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觀後感
2023-07-28 19:07:33 1
在利益面前,該何去何從,是對人性的考驗,也許你會從電影《驢得水》裡面找到答案,下面為大家分享幾篇作文,歡迎閱讀
《驢得水》觀後感
因為對這部話劇的印象比較深刻,所以當得知開心麻花的原班人馬要將其搬上大熒幕時,內心自然是有些激動地。當然也會有所疑慮,擔心影片不能將話劇所要表達的精髓傳遞過去。事實證明,即使是電影,開心麻花也從來不會讓觀眾失望。
電影一開始打的是「講個笑話,你可別哭」的宣傳標籤,看起來有些矛盾,但其實簡短的標語更能夠形象地表達出這部電影的內涵。
《驢得水》這部電影沿用了開心麻花一貫的喜劇手法,前半段剛開始還是讓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後半段就畫風突變,直達人心,帶給你深刻感受。所謂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
作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喜劇,《驢得水》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觀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為什麼會變,社會為什麼會是這樣。
影片的背景設定在民國的時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學」的偏遠山村的學校中,幾個各懷夢想的年輕老師還有年老的校長在這裡暢想教育,然而這一切的平靜都因為教育部下撥教育資金而打破了。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校長不得已把養的那頭驢算作人頭,起名為「呂得水老師」,一場欺上瞞下的鬧劇就這樣開始,在利益面前,該何去何從,是對人性的考驗,也是對於觀影觀眾的拷問。有些時候,當你開始撒了第一個謊,那麼就要再撒更多的謊去圓它,可是事情終究會有曝光的時候。
就像影片中張佳說的那樣:「糟糕的日子如果就這麼算了,以後只會越來越糟。
《驢得水》觀後感
剛剛觀看了翔宇劇社的《驢得水》,哭了笑了,放棄回宿舍洗衣服的時間跑到辦公室開電腦打字,就是為了腦中閃現的想法能夠及時得到記錄。
在路上聽到兩人討論,說沒想到這個劇這麼負能量,鐵匠一黑到底,沒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卻覺得這部戲的編劇著實反應了現實。既然是荒誕的故事,就要荒誕到底,也現實到底,沒有魯迅似的批判精神,只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會要求而寫成happyending,最後只能是讓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劇一般給人的印象很短暫,因為那種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發生在我們的腦海中,所以麼有任何新鮮感覺。反而悲劇能夠震顫人心,因為人們從內心深處拒絕這種情況的發生,避之唯恐不及,卻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現在眼前,那種觸動禁忌的感覺更能長久的保持。
先說說孫佳佳,她應該是該劇中唯一自始至終保持著理智的人。她的單純與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親與其他教師的保護之下的。她雖然身處在艱苦的環境中,但父兄的照顧與關愛,以及年紀小的理由,讓她能夠生活的無知無罪,因此她能夠在其他人迷失的時候保持著清醒的理智進行勸阻,並且最終得以遠離是非。但她能夠躲多久?沒了親人的關愛,她將更加直接的暴露於現實社會的陰影之下,那種單純善良的心性能夠躲過四處潛伏於暗處的惡之爪牙麼?
