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泉州古城在歷史時期的輝煌(泉州古城址踏勘與唐故城址鉤沉)

2023-04-17 21:19:01

文/楊清江

1996年9月至1997年12月,由九三學社泉州市鯉城支社文史界社員發起,邀請社外部分同仁參加,聯合開展泉州古城址的踏勘和研定,側重考察唐故城遺址。在此期間,先後開展5次集體踏勘調查,7次學術研討活動。經過反覆認真考察、研究和論證,對泉州古城址,特別是列為歷史懸案的唐故城遺址取得初步突破性進展,為今後深入研究泉州唐城奠定了基礎。

一、懸案緣起

泉州市區成為泉州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始於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是年,第三次設置武榮州,州治由原來的南安縣豐州城改設今市區。它是由自然環境、地理形勢變化、海外貿易興起諸因素決定的,是本地區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盛唐時期,今泉州市區作為閩南地區的一個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特別是海外交通貿易日趨興盛,海外商人、傳教士來往頻繁的重要港口,有沒有壘築城郭以為保障?明代以前由於兵燹、天災、人禍諸原因,資料大多散佚;明清志乘因循抄襲,疏漏忽略,含糊其辭。以此現存有關五代以前泉州城池的歷史資料寥寥無幾,且記載又多藏頭露尾,含混不清,前後出入,自相矛盾,因此眾說紛,莫衷一是。

如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一方面說:「羅城相傳為南唐保大中節度使留從效築也」,子城,在羅城內,相傳唐天祐三年節度使王審知築」,是謂唐天祐三年(906年)以前泉州無城。一方面又說:「唐天祐間(抄者註:應為天祐元年)王延彬權知軍州事,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又其前太和中刺史趙棨治河通潮於城東南隅;貞元中刺史席相重建北樓,歐陽詹記;開元中別駕趙頤正鑿溝通舟楫城下」等等,是謂唐天祐元年以前泉州有城。而在同一部乾隆府志中,「名宦」蘇妙、趙昌、王潮,「方外」文偁、常笈、萬氏諸傳及「山川」等其他類目中,也有盛唐之後不同時期的有關泉州城的記載。因此,泉州盛唐是否有城,便成為泉州地方史上的一大懸案。乾隆府志未敢定論,只好在修志凡例中列為專條,以「泉州郡城,舊志以為唐王審知所築,而天祐以前其城之見於各籍者,志已無稽,今姑仍其舊」為由,懸掛起來,束之高閣。

泉州最先的城池究竟是大城(羅城)還是小城(子城)?易言之,即為「先羅後子」,還是「先子後羅」?也因舊志語焉不詳,而成為後來學者爭論的焦點。四五百年來,以北樓所處位置為依據,圍繞「羅先子後」或「子先羅後」爭論不休。

明隆慶《泉州府志》認為:北樓「即羅城之朝天門」(乾隆府志「古蹟」),是謂羅城在先。然朝天門系南唐保大中(943~957年)留從效擴城後方予北門之名號,而貞元九年(793年)裡人歐陽詹即為刺史席相重修北樓作記,前後時間相距240餘年,似有漏洞。

萬曆府志「城池」明確記載:「子城……唐天佑二年築」。「羅城……南唐保大中留鄂公從效所築也。」是謂子城在先。但又稱「王延彬於天祐間權知軍州事,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王廷彬權泉州軍州事在天祐元年,時泉州尚無城,何以「拓城西地以包寺」?前後記述,自相矛盾。

乾隆府志並持兩端,莫衷一是。

民國期間重印清乾隆《晉江縣誌》,附時人侯鴻鑑《泉州地方志》,文稱「北摟即朝天門」;卻又在「沿革篇」中講說「北樓即泉山門舊址」將朝天門與泉山門混為一談。羅城子城誰先誰後,還是分不清。

迨至20世紀80年代初,《泉州文史》發表一組「古城論叢」,引發了一場歷時十餘年的關於泉州唐城的熱烈討論,並圍繞究竟是「羅先子後」還是「子先羅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陳允敦教授主張「羅先子後」。他依據實地踏勘所得,認為子城後建,子城之前泉州即有城郭,並稱之為「原羅城」。

莊為璣教授主張「子先羅後」。他根據歷史發展規律,認為子城唐建在先羅城後建於會昌年間(841~846年)。

爭論雙方各持己見,最終未能達成共識。有鑑於泉州古城,特別是泉州唐城的研究現狀;有鑑於在「愚公移山」不再是神話的今天,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機械化施工進度神速,殘存於地上地下有關古城址的遺蹟(包括城址行經地段原始地貌)遺物稍不留心便頃刻消失的緊迫形勢,我們認為必須抓緊時機,迅速行動,全面搜集和系統研究有關泉州古城址的歷史資料,並利用「本地人考本地事」的有利條件,以文獻資料為線索,親臨其地,開展踏勘考察調查活動,認真研究,反覆探索,努力破解四五百年來遺留的歷史懸案,尋求一個比較合乎實際的準確結論,這是泉州歷史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二、實地踏勘考察調查

1996年10月6日到12月15日,分不同路線先後組織5次集體踏勘考察調查活動。

10月6日,第一次踏勘。

上午在小開元文管會集中,先至西塔下看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興泉道葉灼棠所作修城碑記,發現碑文比乾隆府志「城池」記載為詳,記述泉州最後一次擴城事。石碑原置東門附近一民居,70年代移西塔下。

隨後步行出山門,沿西街西行入曾井巷南口尋覓宋代狀元曾從龍故宅,發現舊宅盡廢,僅餘舊牆下「狀元井」一口,也已填塞。狀元井列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欲尋舊第園林山仔池遺址,因環境不熟悉沒有找到。據民國11年(1922年)《泉州市圖》以下簡稱民國市圖)記載,曾井巷西、北一片原為菜園與閒雜地,今則民居輻輳,原始地貌被破壞。

