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世界第一大沉船(史上最著名沉船被發現)

2023-04-17 21:09:44

沙克爾頓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探險家,而他的出色領導力和尊重生命的現代意識在古典時期的探險家當中是非常罕見的。

北京時間2022年3月9日下午3點半,一家多媒體歷史節目平臺(History Hit)的創始人丹·斯諾(Dan Snow)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堅忍號」(HMS Endurance)殘骸被找到了!

它位於南極半島威德爾海(Weddell Sea)水下3008米深處,因為那裡沒有吃木頭的蟲子,所以船體保存完好,船身上的(Endurance)字樣清晰可見。

「堅忍號」船身上的Endurance字樣至今清晰可見

如果你不明白這條消息為什麼會震驚世界,那你不妨設想一下:假如有人找到了當年諸葛亮草船借箭時用過的那條船,你會作何感想?

當然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可能是小說家編出來的,歷史上沒有這回事。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這艘「堅忍號」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堪比魯肅為諸葛亮打造的那條草船,它的發現是國際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箇中原因,必須從1895年開始講起。

南極英雄閃亮登場

19世紀末期是帝國主義的鼎盛時期。經過長時間的內鬥,歐洲和北美大陸的格局基本定型,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歐美列強把目光轉向世界其他地方,開始了瘋狂的殖民地擴張運動。與此同時,科學也進入了黃金時代,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等學科都相繼做出了震驚世界的大發現。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第6屆國際地理大會於1895年在倫敦召開,大會認為地球上大部分地區已經探索完畢,只剩下南極大陸還未被徵服,因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對南極的探索將有助於各個科學分支的進步,因此大會敦促各國的科學學會向南極進軍。

於是,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的這20幾年時間裡,一共有10個國家相繼派出了17支探險隊進入南極大陸,在取得了一系列驚人成果的同時,其過程也是極為戲劇化的,有很多英雄故事都被寫成了小說甚至拍成了電影。因此,南極探險的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南極探險的英雄年代」(The Heroic Age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來自世界各國的南極英雄們共同譜寫了人類探險史上最精彩的一章。

其中最核心的人物無疑是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如果再用《三國演義》做個類比的話,阿蒙森在南極故事中的角色相當於曹操。雖然他足智多謀,屢戰屢勝,他的魏國也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因為各種原因,他的名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怎麼好,被很多人誤以為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野心家,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但隨著更多原始記錄的公開,他的形象終於被扭轉了,如今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南極探險史上最傑出的實幹家,一個真正的英雄。

阿蒙森是南極故事裡的曹操

阿蒙森最大的競爭對手毫無疑問是英國同行。19世紀末正是大英帝國最為強盛的時期,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科學水平都是公認的世界第一。當時最熱心南極探險的英國人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長克萊門斯·馬漢爵士(Sir Clements Markham),但他一直無法說服英國海軍部出錢贊助,只能退而求其次,決定招募一批海軍軍官組成「英國國家南極探險隊」(The British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利用來自民間的資助完成南極探險。

1900年,這支探險隊的贊助基本到位了,恰在此時馬漢爵士原本認定的隊長候選人因為酗酒出醜而被迫出局,馬漢迅速任命了當時年僅32歲的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出任隊長。就這樣,一位此前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雪的海軍上尉登上了南極的舞臺。

斯科特在南極故事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兩人都年少成名,很早就當上了故事的主角,但最終卻因為各種原因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了悲劇。不過,斯科特的性格和劉備正好相反,是一個剛愎自用,嫉賢妒能的人,他的悲劇幾乎可以說是他的性格造成的,這一點也成為歷史研究者重點關注的話題。

斯科特是南極故事裡的劉備

斯科特上任後立刻四處招兵買馬,迅速組織了一支南極探險隊,隊內的第三號重要人物就是本文的主角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他是南極故事裡名聲最好的一位大英雄,只是他出場的時間較晚,其地位很像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這位孔明先生在小說已經進行了三分之一後才出場,前半輩子輔佐劉備,劉備死後這才終於能夠獨當一面。雖然他打贏過不少戰鬥,但卻伐魏失敗,沒能贏得最重要的戰役,因此在三國正史中他只是個配角。不過,他卻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贏得了中國老百姓的愛戴,最終成為小說版《三國演義》裡當之無愧的主角。

