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鵝梨帳中香還有什麼香(除了帳中香中的鵝梨)
2023-05-01 01:15:32
搗麝成塵,燻薇注露,風酣百和花氣。
是李彭老《天香•宛委山房擬賦龍涎香》詞中描寫調製龍涎香的詞句,「燻薇注露」是指鮮花蒸餾成的花露,用花露調製出帶有花香之氣的合香。
在百花盛開之時,各種香花都會被古人用來合香。明《香乘》中載:「南方花皆可合香。如茉莉、闍提、佛桑 、渠那花 ......」
用香花、花露與香藥調製的合香,甚至比自然的花香更為清新婉約,陳深的《西江月•制香》詩曰:
龍沫流芳旎旎,犀沈鋸削霏霏。
薇心玉露練香泥。壓盡人間花氣。
百花開盡後,有香氣的果子就代替香花被古人用來制香。往期文章《物盡其用,古人用梨製作的合香》曾介紹過梨在合香中的應用。
除梨果之外 ,在宋代還有一種叫做榲桲的香果,也被古人拿來合香。
如今在水果攤上很少看到榲桲,但在宋代榲桲是比較常見的香果,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又有託小盤賣幹菓子,乃旋炒銀杏、…… 查條、沙苑榲桲……」
宋人文同《彥思惠榲桲因謝》詩曰:「秦中物專美,榲桲為嘉果。南枝種府署,高樹立婀娜......」
榲桲,屬薔薇科榲桲屬,維吾爾語叫比也。原產南歐與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
我國引入榲桲已有悠久歷史,晉、唐,宋各代均有記載。 至今榲桲還是新疆南部地區開發利用價值很高的稀有果樹。
榲桲之得名源於「馧馞」。「馧馞」意為香氣濃鬱,與「榲桲」的典型特徵「其氣甚香」相符。
明《普濟方》載:「以榲桲實初熟時。置衣笥中。其氣芬馥」。因其香氣濃鬱古人就曾用榲桲來制香。
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二載:「蜀人以榲桲切去頂,剜去心,納檀香、沉香末並麝少許覆所切之頂,線縛,蒸爛,取出候冷,研如泥,入腦子少許,和勻,作小餅。燒之,香味不減龍涎。」
此香製法與用鵝梨製作的帳中香類似,把榲桲作為蒸香的容器。將榲桲切開挖去核填入香料蒸製。張世南應該是聞過此香,並給此香不俗的評價「香味不減龍涎」。
宋《陳氏香譜》中模擬梅花香氣的笑梅香,不使用真梅花入香,卻取榲桲果香。製法也是把榲桲作為容器與沉檀一起蒸製。
榲桲二個、檀香半兩、沉香三錢、金顏香四錢、麝香二錢半,右將榲桲割開頂子,以小刀子剔去穰並子,將沉檀為極細末入於內,將原割下頂子蓋著,以麻縷系定,用生面一塊裹榲桲在內,慢火灰燒,黃熟為度,去面不用,取榲桲研為膏。別將麝香、金顏研極細,入膏內相和,研勻,以木雕香花子印脫,陰乾燒。
在古香方中使用榲桲的方子不常見,在上述兩個香方都是都是把榲桲作為容器與香藥一起蒸製,果汁與果肉都混入香中。
另一種被宋人使用較多的香果榠楂,則與榲桲的使用方法不同。
榠楂,薔薇科木瓜屬,也叫做光皮木瓜。「榠樝」是最早的正統寫法。柤、查與楂都是樝後來的通假寫法。在古籍中四字則隨意採用,並無一定的規律,宋《陳氏香譜》中寫作「榠查」或「查」。
與把榲桲當作蒸香容器不同,用榠楂制香常取其汁液,《證類本草》載:「道家以楂生壓汁,合和甘松、玄參末,作溼香,雲甚爽神」,此處楂即榠楂。
黃庭堅《賈天錫惠寶燻乞詩,予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詩曰:
石蜜化螺甲,榠楂煮水沈。
博山孤煙起,對此作森森。
「榠楂煮水沈」既取榠楂汁煮沉香。此詩源於黃庭堅從賈天錫那求得「意和香」所作。
意和香香氣清麗閒遠,黃庭堅很是喜歡,多次求之,才獲得次方。並為此香賦詩。
沉檀為主,每沉二兩半,檀一兩,斫小博骰,取榠查液漬之。液過指許,三日乃煑,瀝其液,溫水沐之。紫檀為屑,取小龍茗末一錢,沃湯和之,漬晬時,包以濡竹紙數燻,炰之螺甲半兩,弱磨去齟齬,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黃則以蜜湯遽洗之。無膏氣,乃以青木香末以意和四物,稍入婆律膏及麝二物,惟少以棗肉合之,作模如龍涎香狀,日燻之。
香方中說「作模如龍涎香狀」,應該是指龍涎香餅,非真龍涎香料。古香方中的龍涎香多為香餅,而且香餅的造型很多。南宋《百寶總珍集》「龍涎條」:「龍涎花子有多般」,「花子」既製作香餅的印模。
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中記載有他自創的「鼻觀香」,製作方法與意和香很相似,也是用榠楂汁處理沉香。
水沉香一兩,屑之,取榠楂液漬之,過一日,濾其液,降真香半兩,以建茶鬥品二錢七作漿,漬一日,以溼竹紙五七重包之,火煨少時,丁香一錢鮮極新者,不見火。玄參二錢,鮮去塵埃,密炒令香。真茅山黃連香一錢,白檀香三錢,麝半錢,婆律一錢,焰硝一字,俱為細末,濃煎皂角膠和作餅子,密器收之,燒時極熳火。
通過香方的配伍與香藥的炮製,可知張邦基也是製作合香的高手。他評價自製的鼻觀香:
有一種蕭灑風度,
非閨幃間惱人破禪氣味也。
這是順便「黑」了一次香氣華麗馥鬱的「帳中香」。宋代文人崇尚自然清雅的香氣,用花露調製的帳中香香氣濃烈甜美,不是很符合宋代文人對香氣的審美。
在古香方中用到榠楂的方子還有很多,像聞思香其中一方以查子(榠楂)汁和劑,另一方以榠查核入香。脫俗香、小四和香也都有榠楂的使用。
榠楂核的使用,是古人「物盡其用」的體現,小四和香均以果皮、果核製作:「香橙皮、荔枝殼、甘蔗滓以及榠楂核或梨滓中的任一種,等分,為末,調和成丸」。
小四和香中的荔枝殼與甘蔗,在其它香方中也常常出現,百裡香中用了「荔枝皮千顆」,南劍州梅花香以「甘蔗汁調和諸香」:
燻衣香 / 南劍州梅花香方:木香、檀香、甘松各半兩, 藿香葉、牡丹皮、茆香、苓苓各一兩,丁皮、三柰子、官桂、辛夷各二錢,右為粗末。以甘蔗汁拌溼,紙蓋,日曬汁盡為度。
用香果製作合香在宋代開始較流行,一直到清代皇宮中還會在大年初一會焚燒果皮、果核製作的「四棄香」。
如今網購發達,要獲得榲桲、榠楂也不是難事,如果你喜歡清新的果香,可以按古人的方子去調製一款合香。
最簡單的製法,可以參考清人王欣《青煙錄》中記載的帳中香法:把沉香、檀香銼如豆大,用頻果汁、梨汁、榠楂汁浸蒸,焚之清潤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