沿巷順斜坡逶迤東上、出巷東口便是孝感巷,北去不遠,為明代著名理學家蔡清故居。據熟悉這一帶地形的人反映,孝感頂蔡清故居趨向曾井巷,以前崎坡陡峭。今坡度雖有減緩,但地勢高下仍很明顯。

蔡清故居之東為大寺後。大寺後至大春巷一帶地勢高聳,東下即為新華北路。原與隔路相望的西隅小學前的大寺後(民國市圖稱佛祖後)連為一體,1956年闢新華路時開挖成路面。東、西兩側大寺後的路面與新華路的路面高程相差四五米。

10月13日,第二次踏勘。

上午在小開元文管會集中。出開元寺東側邊門沿臺魁巷北上,轉東經清軍驛,穿裴巷入「船肚」,察看「船肚」舊子城西濠遺址的原始地貌。

折北行至新街北看原子城西北隅「土窟」——舊子城西濠北溝殘址。「土窟」一帶原先荒僻,於今民居叢雜,但城濠的原始地貌宛然,上下落差二三米。

隨後在華僑新村一帶踏看故城北垣(即子城北垣)中段遺址形勢。行至孝悌巷,考察子城北濠殘址,只見巷中兩側民宅基址均高出巷道路面。巷東口與破柴巷西口相對,巷口之間北門街中即為泉山橋遺址。

入破柴巷西口數米,下即陡坡,坡度在60度左右,陡坡長約十餘米,之後陸續減緩,直至巷東口,高低落差五六米,為子城北濠東溝遺址。巷西北側一段為僑中操場(舊稱東破營),高出巷中路面二三米,為溝岸遺蹟。

繼續往東即為江厝池。江厝池一帶以前全是菜地、閒雜地,殘存池塘雖不大,但周圍仍舊布滿殘沼淺溝。如今蓋滿了樓房,原始地貌蕩滌殆盡。子城北濠這一段,據清道光《晉江縣誌》記載,在府城隍照牆(府城隍照牆70年代移置西塔下)外,今已無跡可尋。

在府城隍(今工農小學)休息片刻,又向東走,至小山新村路口大榕樹下轉南行。大榕樹至廣平倉口一段,民國市圖記載,稱為「水巷」,子城東濠曾以水巷溝故道為隍,如今除表面地勢低洼外,溝塹痕跡無從尋覓。

過廣平倉口南行便是下河(又稱相公巷溝),原為明溝,約2米寬,近年加蓋水泥蓋,變成陰溝。至中營下西口,隔相公巷正對面有一鋪長石板的窄巷,即陳允敦教授80年代踏勘發現的唐故城北垣東溝殘跡,稱其由地下潛行,直通泉州衛校窪地。今這一帶民居錯雜,無從踏勘,故略。下河南段早廢,原先為荒雜地,坑坑窪窪,後來一些地段陸續起蓋房屋,但個別地段典型地貌仍清晰可見。

出相公巷南口,過東街入門樓巷,考察鸚鵡山窟和西邊巷子城東濠南溝遺址。子城東垣南段過舊種子公司,即以鸚鵡山天然山體為城垣。雖然70年代「大辦農業」時削平山頭,運填百源川池為田,但山體龐大,陡崖仍在,原山麓至窟底上下相差七八米。舊壘臺階近百級,形勢依然險峻。西邊巷為何衙埕臺地延伸,巷西地勢陡然下降,即為子城東濠南溝遺蹟,後來荒廢,平時人跡罕至,一部分闢為菜圃,一部分地栽種龍眼樹。70年代以後,路下陸續起樓蓋房,但原始地貌依舊可辨。

子城南濠,子城西濠南溝,子城肅清、崇陽門樓遺址,因地處市區繁華地段,都很熟悉,便皆省略。

10月27日,第三次踏勘。

上午在小開元文管會集中,出小開元後門,步行入泉州市輕機廠(是日工廠停產),先到廠區西南隅察看西姑池遺址,「池」中心在鑄造車間,四周隆起,宛如一口大鍋。據介紹60年代猶在。附近老菜農說,原池南畔舊有石階十餘級(南岸在今廠南牆外),以前每日從池中挑水澆菜。至於西姑庵的遺址,廠裡的人指示說,在「池」的東北隅。

接著察看何厝池。池東南岸在廠區內,池西北原緊貼環城公路,今已蓋起樓房,西、南一帶民居也逼近池岸,池面不及以前四分之一,池上長滿浮萍。池邊堆填工業、生活垃圾,所幸池東北仍保存一個古水關,因隔著水面,距離太遠,無法靠近,所見唯有一個黑洞,具體構築情況未詳。

出輕機廠後入花棚下,沿著曲曲折折的小巷來到奉聖巷的一家街道工廠。經說明,方知為山仔池遺址。山仔池已廢,只剩曠地一片,周圍長滿蒿萊荊棘,到處堆放雜石、水泥管、大鐵管,面目全非,想像不出當年綠波蕩漾,山石掩映,野趣橫生的旖旎風光。

之後,經由曾井巷出孝感巷,沿孝感巷南下,穿西街入「老鼠尾」,察看西郭南段形勢,尋覓唐歐陽詹故宅遺址。園地形複雜,民居建築雜亂無章,在宮後巷一帶彎來繞去,盤桓許久,還是找不到歐宅遺址。最後只好繞道秦衙坦,到源和堂蜜餞廠,在蜜餞廠北牆一帶考察地形。北牆偏東一線原為升文山西南行脈之崗阜脊背,後廢為荒地,源和堂建生產車間,地面削填平整,分為三級臺地,壘石階交通上下,但廠區南北走向的車道仍保存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勢。有人指示,北牆偏東界外,即為歐宅故址。此後,順途察看了報仔巷橋、通津橋的遺址。

