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遺失的年味作文

2023-12-05 06:41:36

  都說,失去的東西最珍貴。突然間覺得,記憶中的年味是如此的珍貴而美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遺失的年味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丟失的年味

  又到一年年末時,商場裡每天人山人海的,每個人走出商場大門時,手裡總是大包小包的,給家裡的人準備過年的新衣服。只是,現在的人,一年四季,買幾次新衣服,過年的新衣服,似乎也在進門的第二天就上身了。新衣服,不再是心中期待的,過年的時候,最好的禮物。

  只是,除了買新衣服,年底的時候準備一桌一桌的好吃的。剩下的記憶中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了。

  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媽媽總是在夏天或者秋天趕集的時候,就把過年的衣服給我們買好了,說是反季節的衣服賣的便宜。於是乎,從新衣服進門的那天起,心裡就一天天的盼著過年,等過了秋天,等過了漫長的冬天,總算迎來了新年。在年三十的晚上,媽媽把新衣服放在我們床頭,枕頭下壓著給我們的壓歲錢。那一夜,總有著甜甜的美夢。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穿著期待了很久的新衣服,跟村裡的小夥伴們一起去挨家挨戶的拜年,跟大人們關係好的,會給我們一塊五毛的壓歲錢,關係一般的,會給我們大把大把的瓜子跟糖。從村子的這頭跑到村子的那頭,等回家時,裝著滿滿的收穫的果實,得意的跟爸媽炫耀,掙了多少壓歲錢,多少瓜子跟糖。

  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村裡面去拜年的小孩越來越少了,給壓歲錢反而倒成了大人們的事。大人們到平時關係不錯的朋友家,給朋友的小孩壓歲錢,過一次年連半斤糖都散布出去。

  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叫喊著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都不見小孩子拜年,放鞭炮了。大年初一那天,要不是在家裡看一天電視,要不是蓋著被子在家裡睡一天。

  突然間很懷念小時候過年時的熱鬧。有時想想,究竟是時代的變遷讓記憶中的年味丟失了?還是什麼原因。

  都說,失去的東西最珍貴。突然間覺得,記憶中的年味是如此的珍貴而美好。

  篇二:漸漸消失的年味

  對於新年,人們總是那樣的期盼。但似乎,現在的新年,過得讓人「無聊」、讓人擔心……

  在路上、在車中、在街上……總會聽到這樣的話「現在也只有炮聲還能添點年氣,如果沒了它,還真不知這年過成什麼樣……」

  的確,在以前,人們心中的新年總是充滿快樂:穿新衣、掙壓歲錢、吃到平常無法吃到的可口佳餚……那時的人們,總希望過年;那時的新年,才過得更有意義。而現在呢?人們生活富裕了,政府對於貧困戶也幫助了,在黨的領導下,現在過年得到的東西,平時也能得到了。這雖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舉杯同慶的事,但誰又想過呢,這樣一來,新年豈不是變得「平凡」。

  現在過年,想來想去,只有炮聲才能讓年過的「與眾不同」,而吸引人們。但是,各大城市卻在這極為缺少年氣的「危急」情況下,又頒布了「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的嚴酷命令,一下子又讓這幾乎是唯一的年氣漸漸消失……

  我知道,每年過年因燃放煙花爆竹炸傷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殘廢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無情的「趕」走了這個年氣,我們可以想一個即讓年氣(炮聲)長存,又不會傷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雖然過年除了放炮外,各地還有自己獨特的民俗。但這些民俗必盡在大城市無法使用,這樣一來,大城市的人過年豈不很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銷了這個「嚴酷」的命令(「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的命令)。但我們仍應該注意,不要再讓它「上市」,取而代之的應是更好、更適當的規定。

  我們中國人放炮已經是有相當長的歷史了。我們中國已經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消失了。如果不遠的將來,這個「放炮傳統」也被人們逼走了,那我們中國還留著了什麼?我們中國人的新年還會那麼吸引人嗎?難道我們要讓其他國家的人指罵我們中國人的愚昧嗎?

  科技的進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們也應該留住一些傳統、留住歷史、留住回憶,也應該留住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氣——炮聲!

  篇三: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記憶中的過年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記憶中的過年是鼓鼓的紅包、五彩的煙花震天響的爆竹;記憶中的過年是爸媽操辦年貨的忙碌身影;記憶中的過年總是恰如其分如其而至的皚皚白雪;記憶中的過年是對辭舊迎新的滿滿期待……而如今,過年似乎只成了孩童時代的幸福回憶。年夜飯熱鬧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們普遍感覺到年味兒淡了,興趣兒沒了。再不回憶就真的忘了,讓我們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時光,打撈起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吧!