沙克爾頓是南極故事裡的諸葛亮

南極諸葛亮前傳

沙克爾頓於1874年2月15日出生於愛爾蘭,10歲時隨家人搬到了倫敦。小沙克爾頓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喜歡上課,更不喜歡考試。但他其實是個極富好奇心的孩子,特別喜歡讀書,尤其喜愛詩歌。這一愛好預示著他將成為史上最「文藝」的南極探險隊隊長。

因為沙克爾頓總愛惹是生非,他16歲就退了學,當了一名實習海員。這段動蕩的海上生活讓他認識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學會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各種技巧。1898年,他作為一名具有船長資格證的海軍軍官參加了南非的布爾戰爭,並結識了一名上尉,後者的父親是英國國家南極探險隊的主要資助人,沙克爾頓因為這層關係進了這支探險隊,從此便和南極結下了不解之緣。

換句話說,沙克爾頓並不是斯科特招募進來的,而是走後門進來的。斯科特很快就發現此人不同一般,將來一定是位帥才。但是,兩人的性格卻嚴重不合,斯科特是一個嚴肅刻板的領導人,執意要按照海軍的方式管理這支本質上屬於民間性質的團隊。為了鞏固他的權威,斯科特甚至在馬漢的幫助下炒掉了原本安排上船的一位科學家領隊,自己成為這支探險隊唯一的領導人。沙克爾頓則是個生性隨和的人,和任何人都相處得很好。因為斯科特權力大,沙克爾頓不得不接受了斯科特的安排,但他私底下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對待船員,大家都很喜歡他。斯科特明知有這樣一位助手擔當潤滑劑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他卻不能容忍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威,因此他和沙克爾頓這位探險隊的第三號人物面和心不合,只是出於禮貌而沒有正式翻臉。

1901年8月,這支探險隊乘坐一艘帶有蒸汽動力的三桅帆船「發現號」(Discovery)駛出英吉利海峽,開始了第一次南極探險之旅。三副沙克爾頓名義上負責倉儲物資的管理,但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船上的娛樂工作,可算是物盡其用。

探險隊在南極越冬期間,有一名隊員掉進冰窟窿裡摔死了,但隨船而來的科學家們做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沙克爾頓還編輯出版了南極大陸的第一份報紙《南極時報》(South Polar Times),應該說是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斯科特並不滿足,他突然萌生了徵服南極點的念頭,並在明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決定出徵。

《南極時報》上刊登的一張照片,描繪了探險隊在南極大陸行走的狀態,攝影者很可能是斯科特

1902年11月2日,一個由斯科特、二副威爾遜和沙克爾頓組成的3人衝刺小組整裝出發,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徵服南極點的嘗試。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走到了南緯82°17』的地方,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雖然那裡距離南極點只有850公裡了,可3人的給養都快用光了,所帶的22條狗也全都死了,他們不得不原路返回。回程途中3人全都患上了雪盲症,沙克爾頓還得了嚴重的壞血病,差點死在路上。回到了營地之後,斯科特堅決要求沙克爾頓中止探險提前回國,但後來有不少人相信這一決定與其說是因為沙克爾頓的病情(他吃了幾頓生海豹肉之後就好了),不如說是因為兩人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斯科特找了個藉口懲罰了沙克爾頓。

雖然沒能徵服南極點,但回到英國後的斯科特還是被當成了民族英雄,獲得了無數榮譽。他被提升為海軍艦長,受到了英王喬治七世的接見。相比之下,沙克爾頓就不太如意了。不管原因如何,中途退出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回到英國後沙克爾頓心灰意冷,改行做了記者,甚至還做過幾年投機商人。但他內心中對於南極的渴望最終還是戰勝了理智,他運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從幾個商界大佬那裡籌措到一筆錢,組織了一支屬於自己的南極探險隊。這次他乾脆不再用科考當幌子了,公開明確地提出此次南極之旅的最大目的就是徵服南極點和南磁極點,科考只是副業。

1908年1月1日,沙克爾頓駕駛的一艘已有40年船齡的三桅捕鯨船「獵人號」(Nimrod)從紐西蘭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南極探險之旅。這一次他改變了斯科特的管理方式,和船員們吃住在一起,有什麼事都和大家商量,很快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和信任,被船員們戲稱為「老闆」。

