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話劇觀後感
2023-08-02 01:24:53 4
十二公民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鬥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十二公民話劇觀後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十二公民話劇觀後感一
《十二公民》是近兩年我看過難得的國產片佳作,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也絕對是瑕不掩瑜。
1.話劇人的野心
如果過去幾年我沒有時不時混跡於北京的劇場,尤其是嘗嘗拿著人藝學生公益場的超值戲票,也許我不會去看這樣一部電影。我會注意到它,完全因為那個叫徐昂的導演,及他集結了一種話劇演員——關注的一些話劇媒體帳號常常會有這部電影的消息,於是我也自然是感興趣想來看看。
與從沒看過話劇的朋友聊起話劇,常常會被人問:看話劇和看電影有什麼區別?看話劇錄像行不行?我不是個一定要」恪守「什麼的人,大體也覺得如果效果不錯,真錄像看也沒什麼。只是看過的為數不多的錄像,總覺得是個的缺點什麼,而談到原因,我的表達能力,似乎只能組織出一個詞:現場感。
而如今,一個話劇導演,把一個充滿話劇風格拍成了電影——這本就是一部話劇,單一的場景,所有的故事都由演員的討論展開,就是場」話劇「。在電影院裡,看一場話劇的體驗還是蠻奇妙的。我甚至感謝這個影院的這個只有三排的小廳:坐在寬敞的第一排,有種看小劇場話劇的感覺。電影開演前,被我拖去不明真相的同伴還問我:是不是3D,我當時還覺得有些可笑,可看過之後,忽覺得拍成3D也不錯,也許更有了話劇的「現場感」了呢。
看完電影之後翻了幾篇電影評論,其中有一篇裡面有幾段對徐昂的採訪,不記得具體內容,大體就是表達了一番之所以會拍這個是因為劇本內容豐富,立意深刻之類。然而我內心則會是默默一笑:明明就是一個話劇導演,有點開拓精神,搞了個算是叫好叫座的話劇,於是就有了點更大的野心,想搞個電影試試,一看《十二怒漢》這個電影,完全三一律啊,這正是話劇導演擅長的,於是就它了。
然而,有這樣的話劇人的努力,或者說是」野心「,我還是覺得很開心的。看到很多電影宣傳文案裡也有」國內首部戲劇電影「的提法,即便是噱頭,多少也有推廣話劇的意思。前些一陣看《中國好歌曲》,劉歡有一段關於小眾音樂的表達:所謂小眾音樂沒有必要自己畫地為牢,應該讓更多地大眾聽到。而李健在《我是歌手》也說過:所有的規則都是讓觀眾們更喜歡音樂,歌手們犧牲了一些自我讓音樂得到了推廣,是值得的。這是我喜歡的態度:不孤芳自賞,用大家更接受的語言來認真對話。
徐昂是個我原本就還挺喜歡的導演,在藝術想法和市場之間做了不錯的結合,相比於一些「先鋒導演「神奇的舞臺呈現,他的東西應該是經過些考慮的。之前做了部走進大眾審美的《喜劇的憂傷》,而這部《十二公民》透著點」那我就認認真真把話劇拍成電影「的意思:別去看不專業的錄像啦,看點好東西吧。也許這是導演的市場化選擇,但藝術本來就需要有人欣賞,順應一些時代的變化,讓它能被更廣泛的大眾所認可,這樣的藝術才會有生命力。我甚至覺得去年湖南臺的節目《星話劇》也是種不錯的嘗試,雖然話劇沒有做專門的處理,故事也被弄得有些支離破碎,最終呈現效果並不太好,但這起碼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相反,人藝的《雷雨》也是因為一成不變的保留經典,引發了大家的爭議。說到這裡,我倒是挺期待能看看我腦洞大開的3D戲劇電影的想法的效果呢。
2.電影人的誠意
然而,這終究還是部電影。作為一部電影,它依然我我這兩年來看過的最好的國產片之一:話劇導演在好好拍一部電影。
電影好不好看,完全就是觀影的體驗,整部電影看下來,覺得故事順暢,邏輯基本合理,笑的暢快,甚至有」好想再看一遍「的感覺。
當然故事可能得益於本身就改編自一部成功的電影。然而優秀的電影並不一定能被改編成優秀的電影,近兩年改編爛片無數,如《白髮魔女傳》。我沒有看過原版《十二怒漢》,但能感受到故事在本土化過程中,做了認真的設計。雖然我覺得把掛科的學生家長都找出來開會,一幫大叔開會的邏輯推理為什麼在庭審之中沒有人提出,每個人的故事有點臉譜化等問題,但故事的大體邏輯方向是對的。
而」笑的暢快「,」想再看一遍」應該就得益於導演的節奏把控和演員的精湛表演了。看電影過程中,常常能聽到整個影院的開懷大笑,那不是電影中的故意搞笑,而是自然的戲劇衝突的戲劇效果。
在這樣一個侷促的環境中,整個故事的推進基本就要靠演員的表演,幸運的是,這是一種話劇演員表演的電影,他們最擅長的就是臺詞及這樣的表演,他們中沒有明星,或者說「大明星」,都是看臉也許不知道是誰,但都知道演的不會差的演員。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曾經還覺得何冰演的8號是不是演的有點太端著了,但後面知道了他的身份又覺得一切合理了。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這有些話劇的演法終究還是可能有點「用力過猛」的感覺,但我想,總比「不到」要好。
電影的場景單一,鏡頭整體的轉換大都是一些特寫,及陽光雷雨的烘託之類,估計應該也是參考了其他版本,不過應該也算表達了想表達的東西,只是沒有太多驚喜。
回想這兩年,能把故事講順,演員演技爆表的電影,還真是不多,不知道是不是悲哀。
3.公民的自省
十二公民講的是陪審團的故事,為了在一個沒有陪審團制度的國家裡把這個故事講出來,還是花了些心思的。很多人在討論說,在我們這個環境下,將這個故事是不是有意義。而我認為是有的,非常有。故事不在於說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發生,而在於它在宣揚一種什麼樣的觀點。