下午,到升文小學察看升文山形勢。雖登上教學樓三層俯瞰,但西、南兩面已是高樓林立,原始地貌無從辨識,只有校園內依舊層次分明,基本保留原有形勢。

11月7日,第四次踏勘。

下午,在北門城口文勝巷(民國市圖作營房街)東口集中。開始沿文勝巷五代留從效擴築的北垣城基東行,沿途察看城基殘址和北垣外舊濠遺蹟:在巷中段北側一幢住宅樓的二樓(二樓與巷路面持平。一樓在路面以下,為架空層)往下看,舊濠溝底與城基路面相差三四米。西側不遠原來的杜厝池,今已填為平陸,蓋起了小希夷住宅區。過新坊腳折北,站在一中前堤橋上環顧,東西兩側大溝遺址雖廢為荒地,但溝塹大勢依舊曆歷在目。

回到新坊腳,繼續東行,折入一峰書濠下媽宮。以前這裡人煙稀少,宮前一泓水池,濠下溝溝底盡闢為田,栽種水稻和蔬菜,左右兩岸嚴嚴翼翼,坡岸野草叢生。站在宮前長廊向東眺望,大溝宏大圖景一覽無餘。如今宮下水池乾涸,前面搭起一片簡易工房,兩岸蓋滿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民居。原始地貌雖然變化不大,但舊濠遺址卻被糟蹋了。

循執節巷(民國市圖作本廳街)留拓北垣城基東行至同蓮寺(即舊洞靈庵),發現寺東入小山新村陡坡峻峭。經查證,判定此處原為濠下溝折入水巷溝的分叉口,其西南府城隍五代時為留從效故宅,直南即為水巷。留從效擴城時,於文勝巷至執節巷一線築牆,將水巷溝截斷。

行至巷尾,通松灣池(現存濠下大溝故道遺蹟)的路被市委黨校西北牆阻擋,遂繞圍牆西南行,由黨校正大門入。

在黨校內考察松灣、松灣池、虎頭山。松灣池西與濠下溝連成一線,原有大小兩池,首尾相通,近年小池填平築樓。松灣形勢天成,由頂埔、崇福寺後高崗與虎頭山夾峙形成坑谷深溝,至今依然雄偉壯觀。虎頭山連年因黨校建設,斷續挖掘,只剩小山一丘。考察時正點綴亭石花木,以為校內園林。

爬坡出黨校北小門,折東轉南經崇福寺後,復折西南經五腳亭、峰尾埔到二郎巷,察看二郎巷溝。原先寬闊的溝面減縮成二三米寬的小溝,但水流依舊通暢。循溝東岸到七板橋(橋面今改換成水泥板),折東又循溝南岸行,至農機公司倉庫西牆,溝穿牆繼續東行入東門大溝。

環農機倉庫外牆折北轉東,過二郎廟,出崇福路,借路東民居過道,臨東門大溝察看東門水關。

12月15日,第五次踏勘。

上午,在鯉城區政府院內集中乘車。第一站塗門商品街,考察兵馬司橋、津頭埔迎春門水關。時八卦溝(舊羅城南濠)東段裁直工程正在施工,水關周圍建築物全部拆除,整個水關完整裸露。迎春門水關因保存完好,被列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隨後步行,沿南宋知州真德秀擴築的翼城外濠南岸察看,時津頭埔一段正值清淤,兩岸堆滿汙泥,步履維艱。復折北沿濠東岸北上。這一帶原為郊外田野,現開闢為樓房成片的繁華街市,對面西岸即為翼城遺址,俗稱「破城」。穿越豐澤街,繼續循溝北上,至草埔尾,隔濠西岸原來「小東門」,於今蹤跡杳然。過草埔尾穿湖心街入水蔡村,臨濠蓋屋,只好循岸東新闢小巷北口出,達溫陵路。

從東湖公園西門口上車,折東經東湖路至刺桐飯店十字路口折北,沿少林路至城東北公路橋,為第二站。下車察看東門大溝和城北大濠。公路橋下原有一塊巨石,名「牛臀石」,俗呼「屁股石」,在古為晉江古河曲「中流砥柱」,1956年興修水利時炸毀。城北大濠1300多年前為晉江西北分支古河曲故道,以前跨越「牛臀石」與東門大溝通聯,後陸地上升,上遊水源減少,清源山下洋水面下降,「牛臀石」露出水面,晉江西北支流阻塞斷絕,遂一分為二。兩道溝濠天然巨壑,至今原始地貌保存完好。

第三站循明清東北城址舊基過北門城口,再沿五代羅城北垣西段城基直赴西門,下車看西門橋和西門濠。

第四站沿西垣城基達新門,察看新門橋、舊城外濠和破腹溝上遊河道。

第五站,由新門街入城至塗山街頭,轉南順中山路南下至南門天后宮,下車考察德濟門門拱和南門濠溝。

第六站,由新橋頭出水閘,折東沿晉江北岸至後舞尾,看舊南門城外濠溝、水關和清海關紀事碑。

五次踏勘,累計行程近百裡,認真考察與古城有關的景物和周遭地貌,探微索隱,尋訪古城徑跡。

三、唐故城遺址鉤沉考證

歷史資料證實,泉州在盛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就有一座城池,我們稱之為「唐故城」。因史無明徵,其創築具體時間尚難確定。

