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中國老師來了觀後感三篇

2023-07-30 12:32:23 2

  引導語:《中國老師來了》是一部BBC的紀錄片,那麼觀看完之後,要怎樣寫一篇觀後感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中國老師來了觀後感一

  《中國老師來了》是BBC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師給英國一所中學的孩子上一個月課,然後和英國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孩子成績比較的故事。這種文化的碰撞題材的話題往往一出現就能抓住人們的目光,更何況是發達國家主動嘗試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認為英國的學生太懶散,需要中國老師去「滅滅威風」;有人認為中國老師太嚴苛,扼殺了學生活潑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時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誤會,那就是中式教育選擇了權威、紀律和殘酷競爭,而英式教育選擇了自由、寬鬆和全面發展。而事實上結合中國人多教育資源少的國情來看,是殘酷競爭選擇了中式教育,或許也帶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環境需要我們更加高強度的學習。英國相對寬鬆的環境選擇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師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教育模式的選擇,不僅僅是非「中」即「英」那麼簡單的事,它牽扯到一個漫長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間地帶。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國家,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師,視頻中的英國學生對中國老師的尊重顯然是不夠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尊重也是不夠的,公然訓斥學生,不聽學生的解釋,眾目睽睽之下讓學生罰站等等。因此我們不該把矛頭直接指向英國,應該自我反思。

  不管是過程還是結局,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國老師來了觀後感二

  此節目已播出很長時間,之前一直沒機會看最近終於有些觀看感觸頗深,本節目是由BBC製作的關於中式教育和英國教育效果的對比,英國邀請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國教師到英國一所優秀中學任教四周,然後與本中學的相同年級的學生共同參加測試比較高低。

  由於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從一開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校服被英國學生戲稱降落傘(其實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顯然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管理學生的觀念,中國教育注重的是服從權威,這裡的權威便是老師、紀律、校長、領導等,要求學生在學校要對老師絕對服從,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師所認為的中國的學生是最聽話的(可能是因為他教授的中國學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國教育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從學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並且注重學生的自我思索,鼓勵學生質疑教師和權威,他們在課堂上實際是把老師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從第一周開始就因為巨大的差異引發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便是紀律問題,中國老師們不得不在每堂課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學生保持安靜,用心聽講,可一向自由慣了的英國學生顯然不會那麼聽話,因此在影片中會看到很多不和諧的畫面,以致英國中學方面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幫助中國教師維持紀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課方式的區別,中國教師主要運用中國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教育,整節課都在不停地講並且課下還要安排一些練習進行鞏固,可很多英國學生並不能適應,有的只能堅持一會就失去興趣開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幹擾其他學生,甚至做一些過激的行為反抗教師,連英國中學校長聽了一會課後也感覺很煎熬,其實在中國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只是受迫於學校和家長的壓力學生無從發洩而已,最後便是學校的時間安排,英國中學的學生一般下午很早就會放學回家自由支配時間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學生還要繼續在學校上兩節自習課,早上也要早起,總的來說中學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差不多是英國學生在校時間的兩倍。

  雖然最後考試結果出來顯示中式教育在最後的測試中取得了勝利,可總感覺這樣的教育下的學生失去了一些東西,也許也正像英國中學校長所說的那樣,這樣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樂,總之由於中國和英國文化的教育體制的巨大差距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顯然英國已經意識到自己學生在國際競爭中的壓力開始著手改變,中國是不是也該做出一些改變呢,不過對於其中出現的中國教師在國內授課時用英語授課的場景讓我很欣慰,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國際競爭中不會因語言而落後,只是這樣的場面只能出現在大城市的先進學校,對於廣大的鄉鎮農村學校何時才能出現這樣的場景呢,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我很是期待也會不斷努力去實現它。

  最後祝願我們的教育能越來越好!

