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民間打夯號子(打夯歌背後的風水秘密)
2023-11-12 03:22:01 3
韓曉民 | 文
梁實秋有句名言:「若要一天不得安,請客;若要一年不得安,蓋房;若要一輩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舊時請客多在家裡設宴,安排酒席、招待客人、收拾殘席,可不就得勞累一天。娶了姨太太,妻妾爭不完的風、吃不盡的醋,豈有平靜之日?這些都好理解,而蓋所房子卻一年不得安生,太誇張了吧?
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以前蓋房子,往往舉全家之力,拿出多年積蓄,反覆斟酌合計,覺得條件成熟,方著手籌劃,然後預備梁檁,置辦磚瓦,聘請工匠,央求四鄰,告知親朋,方拉開蓋房序幕。
一、
欲蓋房,先選址。
民間認為,在舊宅上建新房不吉利,有種說法叫「新房套老房,不出三年有傷亡」。如果搞不到新宅,只好在舊宅上蓋房。既然有說法,肯定有破法。
在風水先生指導下,擇吉日破土。
破土動工前一天,建築師傅領人按照所建房屋的設計尺寸,在選址上標出房屋地基的準確位置,稱「放線」。放完線後,用石灰粉撒出標記,施工按照標記進行。
如果蓋堂屋,房子坐北朝南,但朝向不能正南正北,應稍微向東南或西南偏一些。
動工這天,房屋主人在選址中央燃放鞭炮,邊燒紙邊禱告:「各路神仙躲一躲,這片地方讓給我。」禱告完畢,用大掃帚象徵性地掃幾下,然後拿鐵鍁在地基一角或四角挖幾下,隨後,師傅們開始幹活兒。如果吉日裡遇到雨雪天氣,破土儀式照常舉行,稱「應應好兒」,師傅們等天晴後再動工。
舊時,一家蓋房,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都會主動幫忙,主人只管飯、管香菸,不付工錢。破土動工那天,本村青壯年不用招呼,聽見鞭炮聲便主動過來幫工,即使兩家之間有些過節,但遇到建房這樣的大事,就會把兩家的恩怨放一放,主動過去幫忙,如果不去,會被眾人小看。
三、
破土儀式結束後,開始打夯築基。
夯是打地基用的工具,常見的夯有木夯、石夯和鐵夯,從形狀上又可分為立夯和臥夯。普通人家蓋房打地基時,大多使用石質立夯,高約50釐米,截面約30釐米見方,夯上綁有扶手,四角拴四條繩子。
打夯時,一人扶夯,四人或八人拉夯。打夯需經風水先生指點,從哪裡起夯,到哪裡收夯,按照這個線路打夯,就能把「千金煞」趕走。
房屋地基的好壞,與打夯有直接關係。打夯時,並不是一夯一夯挨著打,而是隔一個夯距打一下。夯落下的地方叫「夯點」,空出的地方叫「夯眼」,打完夯點再打夯眼,夯眼、夯點都打完後,填新土接著打夯。
打夯時,領夯人是大家的主心骨。領夯又稱「扶夯」或「引夯」,領夯人既要管夯的方向和落點,又要領唱夯歌。
打夯是件枯燥的重體力活,為了讓打夯者齊心合力,並活躍勞動氣氛、緩解疲勞,就產生了夯歌。夯歌決定著行夯的快慢和力度,因此請一個好的領夯人非常重要。領夯人要力氣大、聲音洪亮,還得掌握相當數量的夯歌。
領夯人每喊一句夯歌,其他人應和一聲「嗨喲」。夯歌的節奏有快慢之分,慢夯四拍一夯,快夯兩拍一夯。如果領夯人喊一完整的句子,而且語速緩慢,就表示慢夯,比如:
大傢伙加把勁呀(嗨喲),咱們來打夯呀(嗨喲)。
打夯要打好呀(嗨喲),打好才結實呀(嗨喲)。
同樣的夯歌,如果把一個句子分開,而且語速加快,就表示快夯:
大傢伙呀(嗨喲),加把勁呀(嗨喲)。
咱們來呀(嗨喲),來打夯呀(嗨喲)。
打夯要呀(嗨喲),要打好呀(嗨喲)。
打得好呀(嗨喲),才結實呀(嗨喲)。
起夯時的夯歌一般為:
大家一齊來呀(嗨喲),咱們把夯抬呀(嗨喲);
一排又一排呀(嗨喲),把夯打實在呀(嗨喲)。
