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日本鄉村振興是怎麼做的(日本鄉村振興的)

2023-05-23 17:16:34

友導讀

為何是「鄉村振興」,而不是「農村振興」?

由「農」到「鄉」的轉變,是由「農村」到「城鄉」的格局之變。本文共14179個字,為便於您閱讀,梳理目錄如下,可直接滑至相關版塊閱覽。

目錄:

1、為什麼要鄉村振興?

2、城鄉統籌,鄉村振興的時代著眼點

3、我們適合什麼樣的鄉村振興?

4、日本鄉村振興的歷程

5、日本鄉村振興的「四大金剛」

本文轉載自 丈量城市,出品:1/6圖片工作室,文章觀點屬於作者,供各位朋友參考

1.為什麼要鄉村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這種重要性隨著今年2月22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而再度強化。

事實上,自建國以來,我國已出臺24次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其中更是在2004年至今的19年中連續出臺,足見國家的重視程度。

▼ 鄉村振興多年來都是國家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婺源篁嶺村、黑龍江雪鄉)

從80年代發布的5次來看,主要對農業體制進行了改革,極大提升了農業產量及農民收入,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穩定農村起了關鍵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指導著三農相關問題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也先後帶火了多個熱詞,如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三農、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等。

▼ 全國鄉村振興的優秀代表成都戰旗村,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這種用詞的演化過程,不僅體現著我國在鄉村振興問題考量上的持續進階,也反映著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快速變化過程。

當今的鄉村振興該如何理解、如何發展?這個邏輯啟示其實就藏在這些熱詞的變化中。

2.城鄉統籌 鄉村振興的時代著眼點

世紀之初,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則快速空心化,尤其是城鄉收入水平迅速拉大,由此帶來貫穿2004—2009年期間的「農民增收」主題。

農民增收的問題關鍵是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因此接下來數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紛紛聚焦於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收入反哺農民,來解決「三農」問題。

▼ 經過多年的建設,東部發達地區很多鄉村的基礎建設已經走在前列(浙江安吉餘村)

而近幾年的新提法「鄉村振興」,則引發了新一輪三農問題關注熱度。

為何是「鄉村振興」,而不是「農村振興」?

由「農」到「鄉」的轉變,是由「農村」到「城鄉」的格局之變。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城市飛速發展,吸納了來自農村的大量人口

鄉村的衰落,背後必然是城市的繁華。只要城市在發展,必然是以鄉村人口減少為代價的。

然而鄉村想要振興,又不可能指望著城市衰落,因為城市的衰落在工業化時代不僅不能帶來鄉村的繁華,反而只能帶來災難。1930年代的日本「昭和農業恐慌*」既是如此。城市反哺鄉村,工業反哺農業所形成的城鄉互動,才是鄉村振興的出路。

「*昭和農業恐慌:全球大蕭條導致1930年代日本城市、農村衰退,城市危機進一步傳導至農村引發更嚴重社會危機。」

▼ 美國的大蕭條在1930年代傳導至全球,造成眾多國家經濟崩盤(來源:Picryl)

因此由「農」到「鄉」,更強調城鄉互動、城鄉統籌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只靠農村自身。

由「農」到「鄉」,又必須充分依靠農村自身,確切地說是充分挖掘、發揮鄉村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等特色,撬動城鄉互動,才能實現新時代的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是實現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保障,也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內需市場與增長空間,更是實現新時代下共同富裕的關鍵。

▼ 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被鄉村的文化、風貌與生活吸引,帶動鄉村遊火爆

3.我們適合什麼樣的鄉村振興?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展,農村的衰退與空心化是所有工業化國家必經的階段。

之所以說這是必經的,是因為工業化時代下,農業的生產力遠遠低於工業,從而導致的城鄉收入拉大,必然出現人口、資金離開農村流向城市的規律。因此,農業的工業化就成為了非常盛行的思路。

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美英等國就已經開始了關於鄉村振興的實踐,從1970年代前後開始,全球主要國家進入了「鄉村振興」的活躍期。如法國的回歸自然社會運動、德國的村莊更新、韓國的新村運動等。

▼ 英國鄉村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治理與改善過程,成為極具魅力的土地(科茲沃爾德地區)

一直以來,學習「美式規模化大農場」模式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觀點非常普遍。其本質其實就是農業的工業化——以大機械的方式高效處理大規模的平原耕地,從而將農業的生產效率提升至與工業化相近的水平。