沙克爾頓的第一艘探險船「獵人號」

在南極越冬之後,沙克爾頓把探險隊分成了南北兩隊,北隊前往尋找南磁極點,最終3名探險隊員於1909年1月16日成功抵達,把這項桂冠留在了英國。沙克爾頓本人則親自率領南隊向南極點進軍,由此可見在他心目中南極點比南磁極點要重要得多。由於目標明確,這一次他走得比斯科特更遠,但他仍然犯了不少和斯科特同樣的錯誤,比如他也不相信雪橇狗,而是把寶都壓在了幾匹從中國東北買來的西伯利亞矮種馬身上,結果證明馬不適合南極環境,死的死傷的傷,最終他只能用人力來拉運物資,效率極低。即便如此,他還是憑藉頑強的毅力一直走到了南緯88°23』的地方,距離南極點只有180公裡了。

但在此時,沙克爾頓領導的4人衝刺小組已經筋疲力盡,剩下的糧食也不夠吃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放棄虛弱的同伴,帶領身體好的人繼續南進,爭取戴上南極點桂冠。另一個選擇就是放棄南極點,大家一起撤退。他最終選擇了後者,4人全都活著回到了營地。事後統計,在124天的時間裡,這4個人一共走了2690公裡,箇中艱辛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

回程途中發生的一件事很能說明沙克爾頓的品德。由於吃了變質的馬肉,4人患上了嚴重的痢疾,躺在帳篷裡奄奄一息。在這生死懸於一線的情況下,沙克爾頓把本屬於自己的一塊能量餅乾強行塞給了患病最嚴重的弗蘭克·瓦爾德(Frank Wild),此人曾經在斯科特的「發現號」上幹過,和沙克爾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後來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理解這(塊餅乾)是多麼大的慷慨和善心,我向上帝發誓我永遠不會忘記,再多的錢也買不了這塊餅乾。」

沙克爾頓最得力的助手瓦爾德

瓦爾德後來成了沙克爾頓一生中最可靠的幫手,兩人聯手導演了南極探險史上最壯麗的篇章——「堅忍號」探險,而那次探險留下來的一塊類似的能量餅乾在2001年拍出了7600英鎊的天價。那次探險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一塊餅乾都能值那麼多錢呢?請接著往下看。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堅忍號」

小說一定要有高潮才好看。《三國演義》的高潮是赤壁之戰,南極探險故事的高潮無疑是南極點賽跑。最終阿蒙森成了贏家,他率領的一支挪威探險隊於1911年12月14日成功抵達了南極點,創造了歷史。斯科特率領的英國探險隊雖然也到了南極點,但卻比阿蒙森晚了35天。他本人也在返回途中死亡,成了南極故事裡真正的悲劇英雄。

阿蒙森和他的探險隊贏得了南極點賽跑

沙克爾頓沒有參加這次南極點賽跑,僥倖躲過一劫。但他不甘心成為看客,於是他為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的目標,力爭成為第一個橫穿南極大陸的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四處化緣,終於買到了兩艘探險船,一艘極光號(Aurora)作為補給船從羅斯海一側登陸,在登陸點和南極點之間設置一系列補給站迎接他下山,而他本人則駕駛「堅忍號」從威德爾海一側登陸,率隊走到南極點,再從羅斯海一側走出來。他將這次冒險行動命名為「大英帝國穿越南極探險」(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堅忍號」的名字則來自於沙克爾頓的家訓:只有堅忍才能成功 (By Endurance We Conquer)。

這次行動的預算為5萬英鎊,這筆錢相當於現在的350萬英鎊,對於沙克爾頓而言算是一筆巨款。可還沒等錢全部到位,沙克爾頓就在報紙上打出一則廣告,上書:「招募勇士共度艱難險阻,酬勞微薄,必會經歷嚴寒極夜,不敢保證活著回來,一旦成功則一舉成名。」這則廣告引來了5000多份申請書,沙克爾頓遵照人品優先的原則從中選出55人,加上他自己,每艘船各有28名探險隊員。其中最重要的有3人,巧的是3人的名字都是弗蘭克。