關於唐故城的範圍、規模,城門的位置,城垣的走向,歷代志書都沒有明確記載,至今也找不到私家筆記可資引證,加上城牆拆除後,牆基大多夷為平地,改建房屋,年代久遠,更番改造,故址早已蕩然無存。我們依據遺存於文獻中的一鱗半爪資料為線索,通過實地踏勘,努力尋找唐故城一星半點殘址遺蹟,在陳允敦、莊為璣二教授對泉州唐城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古代建城的一般規律,參考同時期其他城市建城實例,根據1971年標高地圖推測出來的唐久視元年至開元六年(700~718年)泉州設治、晉江建縣期間泉州市區的地理形勢(重點為水系),以及因地殼持續上升、水土流失、自然災害、人類活動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環境變化的具體情況,對泉州唐故城址進行鉤沉考證。

北垣

唐歐陽詹《北樓記》云:北樓「樹於雉堞」,為「此郡北墉之立候樓」,「卜築之始,微而具之,袤不倍常,廣惟再尋,製造日遠。」據此我們得知,北樓即唐故城北城牆上的立候樓,與故城同時建築,原先規模不大,構造簡單,是供「更人防卒」「登伸擊柝之所」。又據宋乾道知州王十朋《重修北樓記》,北樓在「州宅之北」,其吟北樓詩中日:「匆匆未暇眾賓集,草草且與同僚遊。山川城郭壯哉郡,清源紫帽明雙眸。卻驚雲榭在地底,坐見日轂經簷頭」,得知北樓即在宋州衙(今洲頂體育場一帶)之後,雲榭(今氣象站)附近,其準確地址,我們同意陳允敦教授的意見:「在北門街孝悌巷口以南」(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

北垣東段。孝悌巷正對面為破柴巷。初建城時,破柴巷南抵雲榭一線以東盡為陡岸,岸外為破柴巷溝,溝東為江厝池和沼澤地。城牆依地勢南下接雲榭,利用雲榭天然形勢折東至白狗廟前縣后街東畔,轉南行至米倉巷南衛生學校,循馬鞍山東北麓坡地,沿江厝池南折東直趨中營下接故城東垣。據陳允敦教授考證,中營下溝由東橫穿相公巷西進,「沿一小巷地下潛行(原註:小巷地上仍鋪長石板,石板之下仍是寬溝),穿過一住家,以『下水道』形式繼續西進,入於衛生學校之窪地。」(陳允敦《泉州子城和羅城的創建敦先孰後》)陳允敦教授之所述,即為北垣東段自米倉巷南至中營下反向的行經路線。據民國市圖記載,衛校中江厝池遺蹟仍在,面積相當,池西南尚標有南北走向的天然土坡一道,坡南與中營下溝遙遙連成一條直線。我們認為這段土坡就是唐故城城牆的遺蹟。

北樓以西,城垣取直線達裴巷北、河嶺巷南(即今第一塑料廠大門偏北,宋南外宗新睦宗院舊址)。其中華僑新村愛國路東段與孝悌巷之間為民國泉州商會會長傅維彬家「層園」,曾保存過唐故城殘牆一掬小土丘,園主利用土丘底寬上尖,開成四層,最上為平臺,廣植花卉,今廢。這一帶至宋編修《清源郡志》時,仍稱「北郭」(乾隆府志「城池·子城外支溝」沿抄宋志,云:「北郭以西新睦宗院諸水……」。即為一例)。河嶺以西則沿河嶺巷南高地直西出富厝埕,過新華北路,轉西南入花棚下培元中學操場接故城西垣。

北垣濠溝。東側南行地段以天然溝塹大池為濠,米倉巷南衛校以東則接中營下溝。西段河嶺至培元中學操場為北郭西溝。我們認為,初建城時北垣中段無濠(至貞元九年〔793年〕歐陽詹作《北樓記》隻字未提)。理由:故城北部未設治之前原為荒僻地帶,為泉之郎山,民國25年(1936年)在洲頂中山公園(解放後改為人民體育場)西北隅發現貞觀墓群足資證明;城內北山至北門城口以北仍為古河曲之大澤;東部布滿溝渠(破柴巷溝、都督第溝、水巷溝)、池塘(江厝池、水心亭池)、沼澤,渺無人煙,所以無須開鑿濠溝,強化防禦。

西垣

西北起自花棚下培元中學操場,接故城北垣,迤西南行至孝感巷北,循巷南下,橫穿西街入「老鼠尾」,復循崗阜山脊西南行經歐陽詹故居(今一半圈入源和堂蜜餞廠內,在廠區北牆中偏東)西,南下至崎頭廟巷接故城南垣。

故城西郭先前有兩種意見,一自培元操場下趨,至曾井巷橫穿巷道,迤西南入五塔巷,繼續西南行出崎頭廟巷;一自培元操場沿山仔池東南岸下趨曾井巷,出巷南口入甘棠巷,沿巷南下抵馬路頭。我們經過反覆認真分析研究,認為應以孝感巷一線為是,理由如下:

一、根據踏勘,我們發現,孝感巷全段以西,目前雖然民居鱗次櫛比,但地勢高下依舊清晰可辨,東側巷路明顯高於西側民居牆基。熟悉這一帶地形的人反映,孝感巷頂蔡清故居趨向曾井巷,80年代尚崎坡陡峭。據1971年標高地圖海拔標高,孝感巷北段平均13米,曾井巷內小督池、山仔池一帶平均6米左右。相差六七米,證實初築城時,小督池、山仔池及其附近猶為西姑大池水域範圍或沼澤地帶。孝感巷南口海拔標高9.23米,五塔巷口8.08米,甘棠巷口6.78米。根據地形判斷,孝感巷一線當為唐故城城址。

二、乾隆府志「城池」沿抄宋志,記述舊睦宗院(址今甲第巷內趙厝圍一帶)北流會晝錦坊(坊在三朝元老坊旁)諸水趨上坊溝,「與西郭(夾註:在開元寺西)、開元寺前及忠厚坊溝皆趨古樹下」。水往低處流。假設西郭在五塔巷或甘棠巷一線,則此「西郭」水依地勢應向西向南流入洗馬池、後溪池、長溝等水系,根本不可能由海拔標高8.08米的五塔巷口或6.78米的甘棠巷口翻越9.23米的孝感巷流向開元寺前。據此證實西郭在孝感巷口一帶。