這個模式,確實為美國帶來了極高的農業生產力,支撐其全球「糧食霸權」與「糧食金融」的底盤。

▼ 美國中部平原的機械化大農場是其農業生產力的保障

「美式規模化大農場」模式的存在前提,是人少地多,地形平坦,而且土地高度集約化。事實上,我國的東北、新疆等地區,已經不同程度地實現了「規模化大生產」式的農業生產。

▼ 我國東北地區的機械化農業已基本實現規模化大生產

然而我國農村的主體部分,卻是人多地少、地形複雜,甚至氣候與文化複雜多變,高度碎片化的「小農戶」。

▼ 以華北平原為例,高度碎片化的小塊農地是主流。同樣的情況在中原、川渝等主要農業區域也類似

作為數千年農耕史的文明古國,我國文化與社會的基底就是建立在深厚的農耕文明基礎之上的。這種本土文化,是基於國土跨越了從熱帶到寒溫帶、從雨林到綠洲的「完整農耕帶」,也基於從三角洲到世界屋脊、從大平原到喀斯特的「完整地形帶」。

「十裡不同天」的自然環境,生成了「十裡不同音」的文化表徵,但卻統一在以春節、二十四節氣為根的傳統文化內核之中。

這正是同為農耕文明國家,我國區別於如越南、印度、日本、埃及等「局部農耕帶、地形帶」國家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我國實在是本土鄉村文化的富礦。

▼ 中國緯度跨度極大,再加上複雜地形以及季風的影響,集多種氣候帶於一身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同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那樣因為殖民的歷史由少數人佔據大量優質土地而實現的「規模化大農場」模式。

更難以效仿歐洲諸如荷蘭或挪威那樣,依靠天然氣和石油資源,完成農業原始資本積累的「資源財富轉換為農業財富」的模式。

反倒是,基於本地傳統文化,探尋更加適合於當地風土、人文的「內生式本地農業*」發展模式,也許更加適合我國國情。

「*內生式:或稱內生性。內生式發展,指以當地的資源、技術、產業和文化等作為基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立性、最大化區域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

▼ 荷蘭強大的溫室農業是在1960年代發現了格羅寧根大型天然氣田的基礎上,通過燒氣維持、並完成溫室技術、財富積累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歐亞大陸的農耕傳統原住民國家,更適合成為我國的借鑑對象。

對於傳統文化相近,同樣具有人多地少,農地碎片化特徵,並率先完成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日本,值得我們深入觀察參考。

4.日本鄉村振興的歷程

日本的鄉村振興事實上開始於明治維新時期。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由於開始了全面工業化的進程,傳統農村社會正在向工業化社會轉變。

▼ 明治時代日本工業化迅速發展,城市也開始走向繁榮(來源:Picryl)

當時的日本正面臨著從傳統農業社會快速進入工業化社會的時期,大量年輕壯勞力從農村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迅速造成農村空心化。

留守的多為老弱病殘或婦女兒童,為了組織起來維護農村社會的留守人員的安全,以及維持正常的農業生產力,催生出了各地方合作社模式的初級農村合作組織,這就是今天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的雛形。

▼ 1945年,被美軍轟炸過後的大阪周邊農田(Picryl)

二戰結束後,日本則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全方位的鄉村振興探索。

1. 土地改革,第一輪基建整備

(1945—1950年代)

戰敗後的日本在美軍的強力推動下,強制將地主手中的土地分配給自耕農,這才基本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後的農戶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對戰後日本糧食生產保障有重大作用。

這一時期農地部負責農地改革的部分工作,也是日後農業振興局的前身。

由於戰爭中農村也受損嚴重,從1950年代起國家開始推動新農村運動,旨在修整農村基礎建設。同時也開始探討各地方的農業農村振興計劃。

▼ 1950年代的日本農村(來源:Flickr)

同時制定《農地法》,開啟了農地流轉的進程,促使零碎化土地規模化,但日後的效果顯示並不成功。

2. 放寬農地流轉,全面改善基建

(1960年代)

這個期間處於工業化發展高峰,鄉村出現嚴重的勞動力不足與衰退問題,鄉村振興的緊迫性已經開始顯現。

這個階段也是日本密集出臺鄉村振興相關法律政策的時期。為了激活鄉村,政府開展了第二輪大規模鄉村基建——美麗鄉村運動(町を美しくする運動)。

▼ 此階段,日本農地分地區開展了大規模鄉村基建運動

這一期間明顯的成就是鄉村的面貌大為改觀,生活設施也趨於完善,這為日後的城市人流與資金進入鄉村鋪平了道路。同時農地規模擴大化有了進展,但日本鄉村依然以零碎化家庭小農戶為主。

▼ 1960年代的日本工業化與城市化進入高潮,吸收了農村人口的大城市持續繁榮,各種大型活動令人目不暇接(來源:Wikipedia)

3. 繼續強化鄉村基建,鄉村美化改造

(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席捲全國的造村運動,本質上依然是為了緩解城市化與工業化帶來的農村衰敗與生產力下降。造村運動之下,鄉村的基礎設施帶著城鄉等值的標尺進一步強化,很多鄉村的基礎設施完備度和面貌已不亞於城市水準。

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各地的鄉村振興探索中,一村一品理念脫穎而出,各地紛紛效仿,培育本地拳頭產品。