第一個自然是沙克爾頓的老朋友弗蘭克·瓦爾德,他因為那塊餅乾而成為沙克爾頓最忠實的助手,被任命為探險隊的副隊長。

第二個是攝影師弗蘭克·赫利(Frank Hurley),這次探險之所以名垂青史,與赫利拍攝的大量優秀照片有很大關係。人畢竟是視覺動物,一張照片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後來「堅忍號」下沉時,赫利為了挽救自己的攝影作品,多次潛入冰冷的海水中打撈沉在船艙底部的玻璃底板,這毅力太讓人佩服了。

「堅忍號」上的攝影師赫利

第三個是來自紐西蘭的航海專家弗蘭克·沃斯利(Frank Worsley),他被任命為「堅忍號」的船長。事後證明沃斯利是沙克爾頓選中的最重要的人,如果沒有他的話恐怕一船人都得死。

「堅忍號」船長沃斯利

「堅忍號」原計劃於1914年8月8日從英國出發,但5天前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克爾頓主動提出留下為國效力,但當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回覆說:繼續(Proceed)。從這一點即可看出邱吉爾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領導人,他已經在想戰後的事情了。

兩個月後堅忍號到達了南喬治亞島,在格雷特維肯(Grytviken)捕鯨站停留了一個多月。沙克爾頓用賒帳的方式從捕鯨站購買了足夠多的煤炭和其他必須物資,還專程拜訪了島上的其他幾個捕鯨站,和捕鯨者們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係,事後證明這兩件事都非常重要。

被廢棄的格雷特維肯捕鯨站(袁越 攝)

沙克爾頓原定12月5日出發駛往南極,但一位捕鯨站站長提醒他說,今年南極海域出奇地冷,海冰面積比往年擴大了很多,建議他等等再說。經驗豐富的船長沃斯利則建議沙克爾頓乾脆放棄探險,因為「堅忍號」其實是沙克爾頓廉價買來的一艘蒸汽動力的遊艇,只有44米長,7.6米寬,船體也不堅固,抗冰能力很差。但沙克爾頓堅持按原計劃駛往威德爾海,這是沙克爾頓第一次拒絕聽從沃斯利的意見。

幾天後「堅忍號」就遇到了浮冰,很快就被困在冰裡出不來了。沙克爾頓決定在冰上過冬,希望來年春天浮冰能夠化開。為了度過這漫長的極夜,沙克爾頓為每個船員都分配了具體的任務,好讓大家保持忙碌,儘量減輕黑暗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還經常組織大家在冰上玩遊戲,在船上排演戲劇,甚至在地圖上模擬世界大戰的進程。沙克爾頓做這些事情可謂駕輕就熟,這是他展現領導才能的絕佳機會。

船員們為「堅忍號」除冰,開闢航道。--攝影赫利。(袁越翻拍自南極探險展)

探險隊在冰上一住就是10個多月。第二年的10月24日,融化的冰塊終於把「堅忍號」的甲板擠破了,海水灌了進來。沙克爾頓無奈地宣布棄船,把東西全都搬到了3艘6米多長的救生艇上。此時沙克爾頓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他意識到這次探險計劃徹底失敗了,橫跨南極大陸第一人的桂冠也不可能戴到自己頭上了,剩下的任務就只剩下逃生了。

為了減輕重量,沙克爾頓要求每位船員最多只能帶兩磅重的私人物品。他自己以身作則,當著大家的面把金表等貴重物品扔進了海裡,卻留下了一本白朗寧詩集,他要用詩歌給大家鼓勁。他還撕下了《聖經》中和求生有關的3頁,其餘的也都被丟進了大海。他又要求船上的木匠哈利·麥克尼什(Harry McNish)把他心愛的貓殺了,以免浪費糧食,這一點引起了後者的不滿,但沙克爾頓的態度十分堅決:「我的責任是讓你們每一個人都活下來,因此我不能感情用事。」

木匠麥克尼什

為了搶救存放在船艙底部的玻璃底片,攝影師赫利冒著被凍傷的危險跳進冰冷的海水中,打撈出520張底板。沙克爾頓和他一起從中挑選出150張底片,其餘的盡數扔掉了。「企鵝照片已經夠多了,我們不需要這些。」沙克爾頓對赫利說:「但那些關於探險隊的照片必須留下,否則的話我們就像一群女中學生去郊遊卻不幸被淹死了一樣。」