三、宋志記載,西郭「在開元寺西」,保留唐宋時孝感巷口一帶地名舊稱據乾隆府志記載,開元寺「歷五代至宋,更創支院百區(《八閩通志》作二百一十七,《開元寺志》作一百一十七」。其地域範圍南臨通衢,北至大寺後(民國市圖東段稱「佛祖後」,西段稱「大寺後」,今自臺魁巷北至孝感巷北統稱大寺後),東至臺魁巷,西至孝感巷。開元寺西之西郭蓋指孝感巷無疑。

四、莊為璣教授《海上集·泉州史料概述》介紹「泉州史的文獻資料」中,有一條莊俊元撰《錦繡莊分支峨豸譜》,提及譜中收錄明西郭莊公墓志銘。莊俊元一族聚居甲第巷,為泉州世家大族,明代其族人猶以其地舊稱「西郭」為名號。

五、孝感巷南口以西地名稱「西隔崎」(即西郭崎之訛音)。泉人謂陡坡為「崎」。據附近居民稱,舊甘棠巷口至五塔口以及孝感巷口,地勢陡峭,自下而上累數十級石階,民國中方改為行車道,坡道減緩,但形勢依然。崎中段南側有小巷名「卜卦巷」,近代泉州著名歷家劉細先即其巷口排攤龜卜,人稱西隔崎劉細先卜易處。以地名判斷,西隔崎崎頂孝感巷一線即為「西隔」一西郭。

六、唐貞元進士歐陽詹城內故宅在西街甲第巷中段西一狹巷——宮後巷內盡西,靠近舊五塔巷中段東南(根據踏勘,發現其遺址一半圍入源和堂廠區,一半在麻袋廠東南隅)。甲第巷因歐陽詹首開閩中甲第而名。假設故城西郭在五塔巷或甘棠巷一帶,甲第巷出西街北口至五塔巷有百米之遙,距甘棠巷則更遠。根據常識常理,歐陽詹故宅至西街自當另有巷道開通,如今之「老鼠尾」或卜卦巷或五塔巷。果然如此,則「甲第」之名巷必不在今甲第巷,而應在「老鼠尾」或卜卦巷或五塔巷。斯時不以甲第名「老鼠尾」、卜卦巷、五塔巷,說明「老鼠尾」時為西城垣行經之地,而卜卦巷、五塔巷尚在西郭之外,近城出入歐陽詹宅只有今甲第一巷。陳允敦教授《泉州古園林鉤沉》「詹厝山」記述歐陽詹故宅「內存土山一座,佔地四丈見方。高一丈餘,……山體純土無石」我們認為此座「純土無石」的土山,便是唐故城西垣遺蹟,可惜於今蕩然無存。

西垣濠溝。西北以西姑大池為濠,孝感巷北段西下方即為奇士西界溝,注小督池匯入素景門舊濠(濠在宣明坊五塔巷口),西南則留從效洗馬池接通舊羅城南濠。

南垣

西起新門街崎頭廟巷南口,接故城西垣,沿新門后街經鋪仔巷(又稱報仔巷)、甲第巷南口,接上崎頭巷(在傅府山南,即甲第巷南口折東,今統稱甲第巷),過通津橋北、宏博巷(今巷廢)南口、關刀埕,穿新華南路人金魚巷,沿巷過疊芳橋北、井巷橋北,至鎮南橋(即南門橋,在今塗山街頭崗亭一帶)北,繼續往東達通遠橋(鎮南橋東,原胭脂巷[又作燕支巷]正對面)北,折北循鮑厝巷直接府文廟西牆外藍橋巷,至巷北轉東沿府學泮池、明倫堂池、百源川池諸池及老河溝(時含今路下溝)北岸,至小菜巷龍宮,復北折至伯府埕泉州五中校門偏東,轉東循鳳池至原漆廠西牆(今名城大廈附近),接故城東垣。

南垣東部由通遠橋北循鮑厝巷、藍橋巷北上轉東至小菜巷龍宮,復北折轉東達鳳池原漆廠西牆一段,與以前研究者判定的沿今後城至兵馬司橋北,相去甚遠。我們的理由如下:

一、據民國市圖及1971年標高地圖海拔標高,我們同意莊為璣教授關於「地圖(按:指民國市圖)中塗門(按:指塗門街)接界處,略為縮入,與後來(按:應為『原來』之訛)城址沒有連接,非常明顯可以看出城牆是兩次建的」(莊為璣《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的判斷。初建城時,鮑厝巷連接藍橋巷(即府文廟西牆一線)以東地段,大部仍為學泮池、明倫堂池、百源川池水域範圍(至今藍橋巷全段路面都比府學堤及西廊地面高出許多),小部雖然衝積成陸,但地勢低洼,潮水時襲,不利築成。

二、舊羅城南濠西溝是在古代洪水衝刷作用下形成的,濠溝西來之水行經疊芳橋至井巷橋一段,因地形緣故,向北侵漫與唐放生池(即水陸寺池,在開元寺南、舊館驛西,即今省梨園劇團駐地,據《閩書》記載,時池面周環四裡)交會,水流減弱,至塗山街又與百源川水系南流之水一起匯注城南水系,以此鮑厝巷南口之東沒有形成大的溝渠。我們認為,舊羅城南濠東溝(祖師巷以東)是後來擴城時人工開鑿出來的(民國市國記載表明,舊羅城南濠西溝至祖師巷一段,基本順自然之勢略有彎曲,東溝自祖師巷起則筆直東進,人工挖掘痕跡十分明顯)。泉州歷代口碑相傳,稱塗門街是開挖濠溝,推填坑坎鋪成的,塗門則是挖濠堆土壘成的,不是沒有根據的。