▼ 田原市郊的油菜花田。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階段,很多鄉村在此時期探索出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1972年,農地局廢止,設立構造改善局,強化農地構造改革,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與農地規模化等工作。

此外,還調整農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擴大農地流轉權限,允許農地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

4. 開發鄉村旅遊,促進市民下鄉

(1980—1990年代)

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最巔峰時代,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產生了巨大的鄉村休閒需求。

此時國家適時地推出了《綜合休閒區發展法》和《鄉村地區發展法》等一系列加強鄉村旅遊建設的政策,引導城市市民下鄉,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成果反哺農村經濟。

在這一時期,生態遊、體驗農場、休閒遊等概念風起雲湧,體現了工業化後期中產階級的內心需求規律。至此,歷經40餘年的日本鄉村振興建設起步過程終於結束。

▼ 鄉村休閒遊已經成為了日本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閒項目

5. 推進可持續發展與數位化

(2000年至今)

新千年後,日本人口老齡化持續嚴重,農村人口不足的問題加劇,再加上鄉村的開發與旅遊對環境有一定破壞,為了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化農業開始全方面推廣。

同時通過全國統一的農業數據平臺,為農民提供數據與信息服務,提高數位化農業水平。此外,農業機械的持續升級與智能化,也在推升智慧農業的水平。

▼ 愛知縣Kukumu農園是JAS認證的農業園。經過農林水產省JAS制度認定的有機農產品是健康品質的保證

2001年,農林水產省的構造改善局與國土廳下的地方振興局合併,成立農村振興局,專門負責鄉村振興相關事務。

並在2009年,開啟地方振興協力隊制度,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通過半個多世紀的鄉村振興探索與實踐,日本的農業實現了高端化升級,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大幅上升。

據2013年《PRESIDENT》公布的數據,日本農民平均年收入達到約49萬人民幣,毫不亞於城市水平。同時,作為主糧的大米,自給率達到98%,作為耕地極為有限的國家基本實現了糧食安全的目標。

▼ 日本鄉村高普及率的設施農業,保障著農業生產(愛知縣)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起步過程漫長的主因來自於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與風貌改造的工程量巨大,幾乎持續了40多年,才達到能夠迎接大批市民下鄉反哺農村的程度。

日本鄉村振興除了以上五個階段的逐步推進的整體經驗之外,實際上更關鍵在於夯實了具體的四大領域。

5.日本鄉村振興的「四大金剛」

日本農協、鄉村基建、市民下鄉和一村一品,作為主要驅動因素,堪稱撐起日本鄉村振興的「四大金剛」。

▼ 日本農協、鄉村基建、市民下鄉、一村一品

1. 核心合作組織

日本農協是鄉村振興的主導者之一

(1947至今)

說日本的鄉村振興,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一個核心的機構——日本農協。

農協,日本鄉村振興的主導者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或JA)於1947年立法成立。是以農戶合作、聯合、經營與管理為主要功能的互助經濟組織。正是它,對日本農業的現代化起著主導作用。

▼ 日本鄉村無處不在的農協(來源:Wikipedia)

日本農協的群眾基礎起始於明治維新時期的農民互助,以及一戰後的經濟危機。而其真正的成型與發展則是在二戰後。

由於戰後日本農村損壞嚴重,分散的農戶難以提高生產力,國家通過立法成立農業協同組合,提供政策、金融方面的大量優惠支持,土地改革也在快速推進中。

最鼎盛時期,全國約有99%的農戶加入農協,成為組合成員。此外也逐漸開放了有合作關係非農戶申請加入。

農協起初由村、縣、中央三級機構組織形成,在1980年代後,由於農戶的大幅減少以及自身的人員冗餘,精簡為縣、中央的二級機構。

▼ 日本農協的三級組織結構

日本農協全面參與著日本農村經濟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生產、銷售、金融、文化產業和衍生服務業等領域,可以說幾乎無所不包,是日本鄉村社會與農業領域的絕對主導組織,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推進者。

這種半官半民的農民合作組織,主要功能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 農業推廣

農業推廣,也就是農業技術推廣(簡稱農推),通常狹義上指針對農業生產技術與知識的傳播。

農業推廣可以幫助農民,尤其是難以獲得技術指導的小農戶獲得必要的技術知識,從而通過普及更加先進的科技提升農業生產力,保障農業安全。

▼ 日本鄉村的科學生產,依賴於農業推廣的普及

日本國家層面雖然也有農業推廣的功能,但是鑑於農協的會員覆蓋了幾乎所有農戶,因此農協被稱為日本第二大農推體系。

日本農協的農推事業被稱為營農指導,是指針對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土地利用等方面開展的指導工作,目的是提高農戶的生產力。

農協在全國擁有15,700名營農指導員,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戶推廣與指導技術,2019年全年共產生180萬次「入戶指導」。對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有重要推動作用。