  中國老師來了觀後感三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紀錄片《BBC:中國老師來了》,感觸良多。紀錄片的英文名字叫《Areourkidstoughenough?ChineseSchool》,它講的是中國的5位老師到英國的一所頂級中學教九年級的學生(相當於中國的初三),為期一個月,然後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成績。那5位老師都是中國老師的精英,他們平時用英語教學,教的中國學生成績極高,按其中一位老師的說法是「九成學生能得到優秀甚至滿分」,同時老師們進取心和榮譽感十足,他們極力想證明中式教育的優越性,當教學遇到困難時,有老師在私下場合甚至急哭了。不過這批中國的精英老師在英國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折射出我們兩國文化和人才的差異。

  紀錄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經歷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一點不覺得有什麼稀奇,反而我對英式教育和英國學生對中式教育的反應有點驚訝,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這樣學過來的啊,他們怎麼會有那麼多想法和不適應呢。

  下面我把紀錄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點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這是鍛鍊集體意識的好方法,貌似英國中學的校長和學生還蠻喜歡的。中國課堂的學生非常多,這次實驗是選了50個學生組成一個班,而英國班級一般不會超過30個人,英國學生對50個人的班級很震驚,我心裡想哥上學時一個班70多個人豈不要嚇死你們。

  對於這麼多學生,中式教育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法,中國老師基本上是在講臺上講講講,為此校長覺得不可思議,對那些跟不上進度,打哈欠的同學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老師講的更少,更多是小組討論和與老師交流中學習知識。英國的小夥伴們第一天上中式的課就有點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學時間長,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一天下來小公舉小紳士們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師們講的快,像片中的鄒老師講三角函數隻花了差不多15分鐘,班級上最好的學生也聽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過讓人感動的是聽不懂三角函數的幾位好學生課後一起去找以前的數學老師補習,可見英國師生關係的融洽。

  對待中式教育的「填鴨模式」,不同的英國學生有不同說法:「我覺得她認為我們是機器人,我們能吸收她給我們的全部知識,然後就能得全優,光從黑板上抄下知識點並不能讓我真正學會。」「她很容易失去學生們的注意力,在課上只是單純地抄她的板書,這真的很無聊。」「我覺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說的每句話我都能聽懂,博航特的課上我們不太會這樣,因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節課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們兩個之前都不懂,而現在,我們立刻就懂了,因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見,像這種高強度的知識灌輸,更適合那些注意力集中,願意吸收知識的好學生,而另外一些喜歡主動思考,抗拒硬塞知識的學生就非常反感這種教學方式了。喬什說:「平時,我學習很用功,但在中式學校裡,我卻完全不會用功,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我總想反抗,我要與眾不同。。。在博航特裡,在社會教育中,老師鼓勵同學有自己的觀點,而中式學校卻不是這樣,學生要一直抄寫,這就是典型的中國課堂。學生會被告知一些事實是正確的,因為這些都是更有權威的人說的。比如老師,校長,或者是政府,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就像是流水線作業,創造了很聰明的學生,他們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覺得這種模式是有市場的,但我不確定英國是否適合這種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認真上課和複習,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我不會那麼做,因為我覺得這不健康,這不是我想要的。」其實中國老師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這種流水線的教學方式,他們在鏡頭裡也說到:「在中國,個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們為了國家而奮鬥,我覺得這很好,英國也需要這個,需要這種力量,需要這種團結。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中式教育可能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思維自由,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在中國,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潛力。」

  中國學生跟英國學生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老師及家長們的權威在英國大大削弱,中國老師常用的「眼神執法」和「罰站」不管用了,英國學生覺得罰站比較滑稽,而不是丟臉。老師的話,他們也不是無條件接受,而是挑戰和質疑它。由於感到中式教育的無聊和不適應,課堂紀律越來越差,剛開始學生是在課堂上說話聊天,最後以至於逃課,上課喝茶都出現了。在中式教育行將崩潰的三周實驗後,老師們想到最後一招,召開家長會,請求家長們的配合和對學生的鞭策。家長會開得非常成功,家長們都很感動,有家長甚至邀請老師去喝一杯,順便討論下回去怎麼訓斥孩子。最後一周,在各種壓力和鼓勵的促使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起來,紀律明顯好轉,而中式教育的超長在校時間也發揮了作用(差不多是英式教育的兩倍),老師和學生們全力以赴,迎接最後的期末考試。紀律,刻苦努力,以及競爭的教育方法是中式教育的三個法寶。紀律和刻苦努力不用多說,英國學生在某些時候也能做到,但強調與別人競爭的教育方法著實讓最優秀的學生都偶爾崩潰。