  「打年糕」

  每到農曆年底,家家戶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的粉打成年糕,並作為春節走親戚的傳統禮物。「年糕」,「年高」,預祝著來年更高,因此,年糕成了民間祝福青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記憶中打年糕的人必定是村裡力氣最大最壯的男人,巧女人們再灶頭燒火,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蒸籠上蒸,等粉蒸軟,就放在洗乾淨的「石臼」裡,男人們揮動石榔頭,一下一下的打下去。散開的糯米粉在經過無數次的擊打後,和成了一團,「年糕」就打好了,然後大人們趁熱把一整團年糕撲在竹匾裡,慢慢的用手摁,直到年糕被鋪成很薄,那麼等冷透了就可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浸在水裡,可以吃到3月。我們小孩子最願意圍在那裡看打年糕,然後好心的叔叔們會掐一小塊剛打好的年糕分給我們,並祝福每一個孩子:「吃塊「糕頭」,明年長得更高!」拿到「糕頭」的我們邊吃邊跳著去玩了。

  「貼春聯」

  記得小時候,年三十早上,媽媽早已用面做好了漿糊,然後喊我們起來貼對聯、貼年畫,媽媽搬個凳子貼,我們負責看是不是貼歪了,這個時候你總會聽見稚嫩的孩童聲:「左邊一點…不對,再移到上面……」歡快而熱鬧。哥哥喜歡門神畫,一黑臉濃須,一白面虯髯,兩個武將看守大門,記得有張飛關羽,也有馬超趙雲……爸爸會從廚房裡喊我們:「福字要倒著貼啊。」故名思義就是「福到」。正廳上方是「開門見喜」,灶頭旁是「火燭小心」,米倉麵缸是「五糧滿倉」,豬圈羊圈是「槽頭興旺」。春聯貼好了,整間房子喜氣洋洋,萬象更新的氣氛就有了,年味就更濃了。

  「放爆竹」

  小時候,最開心的,莫過於跟在大人後面放鞭炮。什麼麻雷子,閃光雷……都是只敢遠觀,不敢近玩焉!唯一能過過癮的就是一大串長長的呲花吧!而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家院子玩不夠,還要帶出去跟村裡的夥伴們比劃著。男孩子們把幾百響的鞭炮拆散,一個個的放,或者插在沙土裡排成圈圈放……全然不顧大人的訓斥,一不小心會把小臉炸成麻花臉。更有頑皮的男孩喜歡點燃鞭炮嚇唬過路的女小女生,這廂被嚇得大哭,那邊鬨笑著逃之夭夭……

  「穿新衣」

  對於兒時的我來說,過年還有一件最開心的事就是有新衣穿,我可以臭美下。農村的孩子平時幾乎不買新衣,一般都是大的穿不著剩給小的穿,只有過年了才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新衣,那種興奮那種驕傲不言而喻!年三十晚上總是在鏡子前穿著比劃再比劃,然後小心翼翼的折好放床頭,等著天一亮,就可以穿著新衣跟村子裡的夥伴聚集在稻場上,攀比著,羨慕著。在記憶中,我最得意的那年就是媽媽給我做了件緞子的唐裝,紅色的,漂亮又喜氣,呵呵,羨煞好多小夥伴!

  「拜年」

  於大人來說,過年是一年裡開銷最大的時節,而於孩子的我,最喜歡走親戚拜年。因為到一家,就會有紅包拿,我們叫「壓歲錢」。那個時候大人怕我們花掉,總是跟我們說:「壓歲錢拿了要放在枕頭底下,那麼讀書就會讀得出了。」所以純真的我總會把一個個「壓歲錢」疊好壓在枕頭下,等春節一過,如數給父母。

  又到一年過年時,剩下的是應付一個個「年會」的疲憊與恐懼,靜下來,品一口叫作「苦戀」的咖啡,揮之不去的是對歲月的感嘆:還是以前過年有味道……

  篇四:遺失的年味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知道你想衣錦把家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裡總有年夜飯……」王寶強在《人在囧途》裡嘶聲竭底地吼叫這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時,我想,所有在外鄉漂泊、打拼的旅人及遊子,內心深處那根敏感又脆弱的情弦一定會被觸動。這根弦的另一頭連繫著牽掛,飽含著期盼,浸漬著博大而永恆的愛。這根弦的終點就是家,永遠向旅人敞開的、心靈溫暖的港灣。