▼ 日本農業對營農指導的依賴度很高,是生產力的保證

農協不僅通過營農指導傳授技術與先進知識給農戶,還通過引入先進農業機械,教授操作方式,提升農業自動化、智慧化水平。

②. 農業金融

日本農協在金融領域為會員提供全流程的服務,包括信貸、保險、融資等,可以說是小農戶發生資金短缺時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甚至這種金融服務將農產品的銷售、採買,乃至農民的壽險、婚喪嫁娶等全都納入其中,被民間戲稱為「從搖籃到棺材」的一條龍服務。

在農協的金融壟斷下,農戶的生產與生活高度捆綁農協金融體系。

筆者就曾向一位在自己農地上建房的東京市郊農戶租房,不僅對方的帳戶是農協銀行帳戶,也要求打款方也必須是農協帳戶才能完成這筆交易。可見農協全方位地融入並影響農戶的金融與生活。

▼ 大量農戶將生活中的金融渠道完全捆綁到農協金融體系中

雖然農協通過金融以及交易的方式壟斷了農戶的大量閒散資金。但給農戶帶來的好處也是看得見的,其存款利率通常略高於私人銀行,且發放的貸款也通常非常優惠。

這樣一來,小農戶們就可以極低的利息融資,從而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 農業服務業

農家委託:隨著勞動力短缺或者經營擴大等問題,農協也受理農作業委託的業務,如90年代初期,單是水稻育秧工作委託給農協的比例就高達七成。農協參與委託業務,客觀上有利於農業集約化生產效益的提升。

農村流通:農協的另一大功能是對會員農產品進行統一銷售、所需農機農具統一採買。這種統一行為是農協存在的最基礎優勢,統一的農村市場提高了農戶的議價能力。

▼ 日本農地委託業務比重較大,有利於碎塊化農地的工作效率提升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農協繼續發揚「一條龍」的精神——自己建立加工廠、包裝廠、物流中心、冷庫,甚至直插終端,建立了批發市場、超市、直賣店等體系。

這樣一來由於整個鏈條由農協負責運行,農戶大為省心省力,就更加願意交給農協負責,從而也更加依賴農協的金融體系。

▼ 鄉村地區統一的農用物資直賣店(愛知縣豐川市)

此外,因為農協對所售農產品的質量有統一要求,這反過來也促進了農戶的生產質量提升與標準化。

品牌農業:日本農協為了提升農業附加值,善於建立和經營農業品牌。我們常聽的松阪牛、伊勢牛、國產米等印象中的高級日本食材,這些都與農協的品牌推動脫不開干係。

農協通過高標準的質量認證,以及品牌符號的推廣與宣傳,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與價值。結合農林水產省的「本地本物」認證制度,樹立各地特產的品牌,並且將「國產最好」的理念植入人心。

▼ 宇治地區主打的茶產品

JA農協正面推動力的背後,也有反噬力

日本農協對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經過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擴張,其缺點也顯露無疑。

由於其缺乏政府的管制,已經成為日本政壇影響力巨大的「農林派」,手握全日本農戶的選票與影響力,政府的改革難以推進。

更重要的是,這種壟斷力直接成為推高日本食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我們常聽到日本出現天價西瓜、天價櫻桃等,並不是因為味道有這麼鮮美,而是因為農協的議價體系在農戶與市場之間賺取大量剪刀差,「農林派」也影響著日本始終採取高額關稅壁壘保護自身農產品市場的國家決策,導致國內、尤其是城市食品價格居高不下。

▼ 普遍價格奇貴的日本農產品

在農協金融資金大量用於房地產、娛樂、股市牟取暴利的情況下,日本鄉村的棄耕現象也越來越重。

整體來講,是一個前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後期缺乏更上層監管與制衡,在逐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日本鄉村與農業造成巨大隱憂的農業合作組織。

2. 極致的鄉村基建

縮小城鄉差距的基礎大工程

(1950年代-1990年代)

日本版的「新農村建設」。

1955年,農林水產省提出「新農村建設」的設想,是振興農村地區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中央政府使用強力金融政策工具,為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低息貸款、補貼,甚至是直接投資,集中在道路、電力等基礎領域。

在這一輪持續約5年的時期,日本農村地區逐漸擺脫了二戰後衰敗、落後的現狀,勉強跟上了全國的節奏。但這種修整程度只能說是「簡妝」,尤其與城市差距甚大。

▼ 2021年日本不同級別道路的整備率(日本國土交通省統計),鄉村地區的道路整備率不低於城市

而刺激日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走向「精修」的,則依然是時代的洪流——工業化。

日本1950—60年代是工業發展最快的時代,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前往大城市務工,造成了勞動力緊缺、農民收入低等城鄉差距矛盾持續擴大。

為了改善城鄉差距,新一輪的「新農村建設」可謂是「精修」級別。基礎設施方面,全面提高自來水與排水管道網絡建設、推進高速公路連接農村與山區、建立專門機構修建防災與水利設施,甚至推廣、翻新與改建農村民居。

