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

2023-07-28 16:20:03

  電影《血戰湘江》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

  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一

  戰爭是殘酷的,無數人為了理想和自由在戰場上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但是戰爭也是引人深思的,它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勇氣和意志力。因此,不少電影都以戰爭作為題材,試圖向我們展現恢宏的場景。

  我國的戰爭題材電影更多的是以真實戰爭改編,從早期的《地道戰》《地雷戰》到上世紀末的《大轉折》《大進軍》,再到近來的《百團大戰》《血戰湘江》和《龍之戰》。這些電影中,既不缺打鬥場面,亦不缺人文精神的討論。所不同的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戰爭場面更加恢宏壯闊,帶給觀眾的視聽震撼愈發強烈。相同的是,從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不怕苦、不怕難、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和民族大義,更傳遞出了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反思。

  「看了《血戰湘江》後,真正領會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也請組織相信,如果祖國面臨危險,我將會像《血戰湘江》裡面紅軍先輩一樣奮不顧身。」某訓練基地的戰士觀影后,立下了這樣的錚錚誓言。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血戰湘江》6月30日在全國公映後,立即迎來了一片點讚叫好聲,截至發稿前,該片在貓眼專業版觀眾評分為9.3分。

  致敬5萬英烈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麼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鑑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眾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後,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紀念建軍90周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後,隨著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採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徵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再現戰爭場景

  在陳力看來,當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面臨一個瓶頸:「有些創作團隊把片子拍成了『高大上』『假大空』,讓觀眾感覺離自己太過遙遠,從而不喜歡看。」

  她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舉了個例子,比如說,大家常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話說出來很容易,但是如何用鏡頭語言展示給觀眾是需要下功夫的。

  陳力透露,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優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將這場戰役表達得真實,同時不失藝術感。

  觀影過程中,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影片中,雷口關血戰、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無論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為觀眾呈現出了一部讓人血脈賁張、媲美好萊塢經典戰爭片的鴻篇巨製,讓觀眾們身臨其境,直呼「太震撼了」「紅軍戰士們太了不起了」。

  為了向觀眾真實展現戰爭的場景,陳力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拍攝時間112天,成片116分鐘,其中,有7600餘名部隊官兵、3.5萬餘群眾演員參演,使用炸藥逾2噸、油料逾80噸。「電影裡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真實拍攝的,沒有任何一場戲是讓演員對著綠幕去空演的。」

  除了給觀眾帶來真實感受,作為一名以細膩情感描寫見長的女導演,陳力在影片中加強了對小人物的塑造,在影片中,林裁縫和他的4個兒子都參加了紅軍,一路上,毛主席和林裁縫的對話,不僅把領導人對戰士的關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還展現出了紅軍戰士顧全大局、勇於犧牲的精神。

  「歷史真實和藝術再現的融合,使影片故事節奏有張有弛,極度寫實,又飽含真情。」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為每一名演員點讚

  為了給觀眾們呈現出更逼真的戰場,開拍前陳力便和每一位演員談過話,「影片拒絕綠幕和特效,每一個場景都得上戰場,真打。」為此,陳力生生開闢了一個小型戰場,操練演員。

  在採訪過程中,陳力不止一次地說到要給所有參與的演員們點讚。在艱苦的條件下,老戲骨王霙、孫維民、劉之冰,青年演員張一山、保劍鋒、耿樂等人依然敬業地完成了《血戰湘江》的拍攝工作,這讓陳力相當感動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內演員身價過高飽受爭議之際,《血戰湘江》整個劇組成本核算中,老戲骨演員們的片酬連全片投資的10%都達不到,90%以上的資金均用在了拍攝和製作費上。「演員片酬佔比特別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補貼,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這部電影特別強調的就是演員們的奉獻精神。」陳力說,影片拍攝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次長徵。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員王霙,為了拍這部電影,在20天內減肥20斤。張一山、保劍鋒等在影片中的表現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儘管這場戰役已經過去了83年,但是紅軍將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感染激勵著一代代的有志青年,傳承他們這種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

  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獻給全國觀眾,影片完成後並沒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紅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軍儀仗隊,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地舉行獻映和主創見面會活動,通過傾聽觀眾的反饋,根據觀眾提出的建議進行修改,最終才進行全國公映。

  在陳力看來,拍電影首先要尊重觀眾,只有傾聽觀眾的心聲,才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和昨天的英雄們對話,才能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戰湘江》的年輕觀眾表示,「電影中震撼的場面讓我們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是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取得革命的勝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陳力說,一部好的電影比那些理論教育來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電影來反映這一歷史事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二

