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月五行生旺(月份與五行對照表查詢)
2023-11-01 01:16:17 4
2023年9月28日黃道吉日配合1980年1月9日出生的五行屬性是否生旺?
12023年9月28日黃道吉日配1980年1月1日出生的五行屬性應該是非常匹配的,而且特別旺盛的
1970年4月15日五行生旺死絕表
公曆出生時間:1970年 4月 15日 巳 09:00-09:59
農曆出生時間:庚戌年 三月 初十日 巳時
八字:庚戌 庚辰 乙丑 辛巳
五行:金土 金土 木土 金火
納音:釵釧金 白臘金 海中金 白臘金
本命屬狗,釵釧金命。五行【金旺】【土旺】【缺水】,日主天幹為【木】,生於【春季】。
八字五行個數:3個金,1個木,0個水,1個火,3個土
四季用神參考:日主天幹【木】生於【春季】,必須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辰戌醜未 月 看五行旺相狀態是 土旺 還是隨各季節而定?
這4個季節當然是土旺了。
是學八字還是日課啊 ??在日課和八字中間是差不多一樣理解。土旺,但是看能不能取用神,如果太旺能不能從強,。土還分幹和溼,溼土養物大變身容易被克佔,焦土要水來中和,叫地潤。所謂天和地潤才是 好啊 。
五行旺衰基數表
如何斷強弱,看日元生於何月,看五行在各季中的強弱,有了日元五行在出生月的強弱分析後,還要比較一下四柱中其餘七個五行跟日幹生克關系所成的結果。
1.生扶日幹的五行多,則強。什麼是生扶,印生,比劫扶
2.克洩日幹的五行多,則弱。什麼是克洩,官殺為克,食傷為洩。
3.凡通根坐庫,不論四季,均作旺論。
4.幹支同類為通根,如甲寅,乙卯,庚辛之類。
5.幹支相生為坐庫,{印}如支水幹木,支土幹金。支生幹,生我。
6.通氣:生我者為通氣,例如甲辰,辰宮之癸水生甲木,甲申,申宮之壬水生甲木之類,此乃墓庫之餘氣,根之輕也。 也就是地支的暗藏之中的天幹有生日幹的天幹。
自整理:
令指的是四季,這裡單指月令:
當令者旺(指日幹五行和月令五行相同);
令生者相(指月令五行生日幹五行);
生令者休(指日幹五行生月令五行);
克令者囚(指日幹五行克月令五行);
令克者死(指月令五行克日幹五行);
我指的是五行,也指的是日幹:同我者旺,生我者相,我生者休,我克者囚,克我者死。
一.五行旺衰表:
五行四時
木
火
土
金
水
春
旺
相
死
囚
休
夏
休
旺
相
死
囚
秋
死
囚
休
旺
相
冬
相
死
囚
休
旺
季
囚
休
旺
相
死
【旺】 處於旺盛狀態。【相】 處於次旺狀態。【休】 休然無事,亦即退休。
【囚】 衰落被囚。【死】 被克制而生氣全無。
日幹旺衰
判斷日幹旺衰, 是推命最關鍵的一步, 一生吉兇禍福的推斷由此開始
日幹旺包括四個方面: 得令, 得地, 得生, 得助.
得令: 日幹旺於月支, 處長生, 沐浴, 冠帶, 臨官, 帝旺之地為得令
得地: 日幹在其餘各支中得長生(須陽日幹), 祿刃(支中藏幹的本氣為比,為劫), 或逢墓庫(陽日幹逢墓庫為有根, 陰日幹無氣 , 故無根)
得生: 日幹得四柱幹支中的正偏印之生為得生
得助: 日幹與四柱其它天幹同類為逢比肩劫財幫身, 此為得助
身旺的判斷條件
首先, 日幹得令是判斷身旺的最重要的方面
其次, 在得令的前提下, 得地, 得生或得助再佔其一, 可以肯定是身旺. 佔其二為偏強偏旺. 三者都佔就為過旺.
其三, 在不得令的前提下, 得地, 得生, 或得助再佔其二項以上, 要有力又多助益, 為身旺或偏旺.