顯然,沙克爾頓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必須把這次探險之旅變成一場表演,而這場表演光有文字記錄是不夠的,還需要圖片作為證據。從某種意義上說,沙克爾頓預言了讀圖時代的到來。

被搶救出來的一張底片,拍的是「堅忍號」船員在用餐。(袁越翻拍自南極探險展)

1915年11月21日,「堅忍號」終於沉入海中,直到107年之後才終於再次被人類看到。

艱難的逃生

沒有了「堅忍號」,船長沃斯利建議大家在冰上原地等待,但沙克爾頓堅持要大家拖著救生艇向400公裡外的一座小島進發。這是沙克爾頓第二次沒有聽從沃斯利的建議,結果證明他再次錯了。海冰表面崎嶇不平,拖起來十分費力。木匠年紀較大,累得走不動了,再加上被迫殺貓的事情讓他很不爽,便號召大家起來造反。

此時,沙克爾頓表現出了高超的領導才能。他先是掏出手槍把木匠制服,然後把大家召集到一塊,宣布說雖然船沉了,但他仍然是探險隊長,仍然會對大伙兒負責,所有人的工資也一定照發不誤。

雖然制服了潛在的叛亂,但冰面拖船的方法實在是效率太低了,他們7天只前進了12公裡,還不如海冰移動的速度快呢。沙克爾頓終於聽從了沃斯利的建議,命令大家在一塊浮冰上安營紮寨,希望移動的冰塊能把他們帶往某個海島。此時他們攜帶的糧食已經基本耗盡,船員們只能依靠獵殺海豹為生。海豹的脂肪可以用來做燃料,將瘦肉烤成半熟,這樣既可以下咽又可以補充維生素C,防止得壞血病。沙克爾頓嚴禁大家一次性捕殺太多的海豹,這倒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尚,而是因為他不想讓大家覺得又要在冰上度過很長的時間了,由此而產生絕望的心理。

探險隊在「堅忍號」前拍的一張全家福

探險隊在這塊浮冰上住了3個多月,直到第三年的4月9日,海冰上終於出現了一道裂縫。沙克爾頓立即下令所有人登上3艘救生艇,順著這條通道駛入了茫茫大海。當時正是南極的初冬,氣溫在零下20℃~零下30℃左右徘徊,隊員們的衣服被海水淋溼了,很快就結成了冰。他們只能拼命划槳,靠身體產生的熱量取暖。這還不算,這片海域裡到處都是虎鯨,如果它們施展出獵海豹的本事把船弄翻,大家肯定都得變成虎鯨的口糧。

探險隊員們就這樣戰戰兢兢地在海上漂流了6天,終於漂到了象島(Elephant Island)。從地理上講,象島就是南設得蘭群島最北端的一個島礁,環境惡劣無法住人。2016年,我曾經跟隨一艘南極探險船造訪過這座小島,眼前除了藍白色的冰川和黑乎乎的巖石之外看不到任何植被,也沒有海灘,和大海接觸的部分全是直上直下的絕壁,根本沒有歇腳的地方,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有人願意上島的。不過,當年「堅忍號」上的探險隊員們肯定不這麼想,他們已經有將近500天的時間沒有見到過任何陸地了,無論如何也要冒險搶灘登陸。

象島上的那塊平地,上面的雕像是後來駕船將探險隊救出的智利船長路易斯·帕多(Luis Pardo)。

最終船員們成功上岸,卻發現腳下只是一塊大概30平方米左右的礁石,高度不足兩米,隨便來個大浪都會把它打溼。這地方臨時歇腳還湊合,常住的話非得把人逼瘋不可。更糟的是,這個島不在任何常規航線上,留在這裡相當於等死。於是沙克爾頓決定自己帶領5名隊員組成敢死隊,冒險駕船出海去尋找救兵,剩下的22名探險隊員在副隊長瓦爾德的帶領下留在島上等待救援。瓦爾德的主要任務是保證大家不被餓死,但更重要的任務是鼓舞士氣,防止有人自殺。

敢死隊有3個選擇,第一個是距離象島最近的欺騙島(Deception Island),雖然也是座荒島,但可能有捕鯨船在那裡作業。第二個是距離象島1000公裡的福克蘭群島,但必須頂風穿越德雷克海峽才能到達,幾乎不可能。第三個選擇是距離象島1500公裡的南喬治亞島,雖然距離遠但順風,最有可能成功。

