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學生老子觀後感

2023-07-30 12:49:08 1

  導語: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大學生《老子》觀後感。歡迎閱讀!

  大學生《老子》讀後感【一】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後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於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虛極」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於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篤」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守靜篤」就是堅守靜寂

  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醜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醜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醜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醜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後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恆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裡。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並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麼,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麼。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溼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曆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於天地之間行動的規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大學生《老子》讀後感【二】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過後人不斷發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講過,說青年時期儘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並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並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衝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後,發現其中許多道理對於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大學生《老子》讀後感【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大學生《老子》讀後感【四】

  讀《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欲,無求,無我的自然空靈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靜裡蘊含無限玄機。或許,沒有讀《老子》之前,我對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在花費了頗長時間研讀之後,掩卷之餘,不免為自己先前那狹隘片面的膚淺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偉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瀾不驚,但體察其深處,卻讓人感受到一種隱幽的憂鬱和痛苦之情。讀罷此書,我能深深地、切實地感受老子也是熱愛人世,關心人世的。與孔子採取的積極入仕以推行仁義不同,老子另闢蹊徑,探究人與自然,人與道法,人與天地的內在關聯,極力使人道符合於天道自然無為的客觀規律來求得自己的理想社會。唉!可惜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樣,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統治者所重視。那怎麼辦呢?孔子選擇了著書立說,論詩書,授弟子;而飄逸的老子,沒有了俗世的羈絆,選擇了更富歷史傳奇性的方式——夕陽古道,羸弱青牛,函谷關口,飄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裡,「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頭和人的牙齒——當你老了的時候,堅硬的牙齒都掉光了,而柔軟的舌頭卻依然存在。「柔能克剛」,這個現實的規律被老子三言兩語揭示出來。又及五十八章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正在裡面躲藏),這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裡提到的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闡釋,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災禍」,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環境,卻能相互地轉換,或者說和諧地共處。行文至此,讓我想到了「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禍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卻對現實的討論,《老子》裡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裡對「道」的描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於天帝而產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母」(有一物體,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產生。它寂靜而無聲,空虛而無形!是唯一的存在,永遠不會變更。它循環運行,永無止怠,可以作為天地的命根)。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則可以體現在文學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學恰恰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從「道」的解釋,開始,浪漫延續在《老子》的字裡行間,延續在屈平的《離騷》、《天問》,延續在太白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獨的。老子希望統治者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過分追求盈滿。

  他認為虛靜而不盈滿的君主才能有所作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還主張人們都效法那澤被萬物卻「不爭」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且,君主還要做到「不爭」,即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爭,還體現在不以武力、兵強而爭於天下,故而底層的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過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於一種古代的人道主義,從體恤勞動人民的角度出發。然而,老子的主張、理想已經不可能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認同、容納。試想,在那一個打著「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時期,「家天下」名存實亡,禮崩而樂壞,兼併土地,掠奪財產才是各諸侯熱衷幹的事,哪個統治者還會聽得見一個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話呢?回到氏族社會?無為?開什麼玩笑?!可以想像,道不行的老聃是悽愴的、隱憂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關口,老聃的青牛孤獨的身影(幸好,他還有函谷關關長尹喜這個鐵桿粉絲,在他「莫知其所終」前讓他著下《老子》)。

  雖然,老子的抱負在那個社會巨變的歷史時期不得實施,但《老子》裡很多修身的經驗我們卻可以借鑑。比如我們應當像天地那樣自然地、無所偏私地普愛萬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為,有心便會「妄作」;又如,為人處世,我們應當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雖然我們不能像聖人那樣「被褐懷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劌」,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徑,我們還是能明白並實踐的。

  讀《老子》,不能不提到「道」。「道」是什麼呢?根據老子所說,這個「道」是萬物之本原,它先於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萬物更是人類所應遵循所應效法的最高準則和典範。「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恆規律,不會有任何改易變化;它虛寂幽玄,但功用卻永無窮竭;它混沌素樸,和光同塵,顧偉天地萬物之宗;只知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卻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許「道」是不存在的,又是無所不在的;或許,「道」是無形無狀的,又是充塞宇宙的。或許,「道」就在我們心中......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