三、後城街從中菜市起至塗門街尾,除塗門街尾海拔標高平均5.59米外,其餘地段均在5米上下。據其海拔標高推斷,初築城時全部處於百源川水系與東湖的水域範圍內,周圍個別地段雖已衝積成陸,但地質鬆軟,並受潮汐影響,沒有具備築城條件。

南垣濠溝。西起自崎頭廟巷南口下,陪城牆迤東至塗山街頭東鮑厝巷南口下為舊羅城南濠西溝,折北至藍橋巷北則以府學池水域為濠,轉東至小菜巷龍宮以府學泮池、明倫堂池、百源川池及老河溝為濠,伯府埕、鳳池一線以南則以東湖水域為塹。

東垣

北起中營下東口,接故城北垣,陪二郎巷溝西岸南下,穿過東街入忠義巷。自忠義巷南偏西行至鳳池(民國市圖作徐厝埕)東原漆廠西牆(今名城大廈一帶)外這一段,我們同意陳允敦教授的意見,即循橡膠廠1978年基建時發現的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重修的城垣(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介紹,1978年橡膠廠基建,在3米深處發現古城垣一段,作南北向,高2米,長10餘米,北端略向西彎,上石而下部磚,出土城磚磚側有銘曰:「嘉定三年修城磚」,長20寸,寬10寸,厚3寸。陳允敦教授以為這段城垣系「循太平興國廢棄的磚垣基址壘石重修的原羅城東垣一段。」1997年春,東街拓寬改造工程施工時,在忠義巷一帶又出土大量的城磚,其質地、規格與宋嘉定修城磚相仿,但未發現磚銘紀年。少數被愛好者拾藏,其餘在施工中運往市區西北北峰開發區填埋,順此附記)偏西南下,經萬厝埕尾,翻越釋仔山,至山南麓施琅將軍東園假山殘址(正又鳳池漆廠西牆,據陳允敦教授回憶,東園「原有一堵殘垣附著假山;」估計假山城牆是在原羅城的殘垣基上修建的」),南下趨鳳池巷,至原漆廠西牆北側路中,接故城南垣。

東垣以前研究者認為沿漆廠西牆繼續徑直南行接兵馬司橋。我們不同意,理由如下:

根據1971年標高地圖海拔標高,鳳池、伯府埕一線以南均在3.5~5米之間,初築城時為東湖水域(民國市圖記載的這一帶蔡厝池、龍宮池、廣孝口池、田仔池及草埔尾以南諸池均為後來成陸遺存的東湖殘跡),沒有具備築城條件。即使原漆廠西牆至兵馬司橋一線此時已衝積成陸,鑑於地質條件(泥沙衝積,基礎鬆軟)和地形條件(西為百源川水系,東為東湖水域),將城牆版築於兩面瀕水的狹長地段上,既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也不牢固。因此,我們認為這段城牆是後來擴城時,與鮑厝巷南口至兵馬司橋一段同時建築的。

東垣濠溝。北段為二郎巷溝,原頗寬,至六板橋、七板橋處折東入東門大溝,忠義巷一段以東數十米外東門大溝為濠,釋仔山以東以南,則以煙波浩渺的東湖為塹。

城門

據《紫雲開士傳))「文偁傳」云:鹹通初(860~861年),文偁於開元寺東南造木浮圖(木塔)時,「使募施者州四門」,由此得知唐故城有四門,憑文獻記載與濠址推斷,我們認為故城「四門」分布如下:

東門,在二郎巷口偏西的東街上,是泉州城通往東北地區的重要通道。現存歐陽詹詩文沒有記明東門正式名號,當時是否即用簡單的方位命名,未詳。乾隆府志「名宦」蘇妙傳記載故城有一門樓,但不知所指;而萬曆府志「官守」蘇妙傳則稱此門樓名「行春」。時子城未創,子城行春門樓未出。如萬曆府志言之有據,則「行春門樓,應指故城東門。因系孤證,存錄待考。至於仁鳳名號,我們認為是五代留從效擴城時取「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之意命名的。

西門,在孝感巷南口西街上,據宋志遺文名日素景門。她是遺存於志乘中少數唐代泉州地名之一,彌足珍貴。明清諸志未詳所出,疑為義成門易號。實乃留從效「重加版築」時(時西城牆已西移至甘棠巷口)取「西義而成」之意定西門名為義成門,易代素景之名號。

南門,正名為鎮南門,位於南街南端,鎮南橋之北。

東南門,舊通淮門,在故城東南,舊通淮橋(即離井橋,後稱登仙橋)北,即今東邊巷南口「坊腳」。考「通淮」一名非自大和三年(829年)刺史趙棨作天水淮始。「淮」,《說文》作「圍」也,即圍墾;「通淮」顧名思義,乃「通」水入「淮」之意,即鑿清渠引淡水衝刷、灌溉「淮田」一濱海洋田。查檢舊志,泉州以「通淮」命名有三,1、通淮坊,在小泉澗口。2、通淮橋,疑有兩座,一在伯府埕東南,即今登仙橋;一在「府學前河,東抵通淮門,二橋聯絡跨河。……疑非。」(乾隆府志「橋渡」通淮橋條,語焉不詳),據此文字判斷,似指洙泗橋。3、通淮門,現有文字所記載的均指塗門之通淮門。根據泉州城市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發展的規律,根據通淮坊、通淮橋、通淮門所處的地理位置判斷,我們認為最早應為通淮坊,「通」唐放生池、小泉澗水系入「淮」,後人口增加,地方繁榮,改田為市,遂為街坊名稱。其次為伯府堤東南的通淮橋,即「通」百源川水系入「淮」,橋當其地,故名。橋北故城東南門或因橋而名。通淮門,在唐大和三年(829年)作天水淮之前未審何時,即由東邊巷「坊腳」移至兵馬司橋北,有府志「趙棨,泰和中泉州刺史。郡有通淮橋,其東南曰『通淮門』」文字為證。此時系「通」筍、浯二水入郡郭東南隅南洋之「淮」。而通淮橋仍留在伯府埕東南,以後年久月深,名不符實,遂改稱離井橋、登仙橋,而通淮橋名則移至西南「府學前河」。

