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郭永懷徵文
2023-12-03 17:21:11 4
郭永懷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裡面唯一的一位烈士,我們要永遠銘記,他是我們永遠的懷念。下面是相關的範文,快來圍觀吧。
永遠的懷念郭永懷徵文一:
今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鹿明做客「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訪談節目時說,中國科大排演的音樂劇《愛在天際》,以郭永懷先生和他夫人李佩一家的親情為切入點,真實地講述了郭永懷先生從回國、育人、從事「兩彈一星」研製到壯烈犧牲這樣一個故事,深情地再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大師的大愛情懷和強國夢想。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是由中國科協發起的科學家主題宣傳活動,旨在通過師生演校友、師弟演學長的方式,廣泛宣傳把自身事業追求和人生價值追求同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緊密聯繫起來,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以報效祖國為最高榮耀、在創造一流科技業績中書寫人生輝煌的科學大師,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宏偉事業中來。
「通過對郭永懷基地工作人員和他工作的中科院力學所的一些老人的走訪,我們知道郭先生平時話語不多,走路的時候總是邁著大步,略略低著頭像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覺得如果用話劇來表達的話,可能不能特別準確地來反映郭先生,後來我們選擇用音樂劇,用愛這一點來切入。」鹿明說。
中國科大多位首任系主任都是科技大師,為什麼要選郭永懷?「因為郭永懷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裡面唯一的一位烈士,他從青海實驗基地回北京,有一個數據要向中央匯報,從蘭州坐飛機往北京上空飛的時候,在離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飛機發生事故,他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家人,唯一的本能的就是把原子彈的機密文件緊緊地貼在胸口,和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這個事情太打動人了。」鹿明說,郭先生1968年犧牲,那時是「文革」初期,所以郭先生的事跡不像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那樣眾所周知,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郭先生和他的夫人李佩的事跡向大家傳揚。
鹿明表示,非常想利用這個機會,向教育部和管教材的部門呼籲,把科學大師們的事跡寫進教科書,讓孩子從小知道共和國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是他們。
永遠的懷念郭永懷徵文二:
郭永懷(1909-1968),應用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唯一的烈士。2009年適值郭永懷先生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記述二三事,表達對這位傑出愛國科學家的深深懷念和敬意。
科學救國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西灘郭家村。1929年進入南開大學預科。1931年7月,升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讀。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國難當頭,堅定了郭永懷科學救國的信念,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為此,他放棄了專修光學的夙願,改學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懷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師從辛格(J.L.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導師的讚賞。1941年5月,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指導下從事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研究,以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那段時間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工作、學習的中國人還有錢學森、林家翹、錢偉長等。
1946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此後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黃金時期,他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人類突破聲障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他發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變形參數與變形坐標法,為此,錢學森於1956年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郭永懷因在跨聲速與應用數學方面的兩項重大成果而揚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晉升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郭永懷是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漂洋過海的。受聘於康奈爾大學時,他就向校方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要離開」;在是否申請接觸機密資料的表格欄中填了「不」;對於讓他申請加入美國籍的來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時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參加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康奈爾分會,經常和大家熱烈地討論祖國的未來。
1956年11月,郭永懷毅然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
冷靜、嚴肅的科學態度
回國後,郭永懷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他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力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合辦的工程力學研究班班主任、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等職。他參與制定了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規劃,倡導開展新興力學學科的研究。他對我國的國防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參加了許多重大的工程和項目。他還參與組織、領導中國科學院的人造衛星本體設計,參與地空飛彈的研製。
對待學術,他一向嚴肅認真。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在清華大學創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先後辦了三屆,學員300多人,他們成為我國首批力學科研和教學方面的骨幹。郭永懷和錢偉長組織並領導力學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懷在1958年、1959年還曾擔任班主任,並親自講授《流體力學概論》。張涵信(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班第一屆學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回憶:「彬彬有禮的郭永懷先生,對力學工作十分嚴肅認真。他甚至連Supersonic是翻譯成超聲速還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為什麼翻譯成歐拉等都講究。他主張讀經典著作,他說這Prandtl的時代是流體力學的豐收期。Prandtl本人是個大權威,有學識有經驗,書寫得全面深刻,因此應該學習他的『流體力學概論』。」
郭永懷為人樸實正直,在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他尊重科學,勇於講真話。 1958年1月,郭永懷出任《力學學報》主編。1957年,錢偉長被打成右派。郭永懷了解錢偉長的學術功力,仍然請他任編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學報投稿,錢偉長發現其論文中竟有51個基本錯誤,提出不宜發表。那位教授向編委會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許右派教授審查」,對此郭永懷不屑一顧,他說:「我們相信錢偉長的意見是正確的,這和左、右無關。」
1958年,教育界開展「教育革命」,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運動中也出現了「左」傾傾向。有些人通過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庫達—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釋,就認為這個定理不對了;通過觀察荷葉上的水滴可自由運動,就說NS方程的邊界條件是不對的;通過當時設計部門說,飛機的阻力現在還不能用邊界層理論算,就認為邊界層理論沒用。他們請來郭永懷,想讓他贊同這些「新發現」,不料郭永懷說:「我常想,一個新發現,要推翻什麼東西,應該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經過慎重的思考,你們說的問題,沒有經過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現象,就做結論。第二,要有真正的膽識,敢於做研究。你們對荷葉是很有膽量,但不是科學的膽識。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們不是這樣,是憑一時的熱情衝動。」
火一樣的獻身精神
新中國的核科技事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1957年初,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約見錢學森,讓他推薦工程力學方面的技術負責人人選,錢學森毫不遲疑地說:「我看郭永懷完全可以勝任!他學術上造詣很深,而且作風正派,工作紮實。」1960年5月郭永懷來到九院,投入核武器研製事業中,對內爆過程、結構設計、氣動外形、環境試驗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指導。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望著蘑菇雲冉冉升起,郭永懷忘卻了多年的緊張、疲勞,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激動。為新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他貢獻了全部心血。他經常親臨西北核基地進行試驗。當時國內航線大都是蘇制的中小型客機,既不舒適也不安全。為了節省時間,他總是乘坐飛機,尤其選擇夜航,他說:「乘飛機節約時間,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0月,郭永懷赴西北核試驗基地進行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發射試驗工作。12月5日,在返回北京匯報時,飛機在著陸前失事。悲痛的人們找到郭永懷的遺體,發現他和警衛員兩人摟在一起將公文包緊緊抱在胸前,包中的機密材料完好無損。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到的還是祖國的利益。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錢學森曾深情地說:「郭永懷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應用力學家,他把力學理論和火熱的改造客觀世界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了。其實這也不只是應用力學的特點,也是一切技術科學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論,一方面是火樣的鬥爭,是冷與熱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裡沒有膽小鬼的藏身處,也沒有私心重的活動地。這裡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和獻身精神。」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追授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對他的緬懷日益深切,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卓越貢獻,不會忘記他為國家富強、科學進步而無私奉獻、英勇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