  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春節,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延續的萬家團聚的日子,更會刺激外鄉人的歸家之心。那充滿誘惑的年味具有一股極大的震懾力與魔力,能讓一切「不回家」的理由與搪塞不攻自破,好無立錐之地。哪怕身在天涯海角,哪怕活得一敗塗地,都阻擋不了人們回家過年的決心與毅力。其實,不僅是「有錢沒錢」,哪怕是「有事沒事」,人們都要「回家過年」。

  畢竟,辛苦操勞奔波了一年,那濃濃的年味能夠融化生活的一切苦難與不幸。

  我也是在年味的強烈吸引下,經受了一次春運的折磨與煎熬,和妻回老家過年,我想重拾那偶爾在夢裡浮現的溫馨年味。

  兒時的記憶裡年味香甜醉人。小時候,最盼望的是下雪。不是因為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因為下雪了,年就近了。過年,就能吃好東西、穿新衣服、

  領壓歲錢、放鞭炮,小年、大年放開肚子吃個夠,大年三十,洗個澡,穿上新衣,從大年初一開始到處去拜年,熱鬧有趣的緊。儘管小孩盼過年,但大人卻怕過年。過年,就得置辦年貨,年貨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那時的中國尚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很多農村家庭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對於尚鬧饑荒的家庭,可想而知,他們對於過年除了犯愁,還很害怕。但是,中國的農民骨子裡是質樸的,再窮也會準備一些必須的年貨,就連窮得叮噹響的楊白勞都給自己的閨女準備了一條紅綢線扎頭髮。老家購置年貨也頗有講究,記得兒時唱過的過年歌是這麼說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豬肉,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剁肉糕,三十夜團圓餃。」豆腐、雞肉、豬肉、肉糕是必備的年貨,還有時間的約束,到哪天辦什麼年貨,這是老祖宗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習俗,照章辦事,吉利!

  因為那時物資匱缺,雞肉、豬肉都只能是過年才能吃到。每次年夜飯,爸喝了兩杯小酒後,都會不厭其煩地跟我重述他們小時候過年搶肉吃的趣事。那時兄弟姐妹多,一年吃不了幾頓肉,做年飯時奶奶將大隊分給的幾兩肉混藏在蘿蔔、白菜中,七八個面黃肌瘦的孩子像餓虎般圍著桌子團團轉,將碗裡的菜翻來覆去,尋找肉的蹤跡。一旦找到了一塊肥肉,趕緊塞到嘴裡,囫圇吞下,防止被其他人從口裡搶了過去。找到肉的歡呼雀躍,沒找到的鍥而不捨,這哪裡是在找肉?簡直就是沙裡淘金。每當回憶那些往事,爸都感概萬千,嘆息當時生活之艱!

  而我記憶最深的則是打餈粑和做肉糕。

  讓我回味無窮的是餈粑的獨特口味,香、餈、黏、軟,口感好,有勁道。此外,我更留戀打餈粑的場面,火熱而壯觀。臘月二十八這天,一口碩大的餈粑缸被輪流抬到各家各戶,這是一項需要集體合作才能完成的體力活。我們一群看熱鬧的孩子則跟著餈粑缸到每家去蹭吃的。餈粑缸放在堂屋裡,心靈手巧的女主人將早已洗淨蒸熟的上等糯米倒入缸中,誘人的大米香味隨著一股滾氣瀰漫整間屋子。嘴饞的我們眼巴巴地瞅著那些糯米,不停流口水,女主人則會在餈粑開打前舀上幾勺讓我們先吃。之後,四五個身強力壯的男子用專用的攪棍對著糯米有規律地狠勁擊打,隨著糯米越打越有磁性,黏勁越足,糯米粘住了攪棍,得用很大的力才能將棍子抽出,所以越到最後越是吃力,越是吃力越得用力,這樣才能保證打出來的餈粑細膩而磁軟。雖是數九寒天,但是打餈粑的人已是滿頭大汗。他們隨著「一二一」的節奏,圍著餈粑缸邊打邊旋轉,小孩則在他們之間穿梭,抓迷藏、做遊戲,好不快樂。半個小時後,將打熟的餈粑合力抬起來,「啪」地一聲扔在拆下來的半邊木門上,用力壓成規則的長條狀,撒上麵粉,冷卻後,就切成塊狀的餈粑,再浸入水缸裡保鮮。老家多將麵條和餈粑一起煮著吃,下麵條時,撈起一塊,切成細條狀,放在鍋裡煮熟,和著麵條一起咀嚼,別提多來勁!