其四, 在不得令的前提下, 得地, 得生或得助只佔其一項, 但四柱中三合局或三會局為生身之印局, 或為幫日幹之比局, 為身旺
其五, 在不得令的前提下, 如果得地, 得生或得助有力且眾, 雖佔兩項仍為身旺, 但如得地中長生, 祿, 刃, 墓中佔的成分少, 勢必地支中克我, 耗我, 洩我的成分就多. 日幹便處於較為平衡的不旺不弱之間, 不易定出旺衰, 用神就不好找, 走什麼運更好就無從論起. 在這種情況下,(1). 如果天幹化合的五行或地支合化的五行是生身幫身, 就為身旺; 是克制我, 耗我氣或洩我氣的, 便為身弱.(2). 地支半合或半會生身幫身五行的, 也為身旺; 是克制我, 耗我氣的便是身弱.(3). 克我, 耗我或洩我之氣的處在弱地(不得令), 而生我, 幫我之氣處在旺地, 則為身旺. 反之為弱.(4). 克我, 耗我或洩我的幹支逢衝, 被制服, 被合去, 或離得遠, 仍為身旺.反之為弱。
強弱篇
論命以日幹為主,稱之曰身,身之強弱,關係最為緊要,故首論之。
論身強,身強之構成
(一)月令旺相:如甲木日幹,生於春冬。
(二)多幫扶:如甲木日幹,四柱多水多木(四柱,即年月日是四個幹支也)。
(三)支得氣:如甲木日幹,生於亥年寅日卯時(甲生於亥臨官於寅,帝旺於卯,氣盛為得氣)。身強之區別
(一)最強:既當令,又多幫扶(當令即月令旺相)。例如:甲寅丁卯甲子甲子甲木旺於春月,又卯為帝旺故當令四柱,又有四木兩水幫扶之,故成最強。
(二)中強:僅多幫扶而失令(失令即月令衰弱)。例如:甲寅癸酉乙亥丙子乙木死於秋酉月。又為絕地,故失令。然四柱有三水座。木幫扶,故成中強。僅得令而少幫扶。例如:甲寅丙子壬寅丙午壬水旺於冬,子月又為帝旺,故得令,然四柱全無別位金水幫扶,故亦成中強。
(三)次強:既不當令,又少幫扶,但年日時支得氣。例如:辛亥丁酉甲寅丁卯甲木死於秋,故失令天幹又全無水木幫扶,僅亥年長生寅日臨官,卯時帝旺,酉月受胎,皆得氣,故成為次強耳。
身強之喜忌身強喜抑,抑之構成原因有四:
(一)受克:即克我,如甲木見金克。
(二)被洩:即我生,如甲木見火洩。
(三)被分:即我克,如甲木見土分。
(四)氣衰:如甲木見辰巳午未申酉戌(見甲木篇論氣條)。
身強忌扶,扶之構成原因有三:
(一)受生:即生我,如甲木見水。
(二)得授:即同我,如甲木見木。
(三)氣盛:如甲木見亥子醜寅卯(見甲木篇論氣條)。
論身弱
身弱之構成
(一)月令衰弱:如甲木日幹,生於夏秋。
(二)多克洩:如甲水日幹四柱多金多火。
(三)支失氣:如甲木日幹,逢巳年午日申時(甲木病巳死午絕申,氣衰,為失氣)。
身弱之區別
(一)最弱:既失令,又多克洩,例如:戊申庚申甲午庚午甲木死於秋(最衰)。故失令,四柱又有丙火之洩,四金之克。故成為最弱。
(二)中弱:僅多克洩,而當令。例如:丙辰庚寅甲午庚午甲木日幹,四柱雖有三火之洩,兩金一克,然
甲木旺於春(最旺),頗當令,故即成為中弱。僅失令而少克洩。例如:甲寅丙子丁卯己巳丁火雖死於冬(最弱)。而失令,然四柱並不復見水克與土洩,且有四木兩火之幫扶,故亦成為中弱。
(三)次弱:既不失令,又少克洩,但年日時支無氣。例如:辛巳辛丑壬寅癸卯壬水旺於冬,當令,天幹又有兩金一水之幫扶,僅巳年壬絕。寅日壬病,卯時壬死,丑月壬衰。四支失氣,故即成為次弱。身弱之喜忌身弱喜扶,扶之構成,見前論身強之喜忌。身弱忌抑,抑之構成,見前論身強之喜忌。
為了您的安全,請只打開來源可靠的網址
打開網站 取消
來自: http://hi.baidu.com/sch999/blog/item/6882431a942857138718bf72
金木水火土在十二個月裡怎麼分啊?
1、2月屬木,4、5月屬火,7、8月屬金,10、11月屬水。3、6、9、12月屬土。這是地支的月份五行屬性。
金木水火土出生年月對照表
幹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醜,單個而言都屬土,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源頭是上古時代「萬物有靈」、圖騰觀念和祖先崇拜。孔子的五行思想見於《禮運》篇,其中記載了孔子向子遊傳授禮的運轉之道。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溼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穫,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幹支紀年紀月曆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幹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曆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複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繫及變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