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風土人情(蒙城人你知道碼頭路)
2023-11-02 19:43:26 1
「碼頭路」的來歷
文/王勇峰
在蒙城,要是有外地人問起碼頭路在哪,誰都會告訴他準確位置。可要是打聽起碼頭路的來歷,卻很少有人熟悉。不過,從字面上來揣摩,這路肯定跟碼頭有關,但站在又寬又直的逍遙南北大街(原碼頭路)上,卻看不到半絲的碼頭景像或過去的臺階呀、樁木什麼樣的痕跡,只看見兩邊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這碼頭到底在哪兒呢?
傻瓜!大街上怎麼會有碼頭呢?要找碼頭,肯定得先到河邊去尋。於是我就順著逍遙街往北到底,越過周元路往西錯點叉路口,朝北就看見一條大胡同子街,人也少了許多,不過,牆上釘的路牌寫著碼頭路,約三百來米,再越過淝河路,繼續往北,直到壩子(順河路),可眼前卻是一片拆遷的景象。路口有幾個老頭在小店門口正下象棋,走過去,打擾一下,我們聊了起來。
原來這碼頭就在過了拆遷區前面下坡的渦河邊上。這一帶(沿碼頭)曾一度興旺發達,船桅林立,整個河面(碼頭)船連著船,船挨著船,(渦)河南到(渦)河北,像搭了浮橋一樣,人都能直接從船上走過去。渦河碼頭客來貨往,熱鬧非凡。
過去水路發達,蒙城上蚌埠就是個例子。
當時渦河跑客運的是小型客輪(紅星1號和紅星2號,每天雙向對發,兩天一個來回趟),船高兩層,坐椅非常簡陋(木排條椅樣),但也能擠擠坐坐好幾十個人。
從蒙城到蚌埠,清晨5:30準時拉笛起航,到蚌埠大約得下午四點來鍾,將近一天的時辰,不像現在坐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
雖說解放後期(六十年代),蒙城到蚌埠開始通車,但路實在太孬(砂礓路),車子跑起來氣楞子槓煙的,人坐上去也顛得慌。坐船雖慢,但(河灣)一路風景好,太慢主要是因為沿途得停靠十好幾個碼頭,並設有售票處(蒙首發站在航運站設有售票窗口)。
途經全集、雙澗、移村、界溝、尤亢、河溜、煙集、雙溝、沙溝、懷遠、最後到蚌埠一號碼頭。大小集鎮(碼頭)都得停,就像我們坐的綠皮火車那樣,站站停,所以,非常耽誤時間。
但船票起初只有塊把來錢,後來大概才陸續漲到一塊七左右,就那也比坐汽車便宜。
七十年代後期,公路環境逐漸得到改善,人們逐漸棄船改坐汽車去蚌埠,這樣主要可以節省時間。坐早頭班去,辦事快點,下午還可以趕上晚(末)班車回來。
不像過去坐船,上午從蒙城一號碼頭登船,下午挨傍晚才能到(蚌埠淮河局),下了船得先找個客棧住下,等第二天辦完事,後天才能回來,前後三天的時間,(走水路)路上得耽誤兩天,下了碼頭急趕慢趕到家得天黑。
陸路雖貴(當時票價2塊3左右),但速度快,一開始,人們光疼(算)錢,後來,就慢慢得轉過來彎,大家也都習慣坐客車出遠門了。這水路一下子就冷清了許多,八十年代初就乾脆停擺(航)了。
客運停航,但貨運依然興旺。木材公司、航運站、航運公司、商貿公司(糖、煙、酒、醋、皮革、藥材)、葦子行、糧食倉庫、石油公司、燃料(煤)公司、老煤建等都在這岸上(渦河)壩子坡兩邊。聽幾位老船民介紹,(渦)河邊碼頭不但停滿了客貨船,還停有很多竹排、木排。竹排就是大毛竹、木排就是木頭,這兩樣建材既笨重又很難裝御,所以都是用竹(荊)繩捆綁紮牢,直接放水裡像船一樣用縴夫拉過來的。
「木材公司院裡那木頭都成抱粗,甚至幾摟,那都是怎麼運上岸的呢?」我問。
「用人抬,小點的木頭倆人用肩扛,再大的,前面四個人(抬大頭),後面倆人摽著槓子抬,從碼頭抬上岸,都得歇幾歇子,大很的,那就得先把一頭撬上岸(碼頭),然後在前面先鋪好一排木滾,眾人合力從兩邊推,後面再用鐵棍撬著,大木頭就像安了腿樣,開始緩慢得動起來,跟著木滾向前走,後邊的木棍出來,再趕緊鋪前面去,這樣前後循環地倒著鋪,跟娶媳婦迎親鋪席的樣,走的很慢,關鍵還有大上坡,這樣從卸船碼頭推到木材公司院子,小裡把路,都得費好半天的勁,特別是剛卸上碼頭費時又費力,大家打著號子,加把油了……使勁地幹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接著跟我說。
「那這些大木材又都是從哪兒發來的,什麼木頭,這麼重?木材公司又是怎樣出售(賣)出去的,必定這麼大、這麼重。」我打破砂鍋到底問。
正好一位船民五十多歲,他曾拉過纖,就接過話說:過去聽他父親講,有些木頭是從大別山那邊發運過來的,光蚌埠到蒙城路上都得小半個月。何況是從其它更遠的地方呢?