  至於肉糕,則更是老家最富特色的一道招牌菜,是當地紅白喜事及過年必備的一道分量極重的主菜。除了所在的城市,沒有地方會做這種肉糕,因為獨特,很多家庭一年才做一次,換句話,很多人一年才能嘗到一次,足見其貴重。其實,肉糕也叫年糕,但絕對和別的地方的年糕不同,可以說得上是獨此一家。肉糕的做法是祖傳下來的,原材料是魚肉和豬肉。買上幾條兩三斤重的新鮮蓮子魚,剔除魚鱗,切掉魚頭魚尾(這些魚頭魚尾用油炸,也是一道美味菜),留下魚肉最肥的魚身,剔除魚刺和魚骨,刮下細嫩的魚肉,均勻地剁碎剁細,用清水洗去腥味,盛放在盆子裡。然後將剛宰的、肥瘦參半的豬肉切碎剁細,為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是用兩把菜刀,兩手同時開工。在屋外聽到菜刀在案板上的「噼啪」聲,就知道這家在剁肉糕。然後,將魚肉和豬肉混合在一個大盆裡,用清水和在一起,攪勻拌好,配上一定份額的澱粉,粘合魚肉和豬肉,要求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灑上一定量的食鹽。最後,將其均勻地倒入蒸籠中,用溫火蒸上半個小時,油而不膩的肉糕就做成了。肉糕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和其他菜系一樣,關鍵點在於配方,魚肉、豬肉、澱粉的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流傳中早已遺失,因此很多人完全憑經驗,正是因為沒有統一標準,各家做出來的肉糕口味均不一樣。肉糕的食用方法多樣,煎、炸、煮均可,即可當菜,也可當點心,還可以當拌菜,放在火鍋裡,稍微煮一下,就可以當下飯菜。

  和肉糕齊名的是蛋糕。但是,老家的蛋糕不是現在的生日蛋糕,其做法和肉糕差不多,只不過不需要魚肉,僅需將瘦豬肉剁碎,用澱粉攪勻,將雞蛋燙成薄餅狀,卷上麵粉和勻的豬肉,蒸熟即可食用。

  直到現在,老家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家剁肉糕和蛋糕,雖然它們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市場上買的大多配料太假,而且口味和感覺也不如親手所做。有了它們,才能說年貨準備齊全了。並且,父母都會等著子女回家了才剁,看著孩子大快朵頤地吃上剛出鍋的肉糕和蛋糕,才是父母最欣慰的事。

  不過,遺憾地是,肉糕、蛋糕雖然對老家人是上等的美味佳餚,但是對妻這種外地人,則無福享受了,第一次品嘗的她只吃了一小口,就吐了出來。她說,滿嘴都是肉,太過油膩了!她居然還聞出了隱約的魚肉腥味!看到我們大口地吃著滾燙的肉糕和蛋糕,一向吃素的她都看不下去了,躲在衛生間作嘔!

  也難怪,外地人就是吃不慣這種高能量的食物。幾個外地的當嫂子,乃至本省外市的,剛開始都不適應,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逐漸開始接受並喜歡它們。

  陡然換了水土,妻對老家的飲食很不習慣。除了一日三餐都是米飯外,她一針見血地指出,老家的菜有三大怪:第一,碗碗菜都是肉,豬肉、雞肉、魚肉、牛肉、羊肉,基本沒有純素菜,看著就反胃。她不止一次私下底問我,你們這裡的人怎麼這麼喜歡吃肉?第二,喜歡吃熱菜,不像陝西有涼菜,老家只吃熱菜,而且喜歡用火爐或者酒精爐燉菜,將肉和菜燉得入口即化的地步,燙得人嘴皮都破了。第三,炒菜只用兩種作料,油和鹽,沒有其它的調料。而且,因為油是自己種的菜籽油或者茶籽油,炒菜時放入量太多,吃起來很是油膩。