  14歲的菲利帕是中式學校裡表現優異的學生之一,就是傳說中的「學霸」。不過她在體育課上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將兩公斤的實心球扔過及格線,最後她哭了起來,英國老師嘗試安慰她,她哭哭啼啼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在乎及不及格,我只是覺得很糟糕,就像。。。,我覺得整天跟別人比較,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後,同學們帶菲利帕去喝點東西冷靜一下。當學生走後,英國老師忍不住傷心的流下淚,她說:「這真的很打擊我,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上體育課,中式教育方式儘管很有效率,但他們都認識到竭盡全力也不能做好,讓他們考試及格,這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如果不及格,他們就有挫敗感。看到學生為此這麼傷心,我真的很痛心!」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自中學以來每周的測試和緊繃的神經,考試時緊繃的神經有時甚至妨礙了我的思考,尤其是碰到難題沒有頭緒時,腦袋就不自覺地想些雜七雜八的事轉移注意力,那時考試就是一種煎熬。當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升入大學,放鬆一下。中式教育一方面是有效率的,它將知識成體系地灌輸給學生,它激發學生之間的競爭,讓每個人都感到充滿挑戰。但另一方面中式教育又是效率低下的,每個人都要被強迫學習超長的時間,學習一些永遠不會用到的邊角知識,只為未來的考試能多提高兩分。很多人在多年的學習後,不但沒有養成主動發現,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反而形成惰於思考,迷信權威的思維習慣。而主動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在培養人的效率上,中式教育能說得上高嗎?我在學生時代是一個標準的好學生,但我也有英國學生的苦惱,老師講的好枯燥,思想一不小心就開小差,雖然眼睛盯著黑板,但腦袋想著別處。

  上了大學,這種情況更嚴重,學習壓力小了,老師講的更枯燥了(本人學的物理),經常一節課下來,只是聽懂隻言片語,根本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每次只有到考前一段時間,突擊看下書,然後勉強及格,這種突擊學習教會了我一些自學的方法,但畢竟時間有限,應付差事而已。多年下來,我有點後悔自己為啥不索性拋開老師的灌輸,自己看書,與同學討論學習,那樣起碼不會那麼有挫敗感。不過現在想想容易,那時要那樣做,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探索精神,這些我在中學是沒有學會的。英式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落後於中式教育,節目開始就指出英國要比中國同齡學生普遍落後三年的課程學習。但這種進度的落後未嘗不是一個好事。博格特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有一個非常英式的傳統,鼓勵自我發現。在科學課上,學生們自己做著實驗,英國科學老師說:「我們一般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解決方法,因為對於一個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找出正確方法。即使我們給一些指導,他們仍然會犯錯,這才是科學的真諦。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然後找出正確的方法。」探索的過程需要時間,它也許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知識,但肯定能提高我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追根求源的科學精神。英式教育較少的學時也有利於學生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交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位英國小MM說:「我太想念我的社交生活了,就好像。。。,在學校認識的人,就是我所有的朋友了。就是這樣,沒時間在學校外面交朋友,甚至都沒有什麼時間見自己的家人。」這個我也是感同身受,直到現在,我也沒找到對什麼有持久的興趣,當時大學選專業,我的高考分數還比較高,但真不知道選什麼好,最後竟然想著我高中物理比較好,就去上個物理專業吧。

  而社交生活,在高中前,更是少的可憐,以致現在跟中學同學聚會,都很難想起中學有什麼好玩的事情。紀錄片的最後,考試成績出來了,中國老師也要離開學校了,英國學生個個淚眼婆娑,與中國老師依依不捨,他們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我也想到之前軍訓完與教官離別的情形,當時我們軍訓也是一個月,訓練極其嚴格,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8—9點,整天累的像個狗一樣,我當時就有個念頭,如果這樣搞一年,哥就不讀了。最後一個月過來,教官真要走時,還是挺捨不得的感覺,畢竟朝夕相處,為同一個目標奮鬥過。所以不要看著英國學生哭鼻子,就以為中式教育把他們馴服了,他們只是把這個教學實驗當成寶貴的經歷,真要他們一直在中式學校試試。中式學校嚴格的訓練既消磨了我們的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我們的毅力,教會了我們堅持的力量。可惜的是這些更多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而不是出自我們內心的選擇,所以大多數人在環境輕鬆的大學沉淪了,包括我。在我的理想中,是以西方教育為主體,以小班教學,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自我發現,提出不同觀點為主。同時也參考中式教育,給一些學生更高的目標和壓力,讓他們在感興趣的學科更上一層樓,畢竟真正有意義的事都不會那麼簡單。最後到底是哪種教育的學生獲得成績上的優勝呢,小二哥就不在此透露了,其實輸贏真不重要,你看看片子就知道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