此外又有:

北樓,北墉之立候樓,因城北古河曲大澤阻隔,東北溝渠、池塘、沼澤密布。荒無人煙,無路可通。我們認為北樓僅有「袤不倍常,廣惟再尋」的立候樓,為更夫巡夜,衛士成守之所,「以警寇盜不虞」,樓下無門。

通津門,在故城西南,初築城時為水門,僅通舟楫(以後南面成陸,航道淤塞,方架設橋梁交通城外)。

綜上所述,唐故城因受地形制約,形狀不規則。北垣中部與西部,以及西垣全段,皆順崗阜行脈之勢建築;北垣東部因東北地帶尚為沼澤水泊布列的窪地,不得已呈三級階梯逶迤南下,連續轉折以迴避;東垣北段地勢平坦,自中營下東口循二郎巷溝西岸取直線穿東街至忠義巷尾,南段則因東門大溝、東湖、釋仔山等地理條件限制,折西南行,也取直線攀越釋仔山下趨鳳池;南垣西段沿舊羅城南濠西溝筆直東進,過鎮南橋北達鮑厝巷南口,東部因瀕百源川水系與東湖水域,不得已取成陸地段連續折北轉東,呈二級階梯蜿蜒行走。

泉州唐故城建築和年代相近的新疆交河唐城非常相似,都是「利用地形」、「不規則」(1959年5月《考古》「交河調查記」),完全符合中國古代依高地、順水勢建城的一般規律。

據近年繪製的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泉州唐故城周圍6.6公裡(13.2裡),城區面積將近3平方公裡。

經過這次古城遺址的踏勘與唐故城的深人研究,我們發現,泉州設治、晉江置縣期間(700~718年)最初版築的唐故城,與唐末王潮兄弟入據時的泉州唐城不一樣,唐末的泉州州城比初築的唐城大。根據現有掌握的資料推斷,南垣東段和西垣都曾擴建過。

南垣東段

根據乾隆府志「名宦」趙棨傳記載,泉州刺史趙棨大和三年(829年)開天水淮時,通淮門已在舊通淮橋的東南,說明此時南垣東段已自鮑厝巷南口向東延展至兵馬司橋北,而東垣也自原漆廠西牆徑直南延至兵馬司橋北。

西垣

現有資料明確記載五代以前擴建西垣的只有一次,即王延彬權知泉州軍州事期間,拓城西地包西禪寺。但是當時如何「拓」如何「包「,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資料記載或說明,只是到了當代,陳允敦、莊為璣二教授方對王延彬拓建西城牆問題開展了研究。

陳允敦教授認為:「……唐天祐元年(904年)王延彬權知軍州事時,其妹出家於西禪寺為尼,故拓城以包之。該寺在原羅城義成門(抄者註:陳允敦教授認為此時的義成門「位於甘棠巷口偏東的西街上」)外偏北,貼近羅城西垣,因西垣以西儘是卑溼地帶,為保證新垣基的可靠,故特劃大弧繞今義成門接於臨漳門。其濠址則與新羅城(抄者註:即指元代擴城後的泉州城)西濠幾乎完全一致,即將原羅城(抄者註:指唐末的泉州州城)的北垣西段在腐殖酸廠向西南順延一裡許,至新華西路(抄者註:今稱新華北路)北口以西轉向西北至義成門吊橋後,復轉南接於『長溝』,最後仍於臨漳吊橋西與『濠溝』(抄者註:即舊羅城南濠西溝)匯。」(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

莊為璣教授認為:「五代末(抄看註:誤,應為唐末),王廷彬擴大西城門、使它向西北突出。志稱:『王延彬為泉州刺史,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我們曾經到西門奉聖巷去調查,發現西禪寺的遺址是在西門城東,面積二畝,後改為水月庵及觀月庵,住有尼姑,現寺的師姑池已填平,改建輕機廠和鐵器廠,寺址已經不見了。」(莊為璣《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

陳允敦教授經過親身踏勘和認真研究,詳細地描述了王延彬「拓城西地以包寺」的西城牆的行走路線。莊為璣教授則以王延彬「擴大西門城,使它向西北突出」一言總括。根據莊為璣教授的觀點,「泉州唐城作四方形,周圍三裡(抄者註:誤:根據近年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應力7.5裡),設有四門(出處同上),其西城垣原在新街至會通巷一線偏西(即子城西牆)。」以此「擴大西門城,使它向西北突出」,工程十分浩大,北面一線假設即按子城北牆(中段即唐故城北垣)沿河嶺巷西行出富厝埕,折西北劃大弧繞後來的義成門,「使它向西北突出」;根據泉州西南部的地理形勢,南面一線如何沿花巷西進,使南垣與新西垣銜接,便成紙上談兵。再說,為了一個出家為尼的妹妹,再造一個比原來「唐城」還要大的城去包西禪寺,無論如何都是不可理解也不可想像的。因此,我們認為莊為璣教授之說不符合實際。不能成立。

我們基本同意陳允敦教授的推斷,其中不同意見有二:

一、陳允敦教授所述原羅城西垣(即自培元中學操場沿山仔池東南岸下趨曾井巷,入甘棠巷,沿巷南下抵馬路頭)我們認為不是故城初築時的西垣(故城西垣見前),而是後來擴建的西垣,這段西垣擴建根據佚名《唐故給事郎泉州司馬許府君墓誌》墓主許譚貞元二十年(804年)墓「葬於清源西郭之平原」(墓誌清嘉慶三年〔1785年〕)出土於城西升文山下)記載判斷,當在貞元二十年以後。因為至遲在貞元二十年以前,故城西郭(今孝感巷一線)以西平原沼澤未退,地勢低洼,仍屬叢家累累的荒僻之區。

二、拓城西地東邊的起點不是今腐殖酸廠,而是富厝埕西口,後折西北至新華北路北口以西轉向西北。根據實際踏勘和對有關資料的研究,我們完全同意1987年陳允敦教授《泉州子城和羅城的創建孰先孰後》一文中關於「子城是利用唐州城北牆的中段」和唐故城和子城「兩城曾共一北牆,故兩城同一北樓」的觀點。既然唐故城北牆中段在孝悌巷東口以南至河嶺巷以南,那麼,無論如何,王延彬拓西城地包西禪寺的「北垣西段」,絕對不會跑到腐殖酸廠,除非在此之前北垣的中段和西段已北推至今北門城口以西一線。

王潮兄弟據泉時,泉州州城周圍17.2裡。城區面積4平方公裡。

四、成果與結論

通過文獻資料的認真研究和古城遺址的實地踏勘,在前人對泉州古城研究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一、發現現存明清諸志(包括通志、府志、縣誌)關於泉州羅城是「南唐保大中節度使留從效築」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把泉州建城時間往前推進240年。

二、明確斷定唐末王潮兄弟入據泉州之前,泉州即有城池。

三、初步判定唐末泉州州城和初築的故城不一樣,唐末州城比故城大。

四、確定泉州唐故城初築時間在武則天久視元年至唐玄宗開元六年(700~718年)之間,但就是第三次置武榮州在泉州今域設治、晉江建縣期間。但其創築具體年份因史志無徵,尚難準確判定。

五、根據史料推斷,中唐或稍後,泉州故城南垣東段、西垣全段曾經擴建,其中南垣東段擴建時間在大和三年(829年)以前,西垣擴建時間在貞元二十年(804年)以後。但是,究竟孰先孰後,或者同時擴拓,或者分兩次進行,因缺乏資料佐證,尚難判斷。

六、因唐光啟二年至景福二年(886~893年)王潮創子城以前,泉州即有城池,故王潮創子城是先有羅城之實,而後有子城之名。

七、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對泉州州城重新規劃,重加版築,擴仁風、通淮等數門,新城因內有子城,外城遂正名為羅城。是先有子城之名,而後有羅城之稱。

八、根據近年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唐故城周圍13.2裡,面積近3平方公裡。

有四門,東門名號未詳(疑即「行春」),在二郎巷南口東街上;西曰「素景」,在孝感巷南口西街上;南曰「鎮南」,在南街鎮南橋北;東南曰「通淮」,在舊通淮橋(後稱登仙橋)北、東邊巷南口「坊腳」;西南水門曰「通津」,在故城西南;北墉有立候樓,名北樓,在孝悌巷東口南側北門街中,有樓無門。

九、根據近年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唐末州城周圍17.2裡,面積4平方公裡。仍有四門,東門不變;西素景門西推移至甘棠巷北口西街上;南鎮南門不變;東南通淮門向東南推移到兵馬司橋北,改為水門;西南通津門外部成陸,跨濠架設津梁交通城外;北樓不變。

十、唐故城因趨避地勢之故,形狀不規則。唐末州城不方正,形似葫蘆。

十一、根據文獻資料記載,泉州州城自唐天祐元年(904年)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750餘年間曾經8次擴城,泉州城經歷由小變大,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發展變化;城垣牆體也由夯土版築,改為磚牆,改為內磚外石,最後盡易為石;城門由4個,擴為7個,復增闢小東門為8門。

(一)唐天祐元年(904年),權知泉州軍州事王延彬以其妹為西禪寺尼,拓城西地包寺。

(二)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清源軍節度使對泉州州城重加版築,擴仁風、通淮等數門,此時城周圍20裡,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裡。

(三)北宋乾德初(963~964年),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因其女出家為尼,建崇福寺於城東北松灣居之,復拓東北垣,自東至北包寺人城。

(四)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知州遊九功筑西南翼城,東自語浦,西抵甘棠橋,沿江為蔽成石城438丈。

(五)紹定五年,「海寇」王子清侵犯泉州,知州真德秀接受裡人劉叔智建議,建東南翼城,北起仁風門,循東門大溝,外繞釋仔山,迴環草埔尾諸池,南至津頭埔。

(六)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泉州路達魯花赤玉立拓南羅城,合西南、東南兩翼城為一,聯為周圍23裡(據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的大城,城區面積約6.2平方公裡。

(七)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兵備萬民英為防備倭寇進犯,自北門城口至城東北今崇福路北口,臨城北晉江古河曲大濠圍以木柵,築羊馬牆。後以社會輿論謂之壓斷「龍脈」撤除。

(八)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提督馬得功、興泉道葉灼棠、泉州知府陳秉直因明羊馬牆故址拓翼城4處,復因臨漳門外潮汐漲齧,損壞城牆,令水師運濱海巨石於長溝北右半裡,築翼城以捍潮。至是,泉州古城定型,因城西北、東北、東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區東西寬而南北短,從清源山俯瞰,形肖鯉魚,故稱「鯉城」。此時環城周圍24裡(據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城區面積6.8平方公裡。

(1998年)

本文選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叢書《楊清江文史類稿》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