  對於妻所謂的「三怪」,我只能解釋為風俗。老家人過年喜歡吃肉,這是因為曾經相當長時間的貧窮與飢餓造成的恐懼根深蒂固地影響著老家人民。老家地處大別山,是全國貧困縣,沒有礦產和資源,沒有工業支撐,也沒有交通地理優勢,只能靠山靠地吃飯,飢餓和貧窮曾長時間困擾著老家人。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好轉,大批年輕勞動力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謀業,才逐步地擺脫貧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轉起來。雖然口袋鼓了、生活富了,磚瓦房換成了樓房,自行車換成了摩託車、小轎車,黑白電視換成了液晶電視,用上了洗衣機、空調、太陽能等電器,但是過年吃肉的習俗依舊沒有改變,只不過的肉的品種由單純的豬肉擴展到其他市場上能見到的各種肉類。

同类文章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班特別熱鬧好玩。老師帶我們玩「木頭人」遊戲。老師先跟我們講遊戲的規則:「當「木頭人」的人不能動,也不能說話,更不能笑。而當「逗笑人」的人任務則是要把「木頭人」逗笑。如果木頭人一直分毫未動,堅持最久的就是「超級木頭人」;如果逗笑人可以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他就是「逗笑專家」。」說完,老

收貨的季節

  又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收穫節,在這一年的收穫節裡農民伯伯收穫了他們自己家種的農作物,而我我吃著無比美味的棒棒糖思緒也回到了收穫的那一天……  那一天,羅老師說:「今天是我們班和同年級的四個班比賽拔河,現在要選吃15個男同學和15個女同學,哪些同學願意為班爭光。」聽到這裡我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

高中敘事作文:一次難忘的演講比賽

  學校舉辦了《永遠的豐碑》演講比賽,由我們班打頭。我們一邊練習演講,一邊盼望著比賽快點到來。今天早上,我們幾個人就要上臺演講了,我心裡卻非常緊張,像打鼓一樣。同班的好朋友鍾雪霞告訴我:「不要緊張,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樣才能取得優秀成績。」聽了鍾雪霞講的話,我心裡平靜多了。  到了比賽的時間

成長的煩惱500字

  範文一  現在的我,早已不是童年時那個幼稚的我了,我現在正邁向青春時期,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期啊!我恨不得時間過得再快些,能讓我立刻步入那個時期。可是,伴隨著成長,各種各樣的煩惱也一個接著一個,接踵而至,似雨點般向我打來。  我剛升上初中時認為,初中生活會想我在小學時一樣沒有煩惱。可是,

高中敘事作文:詩意地生活

  第一篇  思緒從六朝金粉的秦淮河穿越到曉風殘月的西湖,從煙花三月的揚州飛掠到楓橋夜泊的姑蘇,若是讓我選擇一個地方詩意地生活,我一定會搖曳輕舟,最終停泊在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遠離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裡得秦淮河,我搖著小船如痴如醉地追尋著青磚瓦房的典雅江南。  

高三敘事作文:藍色的傘

  第一篇  羊羔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連小小的動物也懂得感恩父母,更何況是我們呢?一顆心靈因為對愛的感恩,所以才使自己擁有了鑽石般的璀璨光芒。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把經歷過無數風雨的藍色雨傘。我清楚地記得剛上四年級時。有一次下起大雨。天不從人願啊!我在校門口等了許久都不見雨停。我用書

高三敘事作文: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2008年浙江省金華市中考作文題: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月下。小路。老槐樹……  氤氳的夜色浸染著紫色的窗枝,夢裡似乎又闖到槐花淡淡的幽香似一道澄清的柔波……  又是一個有月的晚上,風漸起漸落,吹亂了人們的頭髮,吹亂了人們的思緒,只有那顆心顯得格外溫暖。  槐樹在小路的盡頭,樹下有間餛飩

高中敘事作文:梔子花開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後一個音符。不知道當你柔美的手指滑過黑白的鋼琴鍵時,你會否注意到我的哀傷?」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會遇到那個動人的音符,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音符也終將淡出我們的耳際。  梔子花又開始了燦爛的一季。牆角邊,庭院前,陽臺上,樓道口,到處可以看到粉嫩粉嫩,像蝴蝶一樣微微舒展著雙

高三敘事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

  站在老屋的門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頂披著一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遊哉地抽著自卷的旱菸。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複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

我的治牙記

  跟我很熟悉的人一般知道,我有著一口讓人一見了就感慨不好的牙,我的確是靠這個在朋友圈裡出了大名氣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前幾天吧,我早晨吃飯的時候六齡齒隱隱作痛,其實那可顆早就該治的六齡齒已經在好久之前就有感覺了,我只是心驚膽戰的不敢告訴我的家長,我知道只要說了就不能避免去醫院了。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