▼ 被翻新改造後的鄉村民居非常美觀

此外,在環境方面也大力推進資源循環理念、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這種「美麗鄉村」運動在1960年代席捲全國,伴隨著當時的經濟高速成長與工業化進程,鄉村成為了煥然一新的魅力土地。

這就像幾乎同期的歐洲主要國家所做的事一樣,如德國,持續幾十年的鄉村環境整治已經到了「整無可整」的極致,僅有的優化空間只存在於東德地區。美觀的風貌,讓鄉村極具吸引力。

▼ 德國鄉村已經到了「修無可修」的極致狀態,城市人更多的選擇在鄉村居住,除了交通便捷外,更有設施不亞於城市,但環境更優美愜意的因素(德國賓根)

不僅是基礎建設方面的改善與美化,美麗鄉村運動還是一個涵蓋對鄉村立體式體驗的系統性改造。

農林水產省就將「農山漁村之美」,解讀為應具有「五感」的美。即不僅僅只是視覺上好看,而應該是包含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感的「總動員」。

不僅如此,1992—2002年期間,還連續評選美麗鄉村景觀表彰獎,鼓勵那些通過地方居民努力構建的農山漁村景觀的成績,以期更好地推廣和保護鄉村景觀環境。

因此日本出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往往越是山區的鄉村,基礎設施越好,面貌越美觀,甚至部分超過了普通城市水準。

▼ 日本山區鄉村的整治力度,體現在整備率高的公路以及景觀美觀度上(白川鄉)

如處於岐阜縣深山中的飛驒高山地區。

原本是偏僻破敗的山谷村落聚集地,不僅在戰後的農地改革過程中重整了農業基礎,還在1960年代借勢美麗鄉村運動完善了生活管道、衛生設施等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建造,同時保護古村落建築與街道、修繕美化溪流等環境美化工程。

去過的人,無不為當地小溪中遊弋的肥碩錦鯉、白璧土藏街的魅力古建、飛驒工匠的高超技藝、世界遺產的白川鄉合掌造以及地方美食所讚嘆,使得當地成為了年均遊客400萬的旅遊勝地,外國遊客年人次更是高達當地人口的五倍。

▼ 飛驒高山地區的古川町,經過60年代的大力度整治,成為了環境優美、傳統保留完善的魅力鄉村

此外,深入各地的鐵路系統,更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日本全國鐵路總長度約4.7萬公裡,由202家服務商運營,構建起了龐大且交織嚴密的鐵路網絡。

由於工業化起步較早,日本的鐵路系統不僅密布於大城市,更是深入了山區鄉野之中,聯通起了全國的每個角落。

戰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鐵路系統大多改為通勤性質,成為了遊客深入鄉村、小鎮等具體景點的最便捷交通工具,相較於汽車來說,鐵道受眾面更大,更易帶來大批客流。

▼ 日本全國鐵路網密布,不僅聯通各主要城市,還聯通大多數小鎮村落。整體「通勤公交化」的情況下,鐵路成為最好的「市民下鄉」工具,便利度遠超私家車

此外,鄉村寬帶與網絡的普及建設,也為先進農業機械以及農業信息數據的使用奠定了基礎條件,這種軟基建對智慧農業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在全國範圍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美化,讓鄉村生活條件、服務、交通和面貌等方面實現了真正的城鄉等值,這為日後城市居民反哺鄉村經濟奠定了先決條件。

▼ 日本鄉村地區美觀完善的道路體系,是基礎設施高度升級的體現

3. 市民下鄉

實現城鄉互動、撬動振興的途徑

(1960年代至今)

基礎設施與風貌實現城鄉等值之後,最大的改變則是城市居民對鄉村更深度的接納,隨即帶來的是延續至今的「市民下鄉」潮。

市民下鄉,帶來的是鄉村擺脫單一農業收入,最大化兌現生態資源、基礎設施投資的價值,實現一二三產融合,從而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這是城市化和工業化有效反哺農村的必經之路。

▼ 市民鄉村遊已是日本最普遍的旅遊形式(忍野八海)

1960年代以來,通過一系列的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制度的出臺,逐漸放開了專業農戶以及規模經營者對農地的經營權。

這一方面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與規模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大量城市資金反哺鄉村,同時,大量小農戶出租了土地經營權後可以有餘力開展副業,這種農民兼業的可能性逐漸為進一步的城鄉聯動提供了人力基礎。

▼ 農民兼業,尤其是為城市人提供休閒服務為許多日本農民帶來大量收入

日本政府早已意識到城鄉加強聯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最典型的是於2002年設置的「都市·農山漁村共生·交流項目組」,以內閣官房副長官(日本政府二把手的副手)與農林水產省副大臣(主管農業農村領域負責人的副手)作為領導者推進。

