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95周年徵文:我是共產黨員
2023-11-30 01:46:31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黨,我們在黨的光輝下光耀照人,我因為是共產黨人而自豪。
【建黨95周年徵文:我是共產黨員】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深知黨的培養意味著什麼,村民的信任意味著什麼。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一分子,踐行黨的宗旨,就要撲下身子,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富起來,實現老有所樂、少有所教、成有所業,安居樂業、生活幸福,這樣村民才信任我,從我身上看到黨的宗旨。
霍家溝是長治市郊區小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僅靠糧食生產,全村滿打滿算一年不足10萬元收入,村集體經濟無積累,村民就業無門路,家庭收入無保障,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
我作為黨支部書記,深感責任重大,帶領村「兩委」大膽突破傳統思維,確立了以工興村之路,通過30多年來的奮鬥,村裡已是集發電、PVC、水合肼等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精細化工園區。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上繳國家稅金6000萬元,村民就業率1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5萬元,由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跨入了「全國文明村」行列。
村裡富裕了,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我帶領村「兩委」對企業進行改制,變集體為股份,變村民為股民,變家庭為股東,將原有資產的67%劃為村民個人股份,戶均股份達百萬元以上,村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護和體現;33%留為村集體股份,由原霍家工業總公司改制為霍家工業有限公司,解決了村裡可持續發展問題。
全心全意實現好和維護好村民的長遠利益,是一個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帶領「兩委」為村民建起了歐式別墅區,實現了一代人辛苦、幾代人節約和享受的目標。分配別墅時,我們根據不同的套型,不同的地理位置,採取抓鬮的方式,全村戶戶平等,黨員和幹部都沒有以權謀私,包括我本人也不例外,我家住的房子,既不是霍家溝最大的,也不是最好的。
多年來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黨工作,為老百姓工作,同時也是為自己工作。我從嚴要求自己,廉潔自律,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眾不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但是,如果村民辦不了的事情、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求必應,我都會想方設法去幫助解決,否則,我將愧對於全村的父老鄉親。
我是農民的兒子,骨子裡永遠裝著老百姓,霍家溝就是我的家,我要讓鄉親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日子。
【建黨95周年徵文:我是共產黨員】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紀念,我們市局黨辦組織開展了「我自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徵文活動,大家都很重視,也特別認真,我們江濱辦事處還特地召開支部會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我,這表明了大家一種態度,一種極認真的態度,同時也表明了我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但拿起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無從下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千千萬萬黨員中的一分子,從事著瑣碎而平凡的工作,我不是棟梁之材,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在我們偉大的黨組織裡面,就象一顆小星星,閃爍著無足輕重的光和熱。但我也常常自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當今年一月份接到組織通知去江濱辦事處工作時,我感到有點突然,在籌建的時候我就知道,去那裡要一個多小時路程,50多公裡,相當於每天去杭州上班,當這一切將成為一種常態,每天穿梭在路上的時間將近三個小時時,我真的有點害怕,況且女兒今年正是中考的關鍵時刻,妻子工作也很忙,但這一切無法拒絕,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當每天睡眼惺忪地上路,睡眼惺忪地回家,還要把大堆大堆地工作帶到家的書桌上時,妻子說:「你這又何必呢?上班了再寫,事情做了又來了,做點算點,單位又不是你一個人的」,我笑著說:「我急啊,能快點就快點,工作不能得過且過」。