我們生活在各種信息網絡之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各種所謂的社會事件,我們也常常被各種信息所影響。我們是不是可以保持著一點理智,不要觀點在前,邏輯在後,不要用」輿論「的方式」殺死「一個人呢?我想我們都需要自省。
電影裡還涉及了一些時下熱門的話題:地域歧視,富二代,仇富,乾爹,城管與小販,文革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也許限於審查等等都點到即止。而電影結尾交代了何冰是檢察官,真兇最終落網,我也相信這些是為了電影的上映的安排。也許這樣的表現方式影響了最後電影的呈現效果,但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跟藝術推廣中結合市場的問題一樣:路總是要走的,不能因為限制在就什麼都不做。八股文是有些煞風景,但怎麼在八股文中寫出觀點,那也是功力。
十二公民話劇觀後感二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裡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話劇觀後感三
35分鐘前,我看完了十二公民。現在,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寫一些東西。
小的時候,我的老師喜歡讓我們寫讀後感、觀後感。當時每次都是應付了事,從來沒有一種憋了好久的話需要說出來的感覺,也從來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當時根本就沒有想法。可能是時間的推移,也可能是片子的緣故,現在看完影片的我十分興奮,不免慨嘆,有什麼事不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呢?
我看過不少的影評,基本我看過的片子我都會去找影評看。他們有的聊文化,有的聊社會,有的聊演員、導演,有的聊現實,可很遺憾,水平不足,我現在只能去完成我小學時未的作業,我只能聊聊感受。
是兩個字,碰撞。
影片的主體是一個陪審團,在討論一個「富二代『殺』父」的案件,然而大家的慣性思維都認為事情和媒體宣傳的毫無差別,這時一個「不安分」的原子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並慢慢擺出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去推翻世俗的眼光,之後的就是不同原子間的碰撞所爆發出來的能量。
當你舉手之間有一個人的性命時,我們需要一盞客觀的燈,去照亮真相。
影片的主體自然是這十二位陪審員,他們並沒有自我介紹自己的工作具體是什麼,可在劇情的發展中,逐漸的描寫了自己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態,讓觀眾可以了解到。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巧妙的方法,讓觀眾在看電影的同時去代入臺詞的環境,從而自己知道了這位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獲得了獎勵式的喜悅。
最主要的一位,是我們的八號陪審員——陸剛,他在整個過程中就是那盞燈,同時我認為,他是整個電影節奏的把握者,所謂碰撞,所謂理性的碰撞,必然是思考後的,而不是一味的蠻莽。導演和編劇很好的利用了這個角色的冷靜沉穩,讓這個碰撞變得理智起來,而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這個影片的節奏感也因為他的把控變得讓人可以激動,也可以思考。表演者何冰,語氣、氣息、眼神很好的卡住了臺詞,無聲的抒情片段也處理地很舒服,可以說是為整個電影打下了基石。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碰撞中所必須的阻力。而且是那最不理智,最主觀的阻力——三號陪審員、七號陪審員、十號陪審員。他們的不理智來自於主觀,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並且因此充滿戾氣。這個從河南來的富二代的身上,已經被大眾貼上了「目無尊長」「外來人員」「富有」的標籤,而這又恰恰觸碰了三號、七號與十號的戾氣,從而丟掉理智,一味從眾。這很像當今的網絡,很少有人在乎真相是什麼,他們只知道怎樣做自己可以被滿足,怎樣可以發洩自己對這個社會不滿,而那個可憐的生命,則變成少數,成為多數人的沙袋。這幾位也是由很好的演員扮演,作為整個影片的進行下去活力。
看到有人說,這是話劇演員在熒幕上過把癮。我想到了我看到他們的獨白的心理活動,確實可以牽動你的心弦,每一個字的語氣、氣息,臉上是猙獰或是平淡,把握的分寸都可以保持在0.5個毫米內。那是最合適的狀態,說出又不說死,給足你的理解空間。
電影配樂從來都是藝術,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都是幾次鋼琴低音的單音,走勢是向上,在安靜的時候聽,他就是希望,並且也起到了把控節奏的作用。
最後,以我拙見,還是談談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思想。我覺得這句話是從那個小賣部老闆的嘴裡透漏出來的,「他不就是想讓我明白,一個孩子的命比冰棍兒重要嗎?」。在生命面前,在尊嚴面前,那些縱容自己的不理智都是低賤的,自己的不理智可能是因為快要融化的冰棍,可能是因為叛逆的孩子,可能是因為眼前的絕望與無助,可這都不應該成為你去傷害他人生命和尊嚴的理由。
困了,不寫了,影片中的老人、醫生、保安、被冤判的青年則代表了另一角度,希望有心人得之。
自己的文筆還是很差勁誒,不過寫完還挺開心的,《十二公民》,好作品。如果之後有觀看者也有想法想要表達,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