麼都沒有了!生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無數曲折的內在,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此時此刻,每一個過程都試圖思考、站穩、紮根,不斷尋找自己恰當的位置。
本期專訪的藝術家陳牆老師,是一位經由歲月沉澱,有著獨特思考,深邃而博學的藝術踐行者,他的工作室在遠離上海市中心,靠近吳淞港,由一片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藝術園區裡。
炎夏的這一天,同來拜訪的還有幾位藝術同道,陳牆老師親自為我們現磨咖啡,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我們擁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午後。
當有人說到外界公認的冷抽象代表性人物唯有丁乙和陳牆時,陳牆老師立刻反駁:我僅代表我自己!你看這個世界,到處都在給人貼標籤,我很反對標籤化!抽象藝術就是要從規範、框格中跳脫開來,實現精神的自由。而具象必會從屬於某一類限定、規範、體系。
我們國內畫壇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太想怎麼著了!」藝術史是一部殘酷無情的淘汰史,強調個性解放、原創性和個人美學價值以及風格,中國當代藝術隨著經濟飛躍的大潮,由文化熱點逐漸演變為商業熱點,故而令無數藝術家心性動蕩,亂相叢生,然而時間終會剔除所有的殘渣。藝術的市場化運作給藝術家提供了機遇和約束,讓他們順理成章的成為社會建構的一部分,而不是想當然的範疇。
而陳牆老師正是通過那些反覆失控的線、遊移的點不斷提出追問。有人說列賓畫的是果,畢卡索畫的是因,當代藝術恰恰是留有足夠的空間,成就那個「因」,一個無中生有的工作,讓觀者的思想不斷迴旋和思考,也許那就是「禪」吧?!以藝術為切入點,梳理和闡述一些個人的態度。近來,陳牆老師出於一種好奇心,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質:水墨與油畫參合在一起。結果雙邊各自的特徵沒有了,但在沒有特徵的媒介中,卻見到了他自己。一般來說,媒介的特徵越鮮明,尤其它所承載的文化特質越強,就越不允許內在自我的展現。從布面與紙本這兩種媒介的直觀比較,布面會呈現出一種正式的狀態。好像如何下筆都會顯得尤為關鍵,這種狀態會讓你有一種太想畫好它的衝動,但結果卻經常是欲言又止、舉棋不定。它的挑戰性會很大。而紙本的特質則會顯得親切,可呈現出一種隨手來塗抹、記錄和非正式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敢於講話、敢於表達和敢於行動。在這兩種媒介之間相互討借靈感,以求突破。作品通過東西方藝術創作過程的融合,中國傳統宣紙和油墨與西方亞麻帆布和塗料的混用,展現著對矛盾與掙扎的直面和對生活本質的透徹領悟。
《作品18-24》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作品18-24》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當我們聽過太多的宏大敘事、心靈雞湯,回過頭來,再看陳牆的作品,出奇的沉靜而安詳,發人深省。反過來再看藝術的當代性,講述的就是藏在無數聚合、分解、輪迴、因果、性情裡的那些方向。時代快速前行,之前看到的物象已然留在記憶。其實卻並不很久遠。每個人創作都跟他的經歷是相關的,陳牆老師在上大學以前,曾當過好多年汽車配件廠的描圖員,後面他將自己經歷到的,化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手法來表達,作品後續性、將來性是如何的走向,誰也沒法預測,一旦出現有這樣新景象,現時段的這些就是中途的作品。我覺得用文字來描述這些作品太固式化,就像埃及的卡夫拉山谷寺廟的一些石頭陣,那種架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石頭跟石頭的連搭,還有其接縫處一絲不苟的神力,於無聲處,聽到了迴響令人著迷。
用陳牆老師自己的話來講就是,跳出被控制感知的世界,擺脫基因與引力的合謀 (可能只有內心超強大的人才說得出這樣的話),天馬行空,讓自己無用於生存,讓自己成為自己。如果對人生沒有一種悲憫心,作品就不會深刻,陳牆老師說孤獨是一種很好的狀態,阻礙人深度創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想法太多、太自私、太獨斷。藝術不可能強加於人,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抗著思維慣性,這幾年他嘗試著不斷為自己做減法,如果說那是一種「修行」就有可能把修字給說小、說淺了,你看現在每個人都在說「修行」,仿佛大聲說出來之後,「修行」就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這難道不是一種標籤化的病?外界給你下定義貼標籤都無可避免,關鍵是你自己內心有沒有標籤?你有沒有被自己給標籤化?