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當每天一上班,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不是任務,就是工作。我們江濱辦事處,雖然只管轄著500多個納稅人,但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單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本小小的備忘錄記的密密麻麻,都是需要及時完成的工作。一天下來,有時一杯茶也沒喝完,不是不想喝,而是喝茶的時間也忘了。有同事說:「你何必呢?又不是領導,幹嗎這麼拼命」?我只是一笑帶過,這不僅僅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當這些辛苦帶來的是豐碩的成果時,我感到由衷的自豪。記得當江濱辦事處成立後某一天,一位納稅人發自內心地說:「你們的服務真好,調整工作一點沒給我們帶來麻煩,反而讓我們更方便了」。我很幸運,能親耳聽人民群眾對稅務官的讚譽。此時此刻,我突然感受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一種對黨的愛在此融會並且逐漸升華,變得清晰了,我知道「共產黨員」、並不是一種稱號,更多的是一種驅使我們去為之而努力、奉獻的力量,一種不求回報地付出,一種腳踏實地的忠誠。在這樣的感悟下、這樣的氛圍中,我還能找到任何理由和藉口去輕視肩上的使命嗎?我還能有理由厭這厭那嗎?不!我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孕育著這不平凡的一切,樹立起「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先鋒模範作用,徹底融入到工作中,開拓創新,展現自我。當多年以後,回首今朝時,我會向著黨高呼:「我自豪,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是的,我就像一顆小星星,雖然沒有太陽的熱烈耀眼,沒有月亮的溫柔可人,沒有朝霞的絢麗奪目,卻甘願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地奉獻那份光和熱。
我常常這樣勉勵自己:不求轟轟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聞達於世,只求無愧於黨。
我也許不能做到完美,但我要力爭做到優秀;我也許不能做到優秀,但一定要做到合格。我要用點點滴滴的奉獻為我們的稅務事業添磚加瓦,為我們的黨旗增光添彩,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建黨95周年徵文:我是共產黨員】
我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中級社工師,長期在老齡工作一線奔走,對老年群體冷暖感觸很深。去年9月,我響應市委組織部關於「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的號召,如期到豐澤區沉洲社區報到,開始了每天與社區老人坐在一條板凳上的生活。
「下次來,你能帶點花生牛奶罐頭來嗎?」林老伯笑著問我。
「好的!」我乾脆地回答。
林老伯是位63歲的低保戶,獨居於簡易屋內,長期靠雙腳跪地爬行。我時常與志願者們上門幫他整理雜物,打掃衛生。上下班路過,我習慣順路敲開老人的門,問候一下他,有時帶點水果,有時帶點日用品,或問問老人是否需要捎些什麼。時間久了,老人跟我無話不談,我們變得像朋友一樣。有一次,老人屋內氣味難聞,我打掃衛生時才發現他捨不得將堆積屋內已經發黴的破損雜物扔掉。我想了個辦法,我對他說,那些東西我買下來了,留在社區用,給了老人100塊錢。老人覺得物盡其用,開心極了。我討巧解決了問題,也覺得很開心。
沉洲社區像林老伯這樣的特困、失能、孤寡老人就有6名,與他們坐同一條板凳上,身入心入,努力多為他們辦一些實事,多帶去一絲溫暖,是我一直努力的。
社區蔡阿婆患重病,經濟困難,只得賣房治病。後來她又橫遭車禍,致左腳截肢,花費30多萬元醫療費,情緒悲觀。我多次聯繫社會熱心人士和市民政局、老齡辦、婦聯、殘聯等,以爭取第一時間為老人分憂。「若不是我,家裡也不會受拖累……」每次聽到蔡阿婆如此含淚自責與愧疚,都讓我坐不住。去年年終歲末,寒氣逼人,我帶上慰問品到醫院準備看望住院的蔡阿婆,但是慰問品一眨眼在醫院大廳就不見了。我又重新準備了第二份……後來,市婦聯聯合愛心企業家跟我取得聯繫,冒著嚴寒到醫院慰問蔡阿婆,親手為老人送上慰問金,鼓勵老人樹立生活信心。經過我的積極聯繫,市、區殘聯又免費幫助蔡阿婆安裝了假肢。
社區工作中,我主動聯繫泉州微公益協會、真情在線和泉州市老齡服務志願者協會等愛心團隊,一起長期關注、走訪社區6位弱勢老人,我也因此收穫許多感動——72歲的許老伯行動不便,妻子病逝多年,兒子又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只能靠出賣拆遷安置房來幫兒子治病,老人有時接過我們送去的慰問金和慰問品後,想要說什麼,又說不出來,便不停對著我們激動地打手勢表示感謝;社區73歲五保老人葉阿婆租住在烏洲小區,每次我與志願者上門走訪,臨走時總看到她抹著眼淚依依不捨……
為了多為社區老人做些實事,我配合社區開展「敬老文明號」爭創活動,取得市直機關單位支持,在社區建立敬老圖書專櫃。開展綠化美化、室外健身路徑在社區安家等活動,營造宜居適老的社區環境。
我的工作很平凡,很瑣碎,但我深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和社區老年人坐在一條板凳上,為他們做實事、出實力。我無愧於被他們視為好朋友、知心人,也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