木匠麥克尼什奉命將3艘救生艇中體積最大、狀態也最好的詹姆斯·凱德號(James Caird)進行了加固,增加了一根桅杆和一面風帆。人員組成方面,沙克爾頓決定帶上木匠,因為他怕木匠趁自己不在時惹是生非。他還決定帶上船長沃斯利,事後證明這是他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不過,他不顧沃斯利的反對,在船艙內放進了很多壓倉石。這是沙克爾頓第三次沒有聽從沃斯利的建議,事實再次證明沃斯利的建議是正確的,壓倉石讓本來就狹小的船艙變得擁擠不堪,而且坑坑窪窪的,讓人幾乎沒法躺下休息。

凱德號複製品--攝影袁越

1916年4月24日,敢死隊帶著只夠吃一個月的乾糧出發了。這是一艘只有6.8米長的小舢板,船體纖細,很難想像6個人靠它在波濤洶湧的南極海裡航行1500公裡。實際情況很可能比所有人的想像還要糟糕,因為加了壓倉石的緣故,船體吃水很深,海水不斷地湧進船艙,需要有一個人不停地往外舀水,有時甚至需要往外鏟冰。於是沙克爾頓把6人分成兩組,每12小時輪換一次。工作時一人負責掌舵,一人負責風帆,一人負責舀水,12小時忙個不停。

吃不飽休息不好還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方向錯誤,一旦錯過目標絕無生還希望。南喬治亞島只有170公裡長,要想在航行1500公裡後找到一個170公裡長的小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小船晃得太厲害,那幾天天氣又不好,幾乎看不見太陽,擔任領航員的沃斯利在整個16天的航行過程中只看了4次六分儀,大部分時間他都只能依靠直覺行船。

這還不算,行駛到第8天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場極其罕見的暴風,事後得知附近一艘500噸的漁船都被打翻了。他們一邊不停地往外舀水,一邊祈求上帝保佑。最終凱德號奇蹟般地經受住了考驗,但船中儲存的淡水被倒灌進來的海水汙染了,他們面臨著被渴死的風險。所幸幾天後沃斯利看到了海面上漂浮的海帶,繼而又看到了幾隻海鳥,他知道這就意味著距離陸地不遠了。又堅持了幾天後,他們終於看到了陸地。但海面依舊波濤洶湧,根本無法靠岸。不過他們已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駕駛小船衝了上去,居然成功了。事後沙克爾頓回憶說,他懷疑他們是否還能再多堅持一天。

這次航行的整個過程不可思議,被譽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小船海上航行。

上岸後他們先是找到一處泉水暴飲了一頓,又殺死了幾隻信天翁雛鳥煮了一大鍋鳥湯,這才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他們就這樣在岸上休息了好幾天,靠泉水和信天翁雛鳥稍微恢復了體力。但新的問題又來了,他們登陸的地方是南喬治亞島的南岸,所有的捕鯨站都在北岸。他們曾經試圖駕船繞到北岸,但凱德號在搶灘登陸的時候損壞嚴重,他們試了一次就知道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沙克爾頓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要帶領兩位體力好的隊員橫穿南喬治亞島,徒步走到北岸去。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南喬治亞島是一個非常陡峭的海島,最高峰的海拔將近3000米,中央山脈常年被冰雪覆蓋,在那之前還從來沒有人上去過,根本不知道那裡有沒有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但沙克爾頓已經別無選擇了,他只能冒險一試。

1916年5月19日凌晨3點,沙克爾頓帶著沃斯利和另一名探險隊員出發了。他們只帶了夠吃3天的食物,除了一根繩子外沒有任何專業的登山設備,只能在自己的鞋底插了幾根釘子當作冰爪。他們一路不停地走,有好幾次走錯了路不得不返回重走。下山時又遇到了一處陡峭的懸崖,試了幾次都找不到下山的路。他們把心一橫,乾脆把繩子捲成坐墊,3人坐在上面一路滑下了山谷。

第二天上午7點,沙克爾頓聽到了一聲汽笛,他們立即發足狂奔,終於在下午4點鐘的時候走進了斯特羅姆尼斯(Stromness)捕鯨站。站長疑惑地對眼前這位衣衫襤褸、骨瘦嶙峋、皮膚被海豹脂肪燃燒後產生的煙霧燻得黝黑的人說:「我記得你的聲音,但不認識你了。」

