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澤東和屈原的千年情緣(揭秘毛澤東和屈原的千年情緣)
2023-04-23 07:58:25 1
前言: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下了楚國國都郢都,楚國國君楚頃襄王狼狽而逃。
62歲的屈原,懷著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將屈原投江的五月五日設為端午節。
從此,屈原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屈原
後世無數文人墨客對屈原大加讚賞,高度肯定他的愛國精神。
而毛澤東也對屈原讚不絕口,為屈原寫下一首不朽名詩。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
01、愛國情懷屈原是楚國貴族,羋姓,屈氏,與楚國國君熊氏系出同源。
楚懷王八年(公元前321年),秦軍攻打楚國,屈原組織家鄉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楚懷王九年(公元前320年)三月,因為此戰有功,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擔任鄂渚縣丞。
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屈原升任楚懷王左徒,開始主持楚國富國強兵的變法。
可惜,屈原的變法以失敗告終!
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此後雖有起復,但一直沒有獲得重任,屢屢被貶。
最終,在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報國無門、絕望憤懣的屈原投江自盡,以死明志。
屈原投江
屈原的這種愛國情懷融入到了國人血脈當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
毛澤東非常欽佩屈原的愛國情懷。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第一次出使蘇聯,在和著名漢學家費德林談到中國古代文學時。
毛澤東熱情洋溢的評價屈原道:
「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費德林
02、不屈氣節屈原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卻不甘同流合汙的精神,以及當自己懷才不遇,祖國遭遇挫折時,所展現出來的玉石俱焚、以死明志的剛烈氣節深深的觸動了毛澤東。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學院有一個文史老師叫易白沙。
易白沙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與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發表揭露帝國主義和袁世凱禍國殃民罪惡本質的文章,啟發國人覺悟。
1915年《新青年》創刊後,易白沙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等文章,宣傳民主與科學,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檄文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對尊孔讀經的第一人。
易白沙對毛澤東影響很大。
1921年4月底,易白沙隻身一人潛赴北京,謀刺北洋軍閥,未能得手。
此後南下廣州,面見孫中山,要求「組隊赴北方殺賊」。
可惜,當時局勢混亂,孫中山勢單力薄,婉拒易白沙北伐建議,易白沙十分絕望。
1921年6月10日,這天是端午節,易白沙決心效仿屈原,警醒國人。
於是,他跳海自殺,以死報國,年僅35歲。
毛澤東得知易白沙跳海後,心裡有些不贊同恩師的做法,卻也十分敬佩恩師的悲壯之情。
他認為易白沙(以及屈原投江)這種以死明志是
「有主義之自殺,其為自存有價值」。
他懷著敬佩和痛惜之情撰寫輓聯:
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
去年追悼楊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後進何。
(注輓聯中的楊公是指毛澤東恩師、嶽父楊昌濟,楊昌濟於1920年1月17日不幸病逝)
毛澤東對易白沙以及屈原這種「有用之人憤死」深表同情和欽佩。
03、文採飛揚屈原是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浪漫主義詩人,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其中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屈原《離騷》
屈原文章寫道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更難能可貴的是,屈原雖然出身貴族,但他悲天憫人,關心底層老百姓,無情地嘲諷、痛罵貪官汙吏。
屈原不僅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更是一位心系蒼生,具有民生情節的偉大詩人。
屈原詩詞中民生情節比比皆是。
比如,《離騷》中的「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等等。
毛澤東對屈原這種民生情懷讚賞不已。
1959年,毛澤東在《關於枚乘》中寫道:
「騷體(指屈原的《離騷》)是有民主色彩的,屬於浪漫主義色彩流派,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遊!」
實際上,毛澤東自幼喜歡讀屈原的作品,早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毛澤東就如痴如醉地學習《楚辭》。
不僅讀背,還曾摘抄其中重點篇目。
他做過一本專門的聽課和讀書筆記,取名《講堂錄》,用工整的小楷認真抄錄了《離騷》、《九歌》的全文;並在《離騷》正文的天頭上,寫有各節的提要。
毛澤東翻閱書籍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更多次研讀《離騷》、《楚辭》。
1958年1月12日,他在一封信裡寫道:
"我今晚又讀了一遍《離騷》,有所領會,心中喜悅。"
1959年、1961年,他曾兩次要《楚辭》,1961年還指名要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辭集注》。
毛澤東讀《楚辭》不是一時之好,而是持續了一生的興趣。
不僅如此,毛澤東在創造詩詞時,經常引用屈原的名句。
比如《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 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這首詩的頭兩句「九嶷山上白雲飛, 帝子乘風下翠微」就化用了《楚辭》裡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而「洞庭波湧連天雪」毛澤東在自注中明確表示,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葉下」。
實際上,毛澤東詩詞中最顯著的豪邁之氣、浪漫主義和屈原可謂是一脈相傳。
可以說,毛澤東詩詞頗得屈原風範,因此他對屈原詩句信手拈來,化而用之。
不僅寫作時,毛澤東對屈原詩詞滾瓜爛熟,就連平時說話的時候毛澤東都能脫口而出,運用自如。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毛澤東在他告辭臨行,當場吟誦了屈原在《九歌·少司命》裡的名句——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藉此表達對尼赫魯的友好之情。
吟誦完畢後毛澤東還向他介紹了屈原的生平。
毛澤東向田中角榮贈書
197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來訪的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外務大臣大平正芳。
會見結束時,毛澤東將一部《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送給田中角榮。
中國歷代詩人無數,能讓毛澤東當國禮贈送的,唯有屈原一人而已。
04、《七絕·屈原》1961年秋,毛澤東專門寫了一首詩紀念屈原。
這首詩就是毛澤東不朽名篇——《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裡濤。
毛澤東毫不避諱、乾脆利落地將屈原的詩作比喻成投向敵人的「殺人刀」!
艾蕭比喻為奸佞小人,椒蘭比喻為正人君子!
一躍衝向萬裡濤,集中表現了毛澤東所強調的價值取向和革命精神,寧願戰鬥而死,也不願苟且偷安!
毛澤東用獨特的視角,熱情歌頌了屈原的不屈精神。
毛澤東作報告
毛澤東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正值中蘇關係逐漸破裂,中蘇兩國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歷時十年的大論戰——「十年論戰」。
這一年,面對蘇聯強大的壓力,毛澤東寫下了很多鬥志昂揚的詩篇。
比如,前文提到的《七律·答友人》;
比如,《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比如,《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比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比如《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還有就是這首《七絕·屈原》!
縱觀這些詩詞,撲面而來的就是慷慨激昂的鬥志!
正如屈原在國家危難時,率軍奮虎,決心力挽狂瀾。
毛澤東借史述志,表現他在國際國內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堅決捍衛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蘇聯進行殊死鬥爭一往無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毛澤東油畫
結語、千百年來,中國歷代詩人在紀念屈原的時候,大多都是熱情歌頌屈原的愛國情懷,不屈意志。
毛澤東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在肯定前人對屈原讚揚之際,又別出心裁,從自己的角度,以自己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寫下這首與眾不同的戰鬥檄文!
這就是毛澤東,敵人越強,戰鬥越激烈,他就愈強愈勇,絕不妥協!
手中握有殺人刀,一躍衝向萬裡濤,真是令人敬佩,令人神往,令人熱血沸騰!
PS:本文標題「手中握有殺人刀,端午衝向萬裡濤」化用毛澤東詩句,如有不妥,請勿見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