這個項目主要聚焦生態旅遊、農林漁業體驗、活動的開展等各種都市與鄉村的交流機會創造,以及相關場地空間的整備上。

▼ 以漁業體驗為主的伊根漁村

事實上,說是都市與鄉村的「交流」,「翻譯」一下就是把城裡人往農村引。

怎麼引?旅遊,是最佳途徑。

這時,觀光農業就應運而生,這種形式既滿足了工業化後期城市居民對自然的嚮往,也能讓有餘力兼業的農民大量投身於「為下鄉市民提供服務」的相關工作中,由於收入大幅高於傳統農業,因此成為農民提高收入的利器。

如北海道的富良野、青森縣的稻田畫等都是典型例子。

▼ 北海道的富良野,是用農業景觀吸引遊客的經典例子

此外,為了更多的吸引市民消費,這個項目還明確提出了發展「滯在型休閒活動」。

所謂滯在,就是「留下、住下」的意思。最能體現「滯在」功能的,莫過於遍布日本鄉村的溫泉設施與市民農園。其中,市民農園即農家將少量自己的土地出租給市民業餘耕種,收取一些土地利用費即可的經營方式。

市民既可體驗農耕,也可以帶孩子學習農業知識,修養身心。種點自己喜歡的花卉瓜果,時不時來打點一下土地。這種回歸自然的愜意生活深受市民喜愛,甚至有些市民農園成規模的搭建了小型房舍,房後是出租的小塊土地,常年租給某個城市家庭使用。

▼ 市民農園非常受廣大城市居民歡迎,也吸引很多老年人來消磨時光,修身養性(來源:Wikipedia)

市民農園如今在日本已經非常普遍,如東京都範圍內,在2018年共有434處市民農園,分為24,086個地塊,甚至在靠近東京市中心的練馬區也有很多市民農園,供市民假日來種植蔬果花卉,農協還派有技術人員指導。

為了更加便於將鄉村與市民聯結,道站*應運而生。

「*道站:(日語:道の駅)是日本各地設置在交通要道旁、可供途經旅客24小時自由使用的休息場所。」

▼ 日本道站是區別於服務區(SA)、停車區(PA)的第三種公路休息設施。通常設置在一般國道與主要公路的沿途,並且具有綜合性功能

日本的道站共有1,000多處,7成分布於山地丘陵地帶,通常與自然環境充分結合,是旅行者中途休息的熱門選擇。更重要的是從1990年代初發展至今,道站已經成為鄉村地區農特產直銷、文化推廣的重要窗口,拉近了市民與鄉村的距離。

▼ 富士川道站內的地產地消零售店

4. 一村一品

解決城鄉「用什麼來互動」的問題

(1970年代至今)

一村一品是多年來傳播甚廣的日本鄉村振興理念。也是市民下鄉潮開啟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是鄉村振興的具體手段和工具。近十幾年來在我國愈加知名,不少地方希望學習效仿其理念與做法。

事實上,與通常我們所理解的「每個村都有一個優勢農產品」的含義有所不同的是,其原本含義恐怕更加寬泛和開放。

▼ 一村一品開啟了日本大量鄉村尋求創新發展的道路

時間拉回到1970年代,當時的日本在國家層面的倡導下開始探索鄉村的提振方式,泛稱為造村運動。意在通過對地方的鄉村改造提升、經濟潛力的挖掘,從而提振鄉村經濟。各地都在苦苦探索其路徑。

破局者在1979年出現。

時任大分縣知事的平松守彥首次提出了一村一品的理念,並於80年代初一炮打響了縣內的大山町(梅子與慄子農特產)和湯布院溫泉這兩大明星品牌,在全國範圍引起了轟動。

▼ 湯布院所在的由布市,因其優質的溫泉資源與休閒體驗,持續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讓這個原本的小鄉村成長為人口數萬的大型小鎮

請記住大山町和湯布院溫泉這兩個例子,因為它們代表著,鄉村振興必須要有率先發展起來的重點突破案例的邏輯。同時也代表著,一村一品理念的應用,從一開始就不僅限於農特產品而已。

此後日本全國各地紛紛來大分縣考察相關經驗,從此一村一品運動在日本全面鋪開,逐漸發展成為「遍地拳頭農特產品」的局面。

▼ 靜岡以茶聞名,眾多村落以特產茶葉聞名(靜岡縣島田市)

然而一村一品的真正含義是這樣的嗎?