大家聽我喊呀(嗨喲),一句一句侃呀(嗨喲);
千萬別偷懶呀(嗨喲),用力齊向前呀(嗨喲)。
大家一齊抓呀(嗨喲),越打越得法呀(嗨喲);
咱們都提勁呀(嗨喲),越打越對味呀(嗨喲)。
用力抓起來呀(嗨喲),一夯一夯排呀(嗨喲);
該走一齊走呀(嗨喲),該抬一齊抬呀(嗨喲)。
指揮打夯的夯歌一般為:
抬要一齊抬呀(嗨喲),落要一齊落呀(嗨喲);
夯夯要砸實呀(嗨喲),別留馬蹄窩呀(嗨喲)。
西邊歪半夯呀(嗨喲),咱們望東挪呀(嗨喲);
左右招呼好呀(嗨喲),別讓砸住腳呀(嗨喲)。
張三繩子松呀(嗨喲),就像沒吃飯呀(嗨喲);
說了咱不惱呀(嗨喲),還得加油幹呀(嗨喲)。
大家用些力呀(嗨喲),使勁把夯抬呀(嗨喲);
東面頂到頭呀(嗨喲),到頭拐回來呀(嗨喲)。
如果領夯人唱一般的夯歌,老掉牙,不吸引人,也激發不出幹勁兒。根據現場看到的情況而隨機應變現編夯歌才見真本事,若現編的夯歌既合轍押韻又幽默逗笑,甚至帶點「葷」,就更精彩。例如:
樹上喜鵲叫呀(嗨喲),那是把喜報呀(嗨喲);
房子咱蓋好呀(嗨喲),媳婦往家跑呀(嗨喲)。
二嫂拿著菜呀(嗨喲),扭屁股走過來呀(嗨喲);
不許斜眼看呀(嗨喲),看多了夯砸歪呀(嗨喲)。
打夯活太重呀(嗨喲),娘兒們抬不動呀(嗨喲);
咱是男子漢呀(嗨喲),應該搶著幹呀(嗨喲)。
四、
打好根基,便可壘牆。
房屋前後牆體分別叫前牆、後牆,左右牆體稱「山牆」或「屋山」。有則笑話,某人求卦,算卦先生告訴他,將死於山下,於是這個人終身不去有山的地方,一天在山牆邊納涼,房屋倒塌,被砸而死,眾人方悟:原來是死於「屋山」之下。山牆上方開有透氣小窗,稱「花門」,花門上安有兩根「十」字交叉的窗欞。
泥土牆、土坯牆和磚牆的壘法各不相同。
泥土牆所用的材料是土和碎麥秸。「爛泥扶不上牆」,所以,和泥時加入碎麥秸,有的還加入碎麻頭兒或碎麻批兒,和成泥後稱「麻渣泥」。
用垛牆叉把麻渣泥一層一層往上壘,每壘2尺左右,間歇四、五天,牆體乾燥、結實後,修整一番,使牆體筆直,然後再壘、再修整,直到架梁。為使牆體美觀,用稀泥外粉,講究的人家用剪子把露出來的麥秸頭一一剪去。
還有一種古老的壘牆方法稱「版築」,把兩塊木板固定起來當模子,把麻渣泥填進去,搗瓷實,除去木板,即成牆體。《孟子·告子下》載「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是殷商高宗的宰相,小出身兒就是個壘牆工。
土坯牆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土坯。壘牆時,先壘五、六層磚,以防止積水泡爛土坯致使房屋坍塌,這段磚牆稱「根腳」。跟腳壘好後,在上面鋪一層谷稈,谷杆修剪得和牆體一樣寬,稱「剪草」,其作用是隔離磚和土坯,以防土坯受潮。再往上,用泥作黏合劑,把土坯壘高成牆。
磚牆所用的原料是沙子、石灰和磚。把沙子和石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和成灰沙泥作為黏合劑。過去窮,買不起那麼多磚,牆體外表用磚,裡面用土坯,稱「裡生外熟牆」。
牆的高低決定著房屋的高低,鄰裡之間房屋的高度應大體一致。民間忌諱南鄰和西鄰的房屋高過自已的房子,否則就是「欺鄰」;更忌諱比前後鄰居的房屋都高,人們稱這樣的房屋為「挑挑子」,傳說會把前後鄰居家的「財氣」挑走。
五、
壘好牆,上梁。上梁是建房的關鍵步驟,民間認為,上梁是否順利,預示著住進新宅的生活是否康寧,因此上梁時非常慎重。
遇到慎重的事,民間的慣例,總是少不了麻煩這路神、那方仙,上梁時麻煩的是姜太公。傳說,姜子牙遍封諸神而忘記給自己留下神位,無奈之下,就躲在住房的梁頭上。上梁時只要在大梁上貼一張「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帖子,便可安然無恙。