女教師一曼是戲中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經也單純善良過。如孫校長教導鐵匠時誦讀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層小人物的天真無邪,為了生存她成為了交際花日夜笙歌,又因為生存她選擇了「連草都不長」的山村躲避閒言碎語。她也有自己的追求,當孫校長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錢用來建校舍時,是她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的。大家將最初騙得的3000元經費挪作私用時,她的花銷用在了衣服上。試問哪個女人不愛粉黛華服?在這個充滿了男人氣息的鄉村小學,她也只能靠這種魅力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說她玩弄男人沒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會因為鐵匠的離去而戀戀不捨,也不會在收回鋼筆後對著遠去的背影說「鐵匠,對不起」,更不會在被侮辱後成為了一個瘋子。其實我覺得一曼只是裝瘋,因為她已經無法正常的面對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聽到「今晚的驢肉」後用深惡痛絕的眼光看她,曾經交付感情的鐵匠道貌岸然的回來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為各種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棄她。她不像佳佳有父親的支撐,也失去了有過床笫之歡的男人的撫慰,除了痴狂瘋癲,她已經找不到方式來挽回可憐的自尊。有時候死亡是最好的結局,如同《致青春》裡的阮阮,悲傷失望什麼的,從此無須在意。同時我要對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臺劇需要付出與奉獻,她將一曼的心路與行動一絲不苟的表現,將角色塑造的十分豐滿。觀劇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節,我要說,不出演舞臺劇,你不會知道什麼叫做「放得開」,什麼叫做「犧牲」。真正會品味劇情的人,不是用笑場和噓聲來表達對演員的蔑視,二是從動作和表情中,體會一曼這個角色的在放蕩中的掙扎和渴望。
再說魁山,他從開始對一曼的追求、發出具有獨佔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後性格粗暴,買貂裘費公款,不肯放棄到手的錢款,為升職而對特派員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動充分體現出了一個投機鑽營的小人物的成長曆程。他是劇裡面從一開始就展現出消極悲觀的人物,是漢奸的典型。但這樣的人物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和特派員是同樣的人。雖然一個貌似深處高位,一個好像紮根農村。他們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夠跟隨孫校長來到農村,說明他還是有一番理想抱負或者說善心。然而生活條件的艱苦、社會環境的殘酷逐漸消磨了他的心性。他還能堅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夠說出「結婚」這個詞,說明他真的動了情,也下定了決心。所以遭到背叛讓他崩潰,枷鎖除去後釋放出的惡劣因子充斥了他的靈魂,於是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壞、損、陰、惡。他狗血淋頭地對著一曼破口大罵,粗話髒話假話實話毫不遮掩,正說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經的情和戀。所謂愛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於特派員,正如我先前所說,他和魁山沒有本質的不同。現在的他,身份在這個小山村中的校園裡顯赫非常,但在教育廳中不過是個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會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幹。他也會投機,背負巨大的任務卻只選取了一個地點作為目的地,只因為這裡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的要求:窮鄉僻壤,基礎教育。隨手找個人濫竽充數應付交差就好,回頭就有大把的鈔票領取;或許連鈔票都沒有,只有頂頭上司的口頭嘉獎而已。作為底層小人物,能夠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當然能夠找到機會耀武揚威、發洩鬱積的怨氣更好。只是他沒有想到故事還有後續,美國教育家羅斯來了,這讓曾留洋英國、熱愛莎士比亞文學的高材生也頭痛不已。騙騙騙,編編編,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備技能,臉不紅心不跳的就能把這齣戲繼續演下去。只是參與者太不給力,導致困難重重。被驢踢、遇詐屍,最後連錢的皮毛都沒有看到,還被調查,只能說「這個氣氛很讓人氣憤」了。說起來被調查只是走個形式罷了,這樣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螻蟻,不僅搞砸了掙錢的途徑,還丟人現眼到國外了,一腳踢開,毋庸置疑,反正一個特派員倒下去,千千萬萬個特派員站起來。社會的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萬萬無窮盡的特派員們,任重道遠又勢在必行。
不得不說的人是鐵男。他曾經的意氣風華嫉惡如仇是年輕氣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視魁山的消極,守護佳佳的純潔,支持校長的夢想,是個徹頭徹尾的「知識分子脾氣」,最終卻敗在一枚子彈上,順應形勢認了乾爹找了靠山。說他不堅定麼?艱苦的環境裡他也抱怨,卻始終抵抗著侵襲;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兩個校園中普普通通的情侶,內斂著相愛,為著未來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擇的時候,作為一個並沒有經受過大風大浪考驗的年輕人,乞求「活著」,並不過分。他還有長久的歲月需要度過,美好的生活還沒體驗,要麼死去,什麼都不帶走,要麼活著,借用靠山的力量讓自己強大。肉體凡胎抵不過槍炮的攻擊,在特派員已經毫不猶豫開槍,並且有再次斃掉他的趨勢時,什麼嫉惡如仇什麼年輕氣盛,都抵不過對生的渴望。
時間有限,先分享這點兒體會。有時間再繼續。感謝翔宇劇社和劇組成員的精心編排與努力付出,為大家呈現了一場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們致敬!