「一村一品之父」平松守彥後來在他的著作《技術密集城市探索》中,詳細地闡述了他所構想的一村一品的「全貌」:

第一個目標,吸引人口:「一村一品運動的目標,第一是地區上的廣度,與地方的結合。某名牌產品即使成了特產,光這一點還不能成為一村一品,重要的是他要成為各地振興和改變人口過疏的對策,促進人們定居下來。」

即,一村一品就是,「『開發特產,是為年輕人的定居,從而把地方搞活。』所以雖然稱作一村一品,實際上可以是一村二品、三品,最終結果也可能是二村一品或三村一品,而且內容不限於農產品,也可以是旅遊或民謠……」

▼ 茨城縣南部的「水鄉」潮來,因「地方歌謠女王」水森香織演唱的一曲《潮來水鄉》,以及當地傳統的「水上花嫁」文化,成為了東京周邊的著名旅遊勝地(來源:Wikipedia)

第二個目標,提升技術:「一村一品要能夠在世界上站得住,不能依靠單純的特產。要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產品,就要磨練技術,否則就趕不上日益國際化的經濟潮流。」

第三個目標,培養人才:「培養向世界新技術進行挑戰、具有進取精神的人才,這也是一村一品運動的最終目的。」

以上,可以概括為引人、強技、育人的三大目標,之所以花費了這麼大篇幅引述原文,是因為其對一村一品的真正實踐方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 草津溫泉的「揉湯儀式」使它在眾多溫泉村中,獨具一格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經歷40餘年的發展,在這三大目標的指導下,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如靜岡茶、越光米等特色農產品之外,還越來越多地湧現出各種類型的鄉村振興新花樣。

但實話實說,並不是所有的鄉村,都一定能發展起來。

鄉村振興要想有真正的成果,必須要尋求重點突破和重點投入,讓一批鄉村率先振興,從而帶動其他鄉村。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大山町和湯布院嗎?他們就是自身特色足,被率先發展起來的典型。前者是農特產加工的方式,後者是特色資源深度利用的方式。但無論哪種,其實本質都是通過內生式的發展,實現更深度的城鄉聯動。

▼ 湯布院溫泉內的商業設施中,販賣著由本地原材料生產加工而來的商品。此外,特色街區也是湯布院的「一村一品」

那些被投入相對少的、非重點突破的鄉村難道就沒有機會了嗎?當然不是,事在人為。關鍵有兩種途徑:

途徑一,六次產業化,把東西賣到城裡去。

最常見的就是農特產加工的方式。其邏輯就是培養本地的優勢農產品,一方面將其品牌化、高端化,另一方面通過工業深加工方式,六次產業化,創造更多附加值。

如將柚子打造為知名品牌的馬路村,憑藉將柚子進行全方位深加工,打造了諸多爆款級產品:原味果汁、化妝品、籽油醫學應用研究、柚子料理、柚子浴等,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愛。

每年近兩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對於一個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來說,已是巨款。

▼ 什麼也沒有的馬路村,將柚子打造為拳頭產品,並六次產業化,實現了產業逆襲(來源:Flickr)

那麼本地沒有優勢農產品怎麼辦?沒關係,善於發現市場商機的話,連樹葉都能做成巨大產業,上勝町就是典型例子。

上勝町的營農指導員由于敏銳地發現了城市中很多餐廳用楓葉做裝飾的市場,全村1700人幾乎都改為從事楓葉的栽培、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還出口到海外多國,年收入達到兩億多日元。

▼ 除了樹葉「一無所有」的上勝町(來源:Wikipedia)

途徑二,營造特殊環境,把城裡人引進來。

如何把城裡人引到鄉村來?只能靠溫泉和採摘嗎?不,比如大地藝術,就是眼下在日本越來越流行的方式。

當稻田畫、油菜花田和薰衣草園也遍布全中國時,用藝術品裝點鄉村的形式尚在初級階段。

▼ 我國近些年已經出現了不少農業大地景觀藝術

偏居一隅、缺乏特長的鄉村地帶,通過大型藝術節的策展活動,將眾多藝術品裝置因地制宜地布設在鄉村的任意地點,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著本土的傳統人文,這種環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辦好的難度也同樣巨大。

因為這需要專業團隊與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再加上與本地鄉村的充分交融溝通,才能呈現出一屆經典的大地藝術節。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在此方面,日本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及新起的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等,已經在資深策展人北川富朗的經營下,成為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鄉村大地藝術節系列。

這三處分別位於平原、海島和山區的偏僻鄉村都因此而重新煥發了本地傳統文化的魅力,迎來了大量的人氣。

▼ 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節是坐落於新澙縣、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大地藝術展。原本偏僻荒涼的內陸鄉村,因此活動而受到更多關注,每屆到場者超過50萬人次

靠本地自然環境的某方面優勢,打造一種本地特有的生活環境體驗,也是一種一村一品,同樣可以把城裡人引進來。

如靠優質的星空資源與觀賞條件吸引人氣的美星町。

依託吉備高原良好的星空視野,「借題發揮」美星町的本地地名,打造天文臺等觀星設施,並發布全國第一個《光害防治條例》,如今已成為了「觀星聖地」,尤其是成為無數情侶立下「山盟海誓」的見證地。

▼ 美星町的星空能見度很好,是其發展觀星遊的良好基礎(來源:Wikipedia)

靠本地特色的傳統生活情調,也是一種一村一品。如靠漁村生活和「舟屋」特色傳統民居而吸粉無數的伊根漁村。

這個距離京都僅80多公裡卻要驅車超過兩小時的偏僻漁村,憑藉不甚發達的交通保留了傳統的漁村生活氛圍與傳統建築群。漁船停入屋子下、漁民上岸、品嘗鮮魚料理……這些都成為了城市人趨之若鶩的元素。

▼ 伊根漁村的舟屋是日本唯一的船屋聚落,被稱為日本最美漁村

如果沒有以上那些現成的好資源怎麼辦?沒有環境,硬造環境,也是一種思路。

結合當前的網際網路發展趨勢,靠遠程辦公的環境吸引城市人來,會不會更有趣?