  近日,獻禮十九大紅色戰爭題材影片《血戰湘江》正在全國熱映。該片匯集了包括王霙、孫維民等一眾老戲骨,再加上張一山、耿樂、王大治等實力派男演員的加盟,讓這部主旋律戰爭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其中,張一山在《血戰湘江》中飾演最年輕的師長李天佑,與眾多老戲骨一起拍攝這樣一部描寫歷史上慘烈的湘江戰役的電影,張一山坦言難度不小:「演戰爭戲我覺得首先是什麼都不說,對體力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然後嗓子第一天拍了半天就啞了,因為真正戰場上是槍林彈雨,槍炮聲很響,你要跟身邊的人說話都要靠喊,小傷就是崴個腳,蹭破皮,流點血這很正常,然後也經常會被炸的耳鳴,一會兒才能緩過來,手背炸傷了全是血」。

  除了身體上的挑戰,此次劇組共運用了兩噸的炸藥和八十多噸汽油來完成戰爭場景的拍攝,眾多的炸點也給演員們的表演帶來了挑戰。為了拍攝出真實的戰爭場面,有時候演員們還不得不迎著炸點跑去。就像張一山所說:「剛開始有點害怕,然後打槍還眨眼,然後炸點一來還躲。後來適應了半天以後,基本上就迎著炸點來了,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近幾年,張一山所演繹的作品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謙虛的他卻從未停止過向前輩學習。在面對我們的鏡頭時,他坦言感謝這一次拍攝《血戰湘江》的經歷,讓他更加懂得珍惜:「每天髒兮兮的,然後渾身是血,然後回去以後把褲子脫了全是泥什麼的,擤鼻涕也全是黑的。但是很難忘,我一直說我覺得年輕人還是不應該天天在溫室成長,我覺得還是要經歷一些磨難,更何況這也不算什麼磨難,只是吃點苦而已,所以我覺得這些經歷對我來講都是很寶貴的。」

  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三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電影《血戰湘江》,將於6月30日在全國公映。該片全景式描述了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展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譜寫出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公映前,該片已在全國很多地方,為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觀眾開展了巡映活動。根據巡映期間觀眾的反映和評價,電影《血戰湘江》有三大看點最令人期待。

  細節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

  電影《血戰湘江》用現代觀念和視聽語言呈現戰爭,每個細節都具有極強的真實質感。片中,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槍炮聲、轟炸聲和喊殺聲,指戰員說話時幾乎都是聲嘶力竭;持不同觀點爭辯時,幾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x與李德、博古爭辯時,臉對臉、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當時的血戰狀態更加真實,也為領袖形象的刻畫帶來了新的風採。在服裝和造型上,摒棄華麗色彩,留住真實自然,所有紅軍指戰員都穿戴著破舊衣帽,渾身沾滿泥水,頭髮紛亂不堪,臉上帶著血汙……

  這部影片的真實感還在於對批判教條主義的刻畫描寫,讓觀眾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紙上談兵,使部隊陷入蔣介石的圈套,輜重大搬家的決策使紅軍行動緩慢,選擇走大路致使部隊在敵機轟炸中傷亡慘重……佔據了很大敘事篇幅的激烈血戰和慘重損失成為認識教條主義巨大危害的有力證據,讓人觸目驚心。

  在電影中,毛xx說:「戰士抬輜重走,走得慢還累吐血。」博古說:「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說:「走大路,遇轟炸,傷亡嚴重。」李德則說:「紅軍不是膽小鬼。」毛xx質疑李德、博古的決策,博古竟然說:「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他能錯嗎?」通過這些對話,進一步揭示出,比一個個教條主義行動更可怕的,是其背後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也使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變得鋒利而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

  高強度的戰爭場面非常震撼

  《血戰湘江》這部軍事題材力作,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託,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湘江戰役的真實戰況。僅看預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連天、焦土四濺……每個鏡頭都做到了對戰爭場面的真實展現。在重火力猛烈轟炸中,紅軍指戰員騎馬飛奔於戰壕間、眼神堅定扣動扳機、高喊「衝啊」等景象無一不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影片一開始是雷口關血戰,接著是新圩爭奪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都拍出了慘痛,拍出了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攝影機位在之前戰爭片中較少見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觀機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機位,讓觀眾瞬間感受到人類渺小,從而突出戰爭的殘酷。

  影片全長116分鐘,高強度戰爭場面就佔了近70分鐘,全程充滿強烈而獨特的震撼力。據悉,整個攝製過程中戰爭場面完全是真實場景,沒有特效鏡頭、3D和綠幕,近萬名部隊官兵參演,使用了2噸多TNT炸藥、80多噸汽油,片中隨處可見滾滾硝煙和槍林彈雨的畫面。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在進行著真實的戰鬥,身上自然呈現出緊張感,為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幅熱血爆棚的戰爭場景。

  紅軍犧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後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徵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裡,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現在是危急時刻,沒有退路,我們必須英勇獻身!」影片中,大戰在即,彭德懷給指戰員作戰前動員的場景撼人心魄。上萬將士齊呼:「誓死保衛黨中央過江。」陳樹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個人,也要與陣地共存亡。」大家高喊:「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電影《血戰湘江》中,類似的鏡頭和故事還有很多,常引人落淚。觀看這部影片,我們收穫的不僅有震撼與感動,更有啟迪,那就是偉大的長徵精神和忠貞信仰,在任何時代都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