兩人上一次見面,已經是17個月之前的事情了。之後捕鯨站一直沒有收到探險隊的任何消息,他還以為這幫人已經死了。

這次橫穿南喬治亞島的旅程同樣被譽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徒步之旅。3名探險隊員在經歷了諸般苦難之後又馬不停蹄地連續走了36個小時,終於完成了自我救贖。

重走沙克爾頓之路,前方就是終點,斯特羅姆尼斯捕鯨站。--攝影袁越

此後沙克爾頓兌現了承諾,先是駕船到了南喬治亞島的南岸,接回了困在那裡的3名探險隊員,又先後4次駕船駛往象島,終於在第4次嘗試時獲得成功。剩下的那22名探險隊員在瓦爾德的領導下艱難地在象島上生活了4個半月,箇中辛苦自不待言。

1916年8月30日,當沙克爾頓費盡千辛萬苦找來的一艘智利小漁船冒險衝入浮冰區,終於到達象島時,他手拿望遠鏡挨個細數從兩隻倒扣的救生艇裡鑽出來的人,一個,兩個,三個,四個……當他數到22時,立刻轉身和船長沃斯利握了握手,激動地說:「他們都活著!」

那次探險可以說是整個南極探險史中最為著名的一次,但它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成功,而是因為失敗。不過,當時的世界還處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年代,於是沙克爾頓被看成是一個失敗者,很快就被人遺忘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有人寫了一本書,記錄了那次探險的詳細經過,人們這才意識到沙克爾頓的壯舉有多麼偉大。

更重要的原因是,1970年時人們的價值觀已經變了,生命已經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做過一個民意調查,讓人們選出史上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當年讓沙克爾頓「繼續」的邱吉爾排名第一,達爾文排第四,沙克爾頓被排在第11位,是所有南極英雄當中排名最高的,比英國最著名的探險家庫克船長還高一位,而當年風頭遠勝於沙克爾頓的斯科特僅僅排在第54位。

後記

「堅忍號」探險結束後,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探險隊員們在3個月後就被送上了一戰的前線,不少人戰死沙場。1922年初,沙克爾頓再一次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向南極進軍,結果在格雷特維肯捕鯨站停留期間被心臟病奪去了生命,享年48歲。通常認為,南極探險史上的英雄年代在沙克爾頓死後便宣告結束了。

沙克爾頓的遺體本來是要被運回英國下葬的,但在他妻子艾米麗的堅持下,遺體又被運回了南喬治亞島,於1922年3月5日埋葬于格雷特維肯捕鯨站的墓地。我專程去拜訪了那個墓地,發現其他人的墓碑都是朝向東方的,只有他的墓碑面向南方,面向那塊曾經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痛苦的南極大陸。

沙克爾頓之墓(袁越 攝)

沙克爾頓的副手懷爾德的骨灰就在旁邊,他死於1939年,但骨灰被弄丟了,直到2011年才被重新找到,並被轉移到了這裡,和自己的老上級葬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堅忍號」殘骸是在2022年3月5日被發現的,距離沙克爾頓遺體下葬的日子正好過去了100年。

我們在南喬治亞島的時候曾經重走了一遍當年沙克爾頓的徒步路線,但我們只走了7.4公裡,而且只需要爬上一個300米高的小山。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前面是什麼,所以一點也不害怕。不像當年的沙克爾頓,根本不知道前面是什麼。

我們徒步的時候也遇到了一段40多度的陡坡,高度大概有100米左右。我一開始還試圖走下來,但走了幾步就發現根本站不住,索性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學著沙克爾頓的樣子一路滑到了山腳下。記得當時大家都興高採烈,像是小孩子在玩滑梯,可當年他們滑的是一段至少有300米高的懸崖,而且根本看不清山腳下到底有什麼,很可能會被摔死。

像沙克爾頓那樣滑下雪坡(袁越 攝)

可以說,自沙克爾頓之後,探險這個詞的意義已經被徹底改變了,我們再也不會見到像他那樣的真正的探險家了。

覺得好的朋友,幫忙點下贊哦,感謝您的舉手之勞!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