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什麼時候正式取名(古代女子起名有什麼講究)
2023-11-09 20:57:57 3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麼樣的標準?名和字一樣嗎?
對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來說是一個詞,但是在我們的中國古代,名和字其實是分開的,完全就是兩回事,名就是一個人的大名,而對於字是成年之後由父親母親或是老師給取得。
在古代,古人小孩出生三個月之後,由他的父親給他取一個名,叫作乳名或者是叫作幼名,等到他長大以後,進入了社會,因為要有稱呼了,別人稱呼他,就不能稱名,這就還需要一個尊稱,並且還需要一個字,具體來說的話,是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女子是十五歲行「及笄禮」,這些也都是成人禮。 那麼這就在成人禮的儀式上就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輩或者是一些當地的賢人給取一個字,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這個字我們也是經常說表字什麼什麼,但是這個名和字雖然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們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繫。
對於取名字的標準,比方說,諸葛亮,字孔明,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這種關係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近的,相承的,相延的,相補的,甚至是相反的等等。相反的就有,比如說,韓愈,字退之,對於韓愈中的愈是前進的意思,但是呢這個退字就是恰好相反的,所以就有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在這就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對於古人的自稱,只能稱名,而不能稱字,比方說,劉備,他只能說備怎麼樣怎麼樣,不而不能說玄德我在怎麼樣怎麼樣。
平輩或者是一些關係一般的人,長輩對於他的稱呼只能稱字,比如曹操稱劉備就只能稱玄德,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我們常說的指名道姓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不管男子有字,女子也是有字的。
古代貴族女子取名?
姓氏
藤原家
五攝政家
近衛家・九條家・二條家・一條家・鷹司家
公家
大納言マデ宣任ノ例多キ舊堂上(中納言任官直後に大納言に上った家)
大臣家 - 嵯峨家(後侯爵)、三條西家、中院家
堂上家 - 飛鳥井家、姉小路家、油小路家、正親町家、勧修寺家、烏丸家、甘露寺家、滋野井家、清水谷家、清閒寺家、園家、中御門家(後侯爵)、庭田家、橋本家、葉室家、東久世家、日野家、広橋家、坊城家、松木家、萬裡小路家、室町家、山科家、冷泉家、鷲尾家、柳原家
升爵 - 大原家(大原重明)、沢家(沢宣嘉)、壬生家(壬生基修)
武家
徳川舊御三卿、舊中藩知事(現米五萬石以上)
御三卿 - 清水徳川家(後爵位返上)、田安徳川家、一橋徳川家
古代女子什麼時候開始有名字呢?
很早就有了,比如,商代國君武丁的妻子的「婦好」
古代女子起名有哪些講究,和現代起名方式一樣嗎?
古代女子起名字一定要是各種花和草,比如芳,要先有字再有名,要在女性成人禮那天取字,一定要是父親取字,取字要辦酒席。而且起名一定要算女子的生辰八字,跟現代起名不一樣。
古代女子起名
古代女孩子起名,主要是突出女性美,富有「女性意味」和「柔情色彩」,給人清爽、溫柔、豔麗、姣美的感覺。
中國古代傳統女孩起名常用方法大致可分幾類:
方法一、古代女孩起名常在歷代典籍詩文裡尋找靈感
對於給孩子起名,中國一直有:「男楚辭,女詩經,文論語,武周易」這樣的說法。《詩經》中的某些詞句用來給女孩做名字,在今日看來仍不失清新,用得好可使人平添一股獨特的書卷氣。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以美著稱,這美也體現在她的名字上。那麼她的名字出自哪裡呢?林徽因的原名叫林徽音,這個名字是她做過清朝翰林的祖父林孝恂為她取的。出自《詩經?大雅?思齊》的 「思齊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徽音」是美譽的意思。後來她改名林徽因是她為了和一位叫林微音的男士有所區別,這個人的名聲有些不雅,林徽因潔身自好,不想人們把她的人品和他的相混淆。
女作家瓊瑤原名陳喆,瓊瑤是她的筆名。「瓊瑤」是美玉的意思,出自《詩經?國風?木瓜 》中的「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是一首描寫男女贈答的情詩。這個美麗的名字給她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方法二、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疊聲字取名
金庸是位非常會起名的作家,他小說中女主角的名字往往和容貌一樣清新不俗,疊聲字是他常用的方式,如:任盈盈、殷素素、甘寶寶、香香公主等。
疊聲字的名字簡單易記、天真活潑,由於一般都讀輕聲,容易令人產生輕鬆、親暱之感,是很常見的一種取名方式。如:冰冰、晶晶、曼曼、芳芳、丹丹、麗麗、瑩瑩、茜茜、菲菲、婷婷、莎莎等。缺點是容易重名。
方法三、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兒話音取名
在單字後面加上一個「兒」,一般是作乳名的,現在也常有人用來做名字,特點是給人嬌柔嫵媚之感,使人產生憐愛之情。如菲兒、曼兒、雪兒、柔兒、靈兒等。
方法四、張揚個性、另闢蹊逕取名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追求獨特的個性。一個個性十足的名字也的確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著名作家被世人牢記住的都是他們獨具特色的筆名,真名則往往被忽略。比如非常著名的女作家三毛,其魅力不僅僅來自文字和經歷,還跟她個性十足的筆名是分不開的,而她的真名陳平就如名字本身一樣平淡無奇,不為人知。央視著名女主持人王小丫,也是以非常個性化的名字令人倍感新鮮、親切。還有網絡寫作成名的女作家安妮寶貝的名字也是十分另類和獨特的。相信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給女孩取名的方式會更加自由和開放。
方法五、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中性字取名字
巧用疊聲字和兒話音的取名方式,簡單易行,只不過還是偏於陰柔的美感多些。傳統給女孩的取名方式大多以陰柔之美為主,旨在突出女性特徵,但有時候反其道行之,也能起到特殊的效果。
比如在文學史上頗有些名氣的「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是一位儒商,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家中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在當時成為很多文人心儀的對象。後來,大女兒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老四張充和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有趣的是,張老先給女兒起的名字裡都有「兩條腿」,意思是註定要跟人家走,巧妙幽默,完全沒有一絲閨閣脂粉氣。
二姐張允和曾一手撮合了三妹兆和與沈從文的婚姻大事,事情辦成之後,給沈從文發電報,只用了一個「允」字,半是家裡的態度,半是自己的名字,這「半個字的電報」的故事一時在文學史上傳為佳話,也使得張老先生不俗的取名方式,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望採納
古代女子是怎麼取名字的
其實在古代女子未出閣之前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所以名字的姓也就漸漸省去了。在家出息各種場合和見客都以起名稱之,也不帶姓氏。出閣後呢,婆家自然也不呼其姓,只用姓氏稱呼親家一家。
再就是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人的思想遠不如現在。姓氏對於女子來說出閣和在家都不稱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