事實上這種現象已經在日本普遍發生,甚至在日本的碼農界,有專門的網站交流討論適合遠程辦公的「移住地」,這算是網際網路浪潮下的階段性風潮。

網絡條件好、環境宜居、與大城市交通便捷的鄉村或小鎮,都有機會被惠及。

所謂「綠色矽谷」神山町的例子,雖然現實中遠沒有《神山奇蹟》書中所寫的那麼神乎其神,但註冊了百餘名外來遷入者,並且其中有10幾名常住辦公的成績,已經是對這個衰落鄉鎮藥力適中的「續命丹」了。

▼ 神山町迎合了一種當今科技浪潮下的人口移動趨勢,即使是暫時趨勢,也是地方鄉村回血可以利用的良機(來源:Wikipedia)

最後,來看一個鄉村創業的例子,西粟倉村。

事實上,鄉村創業是日本政府推行了多年的事業,並且搭建了全國性的支援平臺,如Inacome平臺,通過農林水產省的組織調配,參與平臺的會員可以得到相關的技術支援、資金優待。

但對於大量的鄉村自身來說,依然只能是被動的等、靠、要那些不知何時才能「從天而降」的年輕創業者到來。於是就有了西粟倉村這樣自謀生路的例子。

▼ INACOME平臺對在農林漁村創業的全面支援體系

西粟倉村是位於岡山縣深山中僅1,500人的村落。這個「只有森林的地方」,在賴以生存的林業衰敗之際,依然立足於本地最優勢的林木資源,大打「鄉村創業環境牌」,推出了以木材加工為核心的本地創業計劃——百年森林構想,大力吸引形式不限的創業者。

▼ 身居山林之中的西粟倉村(來源:Wikipedia)

從最初創業五年做一次性筷子開始,西粟倉村的鄉村創業者趟出了一條DIY家居裝潢製造之路,由於新穎的造型與功能,通過網絡傳播後大受城市年輕人的喜愛,成功殺入東京市場。

除了林業本身,西粟倉村還開展了與森林生態體系相關的創業招募,包括水產養殖、能源、捕獵、屠宰等,意圖營造一個腦洞大開、形式多樣、但又可持續、自成體系的創業環境。

以「森之學校」命名的創業集合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大城市的創業者們,聚集在改造的舊廢棄小學校址上,形成了豐富的創業生態。

▼ 「森之學校」裡的木材創業公司(來源:西粟倉·森之學校官網)

時至今日,西粟倉村最大的成就並非十幾家創業公司及其創造的100多個新就業崗位。而是這些創業項目,圍繞森林這個核心,形成了一個完整閉環的可持續循環產業鏈。

譬如說在鰻魚養殖創業公司中,就形成了木材採伐-採暖-養殖-水處理-灌溉-種植-魚飼料生產-樹木施肥這樣一個可循環的生態產業鏈,形成了「森之鰻魚」的品牌,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地產地消*」。

「*地產地消:主要針對農產與水產的「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語義。」

▼ 西粟倉村的鰻魚養殖基地(來源:西粟倉·森之學校官網)

在當今「雙碳」時代背景下,相較藉助網際網路浪潮吸引短暫移住者的方式來講,西粟倉村這樣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模式也許更具現實意義。

▼ 西粟倉村「森之鰻魚」可循環本地生態產業鏈。每一環節都利用了本地產業,每一環節產出都能成為其他產業的原材料,最終形成閉環,實現可持續可循環的目標

6.總結

鄉村振興,是一個涉及內容寬泛且龐雜的課題,但無論研究任何細分領域,始終跳不脫的規律就是,城鄉互動與內生性。

我國已然處在城鄉互動全面開啟的時代。

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基建狂魔」這幾十年來龐大、持續的基建投資是最大的本錢。繼續完善針對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面貌改造,並盤活這種基建的經濟效益,做好內生性發展的文章,才能打好城鄉互動這張牌。

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地看到,日本鄉村振興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依然無法改變農業從業者一路跌破200萬,人才青黃不接,棄耕面積持續擴大的整體情勢。

綜上,鄉村振興在做好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的同時,需要重點突破和重點投入,以率先振興的鄉村逐步帶動整體的改善,才是鄉村減少「輸血」續命,增強「造血」能力的關鍵。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