交談中得知陳牆老師早年讀過技校,畢業後在汽車配件廠做了八年的描圖員,連續參加五屆高考才如願以償的上了大學!其艱苦跋涉的耐力和心志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用他的話說:藝術讓人成為最像自己的那個人。我說,是他用意志力成全了自己!我早年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水滸傳》中很重要的那五個字:潘、驢、鄧、小、閒。雖然只出自市井中人王婆之口,但深挖下去,卻是人的立身之本,潘:就是人的DNA,是人的氣度。驢:是能力、意志和生命力。鄧:是基礎,是學識、閱歷、經濟和人脈。小:是態度,是佛性更是立場。閒:是有自我、有自己的專注點。這五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樣的概念同樣適用於藝術界,當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爆發,當一切按下了暫停鍵,人們不得不獨自面對自己,反思從前,遙望未來,若有所思。藝術是人性的一面鏡子,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是以不再為權貴服務來換取生存的奴隸,藝術足以呈現和爆發出自覺的力量。陳牆老師的成功能夠帶給世界什麼樣的啟迪?帶給熱愛藝術的普通人什麼樣的啟迪?
當然,任何人的成長經歷都不可複製,但自立、自強、自尊的性格勾勒出無數強大的個體,無數強大的個體建構一個屹立不倒的偉大民族,不虛張聲勢也不妄自菲薄,藝術讓一個民族擁有真正特殊的氣度和尊嚴,讓我們的人生,從此與眾不同!讓感知成為感知,讓藝術成為藝術吧!
—— 朱泓彥 2020年8月5日寫於滬上
陳牆老師工作室一角
《作品20-14》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繪畫是視覺質感的投射,
是內在氣息的顯露,
是內心肌理的反饋,
是心靈選定的居所,
視質如同音質牽扯靈魂。
繪畫是對感而未覺的捕捉。
是對言文之外的探覺,
是內在感應的培育園,
是日常以外的非常態,
視覺是以上兩者間的關節。
繪畫如果死去,心將失之居所。
繪畫如果死去,色將回歸光譜。
繪畫如果死去,視將無神可傳。
繪畫如果死去,莫如心河乾枯。
繪畫不死,眼睛便有了假日。繪畫從生命之初的塗鴉中誕生。繪畫本能分明就是生命出廠前的基因預設。
所以,繪畫不死……
《作品19-24》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作品19-24》布上宣紙、墨、油畫 2018
本文涉及的所有藝術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他用;
本文版權歸「藝why」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藝why」。
藝why更多精彩文章「疫外線上展」朱泓彥:把胡思亂想的長夜變成句子和畫面的女孩【藝why線上展】楊研 & 朱泓彥:真正的作品裡藏著某種轉變的先兆【藝why線上展】郭全紅&朱泓彥:敢於擔當 才能獲得相應的自由【藝why線上展】沈少民 & 朱泓彥:以澎湃的姿態 悲愴的活著【藝why線上展】戈子餘:我在東方語境下找尋世界的內在規律「疫外線上展」戰興隆:無聊之聊看藝術「疫外線上展」陳慶慶:做藝術是因為愛自己對藝術的感覺【藝why線上展】藍充:我用我的方式,觀看萬象世界【藝why線上展】高峰:自由、自在、頭、頸、胸「藝why線上展」柴敬:相信第一感覺,善用情緒來作畫「藝why線上展」柴之清:設計沒有確定性,只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