想想也有道理,各路神靈都是姜太公封的,誰不怕他手中的打神鞭?拉他老人家當保護傘,哪路鬼神敢來搗亂?斯文的人家還在大梁上加貼一幅對聯,上聯是:青龍纏玉柱;下聯是:白虎架金梁。
梁架上之後,主家燒紙、燃放鞭炮,以答謝姜太公的保佑之恩。答謝光來虛的不行,要來點實際的,不知道誰定的規矩,要送100個蒸饃給躲在梁頭上的姜太公吃。
起先,人們老老實實地準備100個小蒸饃,一個個地把蒸饃從梁這邊扔到梁那邊,蒸饃必須繞梁而過,姜太公才能收到。後來人們覺得,蒸饃扔出去後又掉在地上,粘了泥土,數目還這麼多,真可惜,於是把一個蒸饃掰開扔過去,取其諧音「一掰饃」。如果姜子牙真在梁上蹲著,不知他老人家有何表情與感想。
三間房屋用兩架梁,立柱、梁、檁、椽等主要構件之間以榫卯結合,並用釘子和扒釘加固,構成穩固的框架,同時也決定了屋脊的 「人」字形外觀。
六、
無論草房、瓦房,均為橫向中間起脊。
草房蓋頂所用的麥秸,在收麥時就要留意,選擇那些又長又粗壯的麥稈,脫粒後扎捆備用。
在房坡上鋪一層編織好的高粱杆,高粱杆上抹一層泥,然後上麥稈。上麥稈的順序是由下而上,即先沿房簷橫鋪一層麥稈,麥稈根部朝下,用一種叫「拍耙」的專用工具把麥杆拍齊後,再向上苫一層,上層掩住下層的一部分,一層疊一層,直至屋脊。前坡和後坡的麥杆在屋脊上相連,用泥壓蓋。
瓦房用小青瓦蓋頂。小青瓦又名蝴蝶瓦、陰陽瓦,弧形,青灰色。梁、檁、椽上好後,在檁條之間釘木格,木格上鋪一層「八磚」,然後扣瓦,扣瓦的順序是從上到下。用「人」字形或圓弧形的脊瓦起脊,沿房坡一層接一層向下扣瓦,至房簷時改用滴水瓦收簷。屋脊兩端上翹,稱為「龍頭」,富貴人家的屋脊上還飾有脊獸。
合了頂,內裝修。泥土牆和土坯牆用稀泥內粉,磚牆用沙子、石灰內粉。內粉完畢,塗一層石灰水「掛白」,又稱「罩白」。接下來砸「地坪」, 把煤渣、石灰和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攪拌均勻,稱「灰渣混凝土」,鋪平夯實即成地板。富裕之家的地坪用青磚鋪成,甚至木板扣成。
安好門窗,新房告成。
七、
拔出手腳架後,地上有許多小窟窿,女主人在每個窟窿裡塞一小團發麵,然後封土,意在「發家」。
新屋必須有人居住,否則「人不住鬼住」。可是,新房潮溼,不宜居住,男主人把穿過的破布衫搭在梁頭上或在上房的窗臺上立放一雙舊鞋;女主人在堂屋正中間擺放一輛紡車,搖幾下,再鋪一張席,讓自家的孩子在席上打個滾兒。這樣就表明:已經有人居住了。
喬遷新居,主家要上香、燒紙、燃放鞭炮,張貼灶神、財神等各路有用神仙的畫像,擺放祖先的牌位,安置好神仙和祖先後,方可搬家。
喬遷當天要蒸蒸饃、炸油饃,蒸蒸饃要用發麵,意味著從此就「發了」,炸油饃時,油饃會在油鍋裡翻來翻去,意味著從此就要「翻身」了。有些人家還設宴酬謝建房師傅和親朋好友,後來,喬遷新居設宴請客漸漸形成一種習俗,俗稱「燎鍋底」。
從籌備建房到喬遷新居,真的需要一年半載,梁實秋先生說的是實話。
作者簡介:韓曉民,豫記專欄作者,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研究員,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現供職於許昌縣政協文史委。主編有《許昌縣文史資料》,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淨土》、民俗紀實散文《民間記憶》等書。
編輯:雲濟 圖片來源: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yjhltxdj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