那不得好幾個月才能運到咱這兒(蒙城)。
那可得,咋不得半年幾個月的,你算算唉。
唉!那這不對。大別山在蒙城西南,怎麼會從蚌埠過來呢?我仔細一琢磨,對!大別山靠近淠河,淠河連著淮河。可蒙城朝南不通淮河啊,於是,從淠河放排順淮河東下,過淮南進入懷遠,然後從渦河與淮河的入口處再折向西來,這樣一路飄淮入渦兜(繞)了一大圈子,才到達蒙城碼頭。他們(縴夫)白天黑夜吃住就在木頭(木排)上。他還說:要不是前兩年拆遷房屋,我那縴繩(拉船的,繩子穿在纖板上,放在胸前拉),還有來,後來都扔了。
作者:你們(船民)的祖籍原先都是蒙城的嗎?
大部分都不是,包括航運公司的。山東、河南、淮北,哪裡的都有。
作者:但我聽你們說的都是地道蒙城話啊。
那都是老一輩就過來在這跑船了,再說,跑船的都是四海為家,我們都是後來跟著來上岸才安家的,安家早了,所以就是這裡人了。
噢!……
其他船民接著剛才的話講:當時運的有松木、美木、杉木、雜木、毛竹等木材。雜木大多是從東北用火車運過來的,到蚌埠火車站改用水路拉縴才到蒙城的;美木多是從國外進口過來(蚌埠)的。木材公司後來改用炮車(吊車,架車子底盤槓)拉,然後根據買方用途就人工用大鋸解(鋸開),再後來有車床大電鋸刺,那就方便省力多了。你看,木製廠,就緊挨著木材公司;這樣省力、方便。
作者:原先碼頭路是這樣(直)的嗎?
不是的,這路是後來改直的。原先我家就在現在這條路上,你不看嗎,我那房子拆的半截磚茬還在屋上呢。當初這段沒有路(往南剛下壩坡),木頭上了壩子順壩坡斜著往西南下坡,直接進入(木材公司)壩子北門,其他過往路人也是跟著從這條斜坡路彎道才轉到現航運站門口碼頭路上的。為了方便取直,七十年代初,才打通的。這樣從河底碼頭上岸一直到壩子,再往南穿過淝河路、周元路,一直到逍遙街(北段),都叫碼頭路。
聽了街坊鄰居(船民)說這麼多,我終於知道了碼頭路命名的由來。怪不得全勝街(老北關外)有一位老人曾跟我興奮地說過,最早(剛解放),這一片(北關外三閣街、石巷街、牛市街、龍王廟街以及上小街子、下小街子、渦河浮橋,還有江踏子),連碼頭帶街市(茶館、酒坊、布坊、魚行、牛市、柴行、米行等),挑挑的賣菜的、炸饊子賣油條的,耍大刀賣唱的;碼頭工人麻似亮(天還未大亮)就起來踏著跳板卸船,有的船工半夜裡就起來打著號子拉縴,因為排隊船擱淺。男女都有,十分忙碌,一片繁榮景象,就跟現在電視裡放的上海灘碼頭樣……
這就是過去蒙城曾經輝煌的渦河一號碼頭,全縣的物資幾乎都在這裡集散,包括我們日常用品:吃的、穿的、用的,就連出遠門,基本上首選也是從這裡出發。當初,渦河大閘還沒修好,上遊大壩往西蒙城到渦陽也是從水路坐船去的。所以,碼頭路至今叫起來都很響亮。
知道了碼頭路(名)的來歷,了解了蒙城碼頭的歷史,再看看現在逍遙街的商業繁華,我們仍為過去的蒙城一號渦河碼頭所創造的歷史貢獻而感到非常驕傲。 來源:蒙城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