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勤儉節約演講稿
2023-12-09 03:07:01 3
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勤儉節約演講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勤儉節約演講稿(一)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歷史上的有識之士從家族興衰、社稷興亡、朝代更替的無數經驗教訓中得到的一條深刻警示。近日黨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從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個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興衰的戰略舉措。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饒、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節約這種美德為世代中國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時期,儉樸就作為一種公德,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導。《論語》中就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中「儉」就是節儉。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節儉在內的五種品德,所以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墨子也極力主張要在衣、食、住、行、喪葬等方面「制為節用之法」。「節約」符合「天德」。奢侈浪費就是「虧奪人衣食之財」,侵害別人的生存權。《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把儉樸作為培養良好道德的基礎,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惡行的根源。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多少年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艱苦樸素、勤勞節儉都作為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得到倡導、保持和發揚。這也是我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的同學卻認為現在是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代了,「節約」的道德觀念陳舊了,「節約」的道德要求「過時」了。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勤儉節約」時下幾乎成了「小農經濟思想」的代詞。奢侈被認為有「派頭」,「節約」反被認為「無能」。有的人奢侈浪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享受生活,盡情消費」,「好日子先過,超前消費」,「打腫臉充胖子,玄耀消費」成為部分人的「時尚」和生活理念。在生產生活中浪費水、電、油、紙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果聽任這種奢侈浪費之風蔓延,我們中華民族「富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和精神支柱就會被摧毀,我們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會喪失,最終危及我們的宏偉大業。這種錯誤傾向是必須堅決抵制和反對的。
誠然,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國家並不富裕。全國農村還有2900多萬未能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城市還有1800多萬人是純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之下;有不少貧困地區教師發不出工資,孩子上學繳不起學費;還有一些已經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遇到自然災害後,又重新回到貧困狀態。「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明.佚名《名賢集》)我們國家畢竟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即使達到小康水平,也談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沒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費。毛澤東同志一再告誡我們「要節約建國,節約辦一切事業。」鄧小平同志多次講到:「我們是窮國、大國,一定要艱苦創業。」因此,「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永遠不能丟。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先天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趕上世界發達國家,並無多少優越的物質條件和豐厚的自然資源可以依賴。可走的路只有一條,就是艱苦創業,儘可能地節約每一點有限的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作用;儘可能地節省每一份財力、物力,將之用到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用的地方;儘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滋潤我們的國土。從這個意義上說,勤儉節約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可珍貴的財富,最可依賴的資源,也是我們可以有信心擺脫貧困、走向富強的真正優勢和可靠保證。勤是甘泉水,儉是聚寶盆。節約不僅是在物質條件匱泛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優秀民族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狀態,也是一個進步社會所應當倡導的文明風尚,是一個當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節約是一種不竭的財富。無論是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之中,還是在條件優裕的順利之時,這種道德要求都不會過時,也不應當過時。
現在世界是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經濟十分發達的國家也注意節約。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我們高許多,他們人均收入是達兩萬多美元。但他們的學校都進行各種「憶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從而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他們生產也注意節約節儉,過日子注意精打細算。對比起來,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達1000美元,而社會上卻颳起崇闊、比闊之風。講享受、高消費都過早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同我們的國情,同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是多麼的不協調啊!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的傳統美德,重在實踐,貴在堅持。我們應牢固樹立「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的榮恥觀;每個家庭都要節約持家,不要鋪張浪費,不超前消費;每個人都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自覺弘揚節約節約的優良作風,養成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我做起,從具體事作起,真正付諸實踐,長期堅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會進一步發揚光大起來。
勤儉節約演講稿(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下午好!
在這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美好時節,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帶著美好的憧憬,迎來了嶄新的一年,又回到我們熟悉而美麗的校園。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隨著「全民節約、共同行動」的深入開展,節約這個似乎已經過時的話題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曾幾何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常在耳邊迴響;
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曾幾何時,偉大領袖毛澤東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指引著幾代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
觀察我們的校園,浪費現象就在身邊,瞧!塑膠袋們正隨風起舞呢,的確是點綴了天空,我們且不說這些「白色汙染」會給我們的環境和身體健康帶來怎樣的危害,單是這些被浪費的塑膠袋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怎樣的損失呢?我們何不再將它們回收,再利用呢?建議你不妨去食堂轉一轉,定會讓你收穫不菲。沒吃完的飯、菜無奈地躺在桌子上,「饅頭太沒味了」,咬一口,隨手一扔(更有甚者做一投籃動作,真準!饅頭乖乖躲進垃圾桶),還有,那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亮著的電燈、只用一張紙就扔掉的作業本,等等……
面對這些浪費現象,我們也許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驚。然而,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個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過自己的父母也許正為全家人的一餐飯食而辛苦奔波,當只用了一張紙的作業本就扔掉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在遙遠的山區裡還有很多孩子用樹枝在地面寫出的話語:「我想上學!」
也許你會說,一個人浪費一點算得了什麼,但我想說的是,十個人浪費,百個人浪費,全中國13億人都浪費一點了?又有誰想過後果呢?據報導,中國普通餐館一桌飯菜一般至少會剩下10%,一家餐館平均每天要倒掉50公斤的剩飯菜。依次推算,全國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費就高達600億。也有人計算過,全國一共有28萬個各種旅店、酒店和賓館,如果每一個酒店每天節約一度電,那就意味著每天可以給2800萬個家庭用40瓦的燈泡照明25個小時。如果僅一個北京市的空調將溫度從24度提高到26度,就可以節約用電4到6億千瓦時,可以為老百姓節約電費兩億多塊錢。
這些數據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同學們,當我們在指則別人浪費的同時,是否也注意到自己的浪費行為?是否想過節約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命題,我們要從何做起?在這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主人公是我的小表弟,他的名字叫童童。一天,奶奶、媽媽、二姑在吃松子。可是,那些松子很小,非常難剝。於是我們便讓他去扔掉。他把松子拿到垃圾桶時,他猶豫了。隨後便自言自語:「這樣是不是太浪費了呢?粒粒皆辛苦呀!」這次,他果斷地拿起裝松子的袋子向柜子放去……說到這裡,我想問問在這裡搭餐的同學們:「當你們在倒飯的同時,可曾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曾想到粒粒皆辛苦呢?這個年僅4歲的小朋友都懂得這個道理,那些曾浪費過糧食的同學,是否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示?
節約是美德,節約比創造更容易,節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節約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塊煤……不要小看我們身邊的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一」,如果13億人都能做到,這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個人的手裡都緊握著珍貴的「資源」,掌握著對這些民族發展「命脈」生殺予奪的權力,成之毀之、愛之損之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行動。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共同行動,找回失去的節約意識,從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開始,持之以恆,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將節約這個「傳家寶」進一步發揚光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